京領特邀專家
郭嬌
本科、碩士畢業於北大,博士畢業於哈佛
讀博時獲得四年哈佛校長獎學金
曾為世界銀行、英國救助兒童會等機構提供教育相關諮詢。
郭博士曾經對近國內3萬名畢業生開展調查,試圖尋找大學生翹課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日前,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郭博士認為,這既是指明了提升學業挑戰度又指明了激發學習動力等改革路徑。減少學生翹課行為應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抓手:對此,她的看法是。
減少翹課,應針對個別學生對症下藥
在我的研究報告中,值得關注的一點在於學習過程的自主性與自律性。與中小學生不同,大學生在設定學習目標、獲取學習資源、投入學習時間、管控學習進度等方面的主動性更強。高校到課制度更需要基於實證研究來拓寬設計思路。本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只是偶爾翹課或幾乎不翹課,常常翹課的只佔3%。可見減少逃課行為的關鍵不在於機械式的強制每一名學生從不翹課,而是要甑別出頻繁逃課的學生(例如每周逃課3次及以上)再對症下藥。
鎖定這個群體之後,教師可通過問卷或訪談傾聽這些學生的聲音,摸清他們逃課的深層原因。對熬夜、兼職或趕其它作業的學生可加強時間管理能力;對覺得學業挑戰度不足的學生可採用隨堂測驗、團隊競賽等對抗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動力;對學習吃力、有掛科風險的學生可規定其必須到課,並提供課外答疑、自習小組等支持手段。
隱性逃課是最大挑戰
在研究中,還發現從不缺課的大學生佔到四分之一,且工農階層子女等弱勢群體更少缺課。這一方面表明這些群體在校期間自控力強,循規蹈矩,更依賴傳統的課堂講授來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反映出他們規避風險,較少嘗試其它替代性學習方式。
對這部分學生而言,高校管理者與教師需在培養過程裡應對以下挑戰。首先是隱性逃課。有研究發現七成以上的大學生在課上至少有一半時間都是「人在心不在」 。相對於顯性逃課,這種隱性「怠工」更不易察覺。其次是學習途徑的單一。研究人員構建的大學生時間投入模型顯示中部地區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金融等)更看重實習。缺乏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在激烈的求職競爭裡難佔優勢,甚至被「一票否決」。
如何避免大學生的隱性逃課?如何實現學習與實習的最優時間分配?這些追問提醒我們:對本科教學質量的評價不能停留在到課率,也不能滿足於期末分數,而要把眼光放得更為長遠,看其是否切實轉化為畢業之後的職場競爭力。
要根據學生性格因勢利導
在研究所涉及的三萬份有效問卷中,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翹課越多,畢業之後薪資越高,就業滿意度越低,跳槽越頻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翹課行為本身提高了薪資水平,而是反映了驅動這種行為的風險偏好等人格特徵。例如翹課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越傾向於選擇民企、外企或自主創業等體制外工作。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擇業偏好。
相比而言,翹課越少的大學生越傾向於選擇「低風險、低回報」的體制內工作(例如公務員),即使薪資偏少,但工作穩定,就業滿意度高。這一發現或許能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提供些許啟發:大學既要培養循規蹈矩、自控力強的「好學生」,也要呵護其對風險的預判與擔當。這樣的畢業生才能拓寬擇業選擇,把握機遇,應對具有不確定性的未來職業挑戰。
編者:在更為現代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接受教育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學習範疇。對待翹課這一問題也不能用老眼光籠統的歸結為學生自制力的薄弱。郭教授表示希望這一研究發現,能為未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提供參考和啟發,以推動我國本科教育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