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nubrutinib誕生記:首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的本土抗癌藥

2020-12-27 生物谷

 

今年1月,一條喜訊在醫藥人的朋友圈刷屏:美國FDA宣布,授予百濟神州BTK抑制劑zanubrutinib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經治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這是中國本土研發的抗癌療法首次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堪稱「零的突破」。

60年前的意外發現

1952年,一名8歲的男孩被送到了兒科醫生歐格登·布魯頓(Ogden Bruton)這裡。這名年輕的病人體內反覆被肺炎球菌所感染,出現了嚴重的敗血症。這種罕見的症狀表明,患者的免疫力有著極大的缺陷。而後續的分析也證實了布魯頓醫生的判斷——生化分析結果表明,患者的血清裡先天缺乏一類丙種免疫球蛋白。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對這種疾病進行記錄。

在確定這種疾病的存在後,人們又發現了不少新的病例,並開始使用體外輸注免疫球蛋白,來對這些患者進行治療。從結果上看,這種療法非常有效,並能有效預防患者的感染。但限於當時的科學進展,醫生們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罕見疾病的發生。

1953年,隨著DNA雙螺旋結構得到揭示,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也正是由於這些進展,科學家們才有機會理解該疾病背後的原因。在DNA雙螺旋結構提出的40年後,兩個實驗室宣布,分離出了導致這種免疫缺陷的基因,它編碼的是一類酪氨酸激酶。為了紀念這種疾病的最初記錄者,科學界將其命名為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縮寫是BTK。

這是人們發現的首個能導致原發性免疫缺陷的酪氨酸激酶。但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幾年後,它竟然成為了治療血液癌症的關鍵。

從免疫疾病到血液癌症

後續的研究發現,BTK對於B淋巴細胞的發育和生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BTK基因由於突變而失活時,骨髓裡的B細胞就無法發育成熟。這正是布魯頓醫生所接手的患者體內缺乏免疫球蛋白的原因。

然而,這還不是BTK的全部功能。在分子層面,BTK是B細胞受體(BCR)信號通路的關鍵組成部分。當BTK失去作用時,細胞會出現異常。而倘若它過度活躍,同樣會帶來病變。在許多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中,BCR信號通路經常處於異常激活的狀態,而這往往意味著BTK的激活。科學家們也證實,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癌細胞裡,BTK蛋白的水平有所增加。針對BTK這個靶點開發抑制劑來治療癌症,也成為了許多新藥研發人員所工作的重點。

而說到BTK抑制劑,就不得不提Imbruvica(ibrutinib)這款重磅藥物。這款新藥的誕生故事可謂一波三折:它最初來自知名科學家Craig Venter博士創立的Celera Genomics,源自潘崢嬰博士與團隊的研發。後來,在楊森製藥與Pharmacyclics的合作下,這款新藥得到了美國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以及最終的上市批准。自2013年首次獲批以來,Imbruvica也已經獲得了10個批准,治療套細胞淋巴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等疾病。 關於Imbruvica的研發故事,我們先前已有專文介紹,這裡不再詳述。

百濟神州的研發策略

本次獲得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的zanubrutinib,同樣是一款BTK抑制劑。有趣的是,BTK最初並非是百濟神州的首選靶點。

2010年,在百濟神州成立之初,一切都還剛剛起步。當時,許多新銳公司建立於特定的生物技術平臺之上,利用這些平臺技術開發新型產品。而百濟神州在這一方面,則顯得更為「傳統」。秉持「在中國做創新藥」的理念,百濟神州的初創團隊在最初選擇了務實與前瞻並舉的研發策略——短期之內,先做一些成藥可能性高、周期短的項目,解決生存問題;長期來看,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新藥,做到真正創新。

但這並不是簡單地做「me-too」或「me-better」。百濟神州向我們透露,當時對靶點的選擇有兩大原則。首先,這個靶點在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上,已經有了明確的數據支持,但市場上不一定已經有了藥物;其次,科學家們要對靶點及化合物有充分了解,知道哪些方面可以做出差異化,具備做出「best-in-class」的潛質。

基於這兩大原則,百濟神州快速啟動了多個項目,並很快收穫了積極的成果。其中,一款叫做BGB-283(lifirafenib)的RAF抑制劑能夠創新地抑制RAF單聚體和雙聚體,另一款名為BGB-290(pamiparib)的小分子也能夠有效抑制PARP1與PARP2。這兩款創新分子的開發,為當時尚處於襁褓中的百濟神州帶來了關鍵的合作資金。這也讓研發人員能夠站穩腳步,將目光投向下一個靶點。

而他們的選擇,就是BTK。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之所以選擇BTK,也是經過了研究人員們的深思熟慮。首先,這是一個明確可行的靶點,在2期臨床中得到了概念驗證。其次,ibrutinib當時尚未獲批,患者存在未竟的醫療需求。

但百濟神州的管理團隊並不想簡單重複ibrutinib的成功。相反,他們立下的題目是如何優化BTK抑制劑的研發——每個成藥的化合物都有其優勢與弱點。對於現有的BTK抑制劑,選擇性與吸收性是兩個有待提高的環節:選擇性越高,潛在副作用就越小;吸收性越好,達到同樣靶點抑制率所需的劑量就越低,進一步減少毒性,從而增大治療窗口。

帶著這兩大目標,2012年7月,BTK抑制劑的開發正式立項。而百濟神州化學與生物部門緊密合作下所應用的一類新型測試,極大地推進了這款新藥的研發進程。在通常的新藥研發中,我們會先把癌症接種在小鼠身上,再餵給小鼠不同的化合物,觀察腫瘤是否能得到抑制,乃至消失。這個過程從實驗動物的準備,到腫瘤的生長與測量,至少也需要1到2個月的時間。

百濟神州的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更快的方法。由於BTK抑制劑需要和靶點共價結合,研究人員們決定使用抗體技術,直接分析有多少靶點尚未被化合物所佔領。通常耗時幾個月的工作,可以縮短到天——給小鼠餵食化合物後,等待4-8個小時,就可以抽血進行靶點佔有率的檢測。

在新型測試的協助下,研究人員們快速縮小了篩選的範圍。從最初合成的500多個化合物,到進入藥效動力學(PD)實驗的10多個化合物,再到藥效試驗確定的5-6個化合物,再到基於成藥性、劑型、以及物理性質等特性選定的最終候選分子,百濟神州只花了5個月的時間。

這款分子被命名為BGB-3111。這個代號表示它是百濟神州成立之後,做出的第3111個化合物。

在確定了晶型與合成放大途徑之後,2013年4月,百濟神州遞交了專利申請。這是一項從中國專利局出發的全球專利,也讓BGB-3111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中國本土抗癌藥。

突破性療法的誕生

BGB-3111的成功篩選,只是一個開端。接下來,它要面對的是最為關鍵的考驗——臨床試驗。據估計,一款新藥在臨床試驗中的失敗概率,可能高達90%。

而在臨床試驗的推進上,百濟神州沒有任何猶豫。遞交專利之後,百濟神州迅速完成了製劑研發方面的工作。2014年5月,百濟神州首先在澳大利亞遞交了臨床試驗的申請。當年7月,第一批臨床批次的BGB-3111膠囊生產問世,而患者的招募工作也恰好在同一時段完成。2014年8月,BGB-3111在澳大利亞完成了首名患者的給藥。

此時,距離百濟神州對BTK抑制劑的立項,僅過去了2年零1個月。

2016年,百濟神州得到WHO確認,將BGB-3111正式命名為「zanubrutinib」。 2016年7月,zanubrutinib在中國進入臨床,2017年1月,全球3期註冊性臨床試驗啟動。如今,它在全球的臨床試驗中,已經治療超過了1300名患者,治療的疾病範圍包括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3期臨床試驗)、初治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3期臨床試驗)、復發/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2期臨床試驗)、以及套細胞淋巴瘤(2期臨床試驗)。

2018年12月,百濟神州在美國血液病學會(ASH)年會上公布了zanubrutinib治療套細胞淋巴瘤的2期臨床試驗結果。在85名可評估的患者中,由獨立評審委員會確認,有84%的患者得到了客觀緩解(ORR),而完全緩解率(CR)達到了59%。在副作用方面,最常見的是中性粒細胞計數下降、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皮疹。研究人員們沒有觀察到房顫或腫瘤溶解症候群等BTK抑制劑的常見潛在隱患,再次證明了新一代BTK抑制劑有著更好的安全性。

基於zanubrutinib在套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試驗中展現出的積極結果,美國FDA已授予其突破性療法認定,以期加快它的開發與審評。百濟神州計劃於2019年下半年或2020年初向FDA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在中國,zanubrutinib距離患者則更近了一步。去年8月和10月,其治療套細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新藥上市申請先後獲得NMPA受理。如今,這兩項適應症的申請都已經被納入優先審評品種,有望加快在中國上市的步伐。

後記

一款藥物的研發背後,是一整個團隊的努力。百濟神州充分發揮了作為一家創新生物技術的公司的優勢,以極高的效率進行了決策溝通,快速推進著項目的前進。Zanubrutinib從立項到首例患者給藥僅花了2年出頭的時間,也充分證明了這支研發團隊的專業與高效。

這是屬於中國醫藥人的榮光。

我們期待這款創新療法能夠順利獲批上市,造福患者。我們也期待百濟神州能在未來再獲突破,從中國真正走出去,滿足全球病患的未竟醫療需求,真正實現「百創新藥,濟世惠民」。(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澤布替尼誕生記:首款獲FDA批准的中國本土抗癌新藥
    ▎藥明康德/報導近日,美國FDA宣布,批准百濟神州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zanubrutinib)上市,用於治療經治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這是中國本土研發的抗癌療法首次獲得FDA批准,堪稱「零的突破」。
  • 速遞| 免疫調節疫苗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與抗PD-1抗體聯合治療黑...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IO Biotech日前宣布,美國FDA已授予其在研免疫調節疫苗IO102和IO103突破性療法認定,與抗PD-1單克隆抗體聯用,治療不可切除/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癌症免疫療法已經成為治療多種癌症類型的主流療法之一。
  • 諾華潛在first-in-class口服補體通路抑制劑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諾華今天宣布,美國FDA授予其在研療法iptacopan(LNP023)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Iptacopan同時獲得罕見兒科疾病認定,治療C3腎小球病。Iptacopan是一款潛在「first-in-class」,口服特異性替代補體途徑因子B抑制劑。新聞稿指出,它可能成為首個治療多種補體介導疾病的口服療法。
  • 治療菌血症,新型抗菌療法獲突破性療法認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ContraFect公司宣布,美國FDA授予其exebacase(CE-301)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由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血液感染(菌血症),其中包括右側心內膜炎患者的治療。
  • 抗真菌藥物首次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日前,F2G公司宣布,美國FDA授予其首款候選藥物olorofim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患者,包括難治型麴黴病患者,以及受多育孢子蟲(lomentospora prolificans
  • 出國看病有望迎來新療法,FDA授予Sotorasib突破性療法認定
    近日,據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介紹,FDA授予Sotorasib突破性療法認定,有望治療KRAS G12C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既往必須已經接受過一種系統性治療。Sotorasib也稱為AMG510,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稱,Sotorasib同時被納入FDA的腫瘤產品實時審評試點項目RTOR,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到,RTOR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審批流程,以便儘早將安全有效的療法帶給患者。
  • FDA授予Portola解毒劑PRT4445突破性療法認定
    2013年11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Portola製藥11月26日宣布,FDA已授予其實驗性抗凝血劑解毒劑PRT4445(andexanet alfa)突破性療法認定。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旨在加快嚴重危機生命的疾病的藥物開發和審查。PRT4445是一種通用型Xa因子抑制劑的解毒劑(antidote),處於臨床開發階段,旨在逆轉任何Xa因子抑制劑的抗凝血活性。PRT4445是唯一一種已被證明能夠實現Xa因子抑制劑抗凝血活性臨床逆轉的解毒劑。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獲批用於逆轉Xa因子抑制劑的活性。
  • 百濟神州啟動Zanubrutinib治療復發/難治性邊緣區淋巴瘤患者的全球...
    公司今日宣布其在研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zanubrutinib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R/R)邊緣區淋巴瘤(MZL)患者的全球2期MAGNOLIA臨床研究實現首例患者給藥。 Zanubrutinib 由百濟神州的科學家自主研發,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作為單藥及與其他療法聯合用藥以治療多種血液惡性腫瘤的臨床開發。
  • 安進(AMGN.US)KRAS抑制劑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擬年底前遞交...
    原標題:安進(AMGN.US)KRAS抑制劑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擬年底前遞交新藥申請
  • 中國首個獲FDA突破性療法 Zanubrutinib及其家族的曲折誕生史
    Zanubrutinib屬於第二代BTK抑制劑,是中國首個獲FDA"突破性療法"的創新藥,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best-in-class"。橫觀它的前輩,第一個BTK抑制劑Ibrutinib,2018年全球總收入62.05億美元,位列2018年全球最暢銷藥第8,那麼Zanubrutinib也具備成為"市場核彈"的潛力。
  • 以色列新銳的微型左心房監測設備獲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日前,以色列新銳公司Vectorious Medical Technologies宣布,其左心房壓力傳感器(V-LAP)獲得美國FDA授予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該設備主要用於治療心力衰竭。Retrieved 2020-12-02, from https://www.medicaldevice-network.com/news/fda-vectorious-sensor/[2] Vectorious』 in-heart microcomputer wins FDA breakthrough nod Retrieved 2020-12-02, from
  • 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治療EoE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編譯丨柯柯9月14日,美國FDA已授予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dupilumab,度普利尤單抗)突破性治療指定,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的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EoE)患者。早在2017年,Dupixent還被授予孤兒藥稱號,用於潛在的EoE治療。
  • 中國藥企再突破:自主研發細胞免疫療法獲美國突破性療法認定
    百濟神州之後,南京傳奇生物科技製藥公司(以下簡稱「傳奇生物」)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也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傳奇生物執行長許遠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目前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收穫FDA「突破性療法」認定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這標誌著該藥物較高的上市可能性以及各種利好政策的接踵而至,將大大加速該療法的開發進程。」
  • ...因何泛生子拿下國內首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癌症早篩產品?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該認定在國內腫瘤精準醫療領域乃至整個診斷行業尚屬首例。什麼是「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根據FDA於2018年12月發布的針對突破性醫療器械計劃的最終指南,「突破性醫療器械」及配套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計劃(Breakthrough Devices Program,BDP)旨在加速創新型產品的開發、評估和審查過程,使患者能夠更早地使用這些產品。
  • 代表委員熱議藥品審評審批:對突破性療法新藥可借鑑國外滾動式審評...
    特別是在去年醫藥行業迎來藥品審批審批提速、17種抗癌藥降價納入醫保、「4+7」帶量採購試點等諸多重磅利好政策的情況下,今年所討論的話題也更加多樣與深入。  近日,在由25家中國醫藥行業協(學)會主辦,E藥經理人雜誌承辦的「聲音·責任」醫藥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與全國政協委員圍坐在一起,就上述話題進行了討論。
  • 速讀社丨基石藥業PD-L1抗體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蘇寧易購開藥店
    (新浪醫藥新聞)11基石藥業PD-L1抗體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今日,基石藥業宣布,其PD-L1抗體舒格利單抗(CS1001)獲得美國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單藥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結外自然殺傷細胞/T細胞淋巴瘤。
  • 年底收穫安慰獎:FDA授予武田罕見病藥物ixazomib突破性療法認定
    近日,武田寄予厚望的罕見病藥物ixazomib也傳來了好消息,FDA已授予ixazomib(MLN9708)突破性療法認定。業界預測,ixazomib的前景將超越武田推出的市面最成功的多發性骨髓瘤藥物Velcade(萬珂),該藥是過去11年中唯一被證明能夠延緩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總生存期(OS)的藥物。
  • 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12月15日,IO Biotech公司宣布FDA授予其開發的腫瘤疫苗IO102和IO103聯合抗PD-1單抗治療不可切除/轉移性黑素瘤突破性療法資格。一項代號為MM1636的I/II期臨床研究共納入30例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患者接受納武利尤單抗聯合腫瘤疫苗IO102和IO103作為一線治療。
  • 安斯泰來ADC療法在中國獲批臨床
    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款靶向Nectin-4的「first-in-class」抗體偶聯藥物(ADC),曾獲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和優先審評資格,已於2019年底在美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
  • 賽諾菲罕見病新藥olipudase alfa獲FDA突破性療法認證
    公司開發的用於治療罕見疾病--尼曼-皮克病(NPD)的新藥olipudase alfa獲得了FDA的突破性藥物療法認證。尼曼-皮克病(NPD)是一種由鞘磷脂堆積而導致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是由於患者體內缺少一種名為鞘磷脂酶的酶類。而olipudase alfa是一種酶替代療法,這種藥物可以通過替代患者體內缺失的鞘磷脂酶,從而將無法分解的鞘磷脂進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