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顛簸流離,卻也寫出了一首歡快自在的七律

2020-12-22 史家之韻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人尊稱他為「詩聖」,與「詩仙」李白合稱「李杜」,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的一生有多半時光都在顛簸流離,歷經磨難,備嘗艱辛。他生活的時間恰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又因他出生於世代「奉儒守官」之家,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一直都非常關注。

仕途的不順,戰亂帶來的他跟隨百姓們流離失所,更讓杜甫能夠深入社會,真切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百姓遭受的苦難。

杜甫的詩調大多沉鬱頓挫,通過他的詩篇也能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這一歷史過程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動蕩。

但是,杜甫有一首詩卻別具一格,傳達了別樣的情感,充滿了歡快自在,那麼是哪首詩呢,下面請讀: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首詩寫於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時候,大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載春(761年),記述了他在草堂落成後,款待來客崔明府的大致經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環境幽僻,春水蕩漾,群鷗紛飛的畫面。這個時期是杜甫入蜀之初,在他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蓋了一座草堂。

雖然人少清淨,身心不無寂寞,但也能顯示出杜甫與世相隔的心境,生活中多了一份隱逸的色彩。

從第二聯的「蓬門」,也就是柴門,可以看出杜甫的居所極其簡陋;盤飧[sūn,菜餚]「無兼味」,意思是菜很少,可以看出生活的清貧;「醅」[pēi]指的是未過濾的濁酒,即使有客到,自己招待客人的食物也很簡陋。

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樸素略顯簡陋的生活下,卻因有客來訪,而讓杜甫的心情大好。我們從詩文中也可以感受得到杜甫竭誠盡意的盛情,但也因條件限制、招待不周,有力不從心的歉疚。

尾聯通過描述呼喚隔籬的老鄰居前來聚飲助興的妙思逸想,席間雙方酣然的酒志、高漲的酒興、歡快的心情和熱烈的對飲氣氛。

這首對仗工整而流暢的七律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一副極有情趣的生活場景,非常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把"客至」所蘊含的題旨描述得淋漓盡致,體會得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

杜甫後半生顛沛流離,常常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所以他的後期詩在憂國憂民的同時,也常常會感嘆自己生活的貧困和心情的愁悶。

而這首《客至》一詩別具一格的地方就在這裡,生活雖然清貧,但杜甫卻能因陋就簡,自得其樂,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仍能獲得情感的至誠愉悅。

清代黃生在《唐詩摘鈔》中評價杜甫此詩:「前半見空谷足音之喜,後半見貧家真率之趣。」

相關焦點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文|小航的紅樓詩歌夢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其實七律之前也有個非常著名的,他幾乎是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的。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詩人杜甫在這其中,李白的長詩、杜甫的七律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辛棄疾寫的很平淡的一首詞,雖感情歡快,卻講出生活流離之樂!
    辛棄疾寫的很平淡的一首詞,雖感情歡快,卻講出生活流離之樂!辛棄疾年少時候就有抗金夢想,他曾南徵北戰寫出了好些篇彰顯男子氣概,對打仗充滿豪情的詩篇,不過他也有好多婉約詞,現在來看看他一生中最平淡的詞。山中有清風,有稻花的香味,有當地農民的快樂,有寧靜安逸的環境,從後兩句我們也能揣測出詞人很關心當地的收成,農民的生活好不好,蛙的聲音表面此地很祥和,詞人在這裡生活感受到了流離在外的樂趣,感情上也比其他的詩積極了很多。
  • 杜甫最「無意為詩」的七律,50歲寫出經典唐詩,看似平淡句句有味
    公元761年,50歲的杜甫終於落腳成都。經歷了多年的顛沛流離,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活。他在這裡安頓下來,那一顆漂泊的身心在這裡也得到了暫時的休整。也就是在這一段時期,他終於恢復了平淡的生活。點擊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 杜甫的一首七律絕唱,新家落成客人來訪,粗茶淡飯的情意最溫暖!
    就像杜甫的這首七律絕唱,新家落成客人來訪,粗茶淡飯的情意最溫暖!全詩如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拋開「詩聖」,「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等等這些後人給予的稱呼,單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而言,杜甫真是一個很苦命的詩人。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朝的詩人可謂是多如牛毛,而且這些詩人大部分人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對唐詩,可以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被後世稱為「詩仙」,另一個則是被稱為「詩聖」,僅僅是從這一點便足以看出兩個對於唐詩的貢獻,而且他們兩人無論是七絕、五言,還是七律,那都是信手拈來
  • 杜甫這首詩,詩風沉鬱頓挫,筆力出神入化,被譽為七律之冠
    每讀唐詩,必不可越過一人,那人就是杜甫。杜甫一生仕途不順,人生窮愁潦倒,晚年客死舟中。他見證了大唐從盛轉衰的過往。此時的杜甫,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在此暫住,以種田,經營果園為生,漂泊日久,思鄉情切。於當年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遂有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杜甫的這首古詩,簡單20個字,卻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杜甫的律詩是成就最高的,尤其是一首《登高》,被譽為唐詩的藝術水平最高的七律,由此可見一斑了。而其中的這一首,簡簡單單20個字,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被後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且看: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杜甫很愜意的一首詩,盛情款待客人,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人的一生充滿了酸甜苦辣,世間百態這一切都留我們去細細品嘗。說道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他的詩沉鬱頓挫,讓人讀來像是充斥著數不盡的愁緒,那個時代造就的他太不幸了。他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國事,花鳥皆為之傷心流淚。再有「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一到分別,想到再見的茫茫不覺頓覺悽愴啊。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李白爭強好勝寫了一首七律,也沒能蓋過這「唐人七律第一」的唐詩
    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正要詩興大發,卻不料看到崔顥的一首《黃鶴樓》,其中更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名句,頓時沒有了寫詩的底氣,直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後的李白還是不服氣,畢竟這是性格使然。他極富才華且又極度自信,如何能輕易認輸?
  • 李商隱模仿杜甫寫了一首詩,沉鬱頓挫,幾乎以假亂真
    唐代七言律詩自杜審言、沈佺期等人定型,岑參、王維錘鍊發展,至李白崔顥半律半古,體制上已然接近成熟,但此時的七律仍有用律不協、失粘、失對等瑕疵。最終真正將七律發展完善並推至高峰的則是詩聖杜甫。杜甫之七律格律嚴謹、用字精煉、風格雄渾,且題材開闢了七言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可謂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但自杜甫以後,唐代七律又有些沒落,中唐七律乏善可陳。直到晚唐時期,溫庭筠、杜牧、李商隱等幾位七律聖手才將七言律詩推向又一個高峰。其中尤以李商隱的七律最為後人所稱道。
  • 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意境大開大闔,震驚了整個郊野
    杜甫一生艱難坎坷,他既有詩膽豪情,又心繫天下蒼生。年輕時他遊學天下,絲毫不把功名利祿放在眼裡。每次讀到那些千吟不衰的詩句,都能感到詩聖脈搏的激烈跳動。下面就分享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意境大開大闔,震驚了整個郊野。白帝唐代:杜甫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 300年前他來到重慶奉節寫下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
    公元767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6歲,距離他生命的終結還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秋天,杜甫登上了夔州(今天重慶奉節)白帝城外的高臺。和所有哀嘆秋天的詩人們一樣,他把眼前所有的景色和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一首登高詩作之中,寫下來一首經典的唐詩作品,被後人譽為七律之冠。
  • 杜甫一首唐詩,雖然字字悲苦,卻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一直以來關於盛唐七律最優秀的作品是哪一首,存在著一些爭議。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文學史上卻同時把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推向了盛唐七律第一的爭執之中。崔顥雖然在文學史上的名氣和杜甫相比相差太多,而且其經典之作《黃鶴樓》也並不見得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但因為經歷了李白擱筆、在七律還沒有定型之前就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詩歌的緣故,向來被文學史所看重。然而,等到杜甫的《登高》橫空出世之後,我們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盛唐七律第一。
  • 六甲番人讀唐詩|杜甫《閣夜》,七律經典,格律毫無瑕疵
    杜甫的《閣夜》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被歷代詩評家讚賞推薦,其詩如下: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首詩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冬,當時杜甫四十五歲,正寓居夔州西閣,連年戰亂,讓杜甫的心情很是沉重,而李白、高適等好友在前幾年均已去世,歲末寒夜,杜甫傷亂思人,最終創作了這首千古絕唱。
  • 魯迅55歲時創作的一首七律,於悲涼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
    一首優秀的抒情詩,總會讓讀者深受啟發,並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顧炎武的「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等等,都展現出詩人的崇高情懷。但同時讀者也非常厭煩那些吟花弄月、無病呻吟,以及忸怩作態的情調,更喜歡一些同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的詩歌。雖然杜甫憂國憂民,但詩聖的思想境界,卻無法同魯迅相比擬。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2句詩寫出了9層「悲」
    杜甫的詩以「沉鬱頓挫」而著稱,在杜甫的詩中,尤其是那些在漂泊途中所寫下來的詩,總是有觸景生情之感,人生飄零之意。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寫於杜甫途徑夔州的秋天,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從蕭瑟秋景寫起,漸轉入敘身世之悲。詩人長年羈旅漂泊、孤愁老病纏身,不免悲從中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而盛唐時期另一位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在七絕方面的名聲就大不如李白等人。眾所周知,杜甫最為擅長的是律詩,尤其是七言律詩。杜甫的七律格律嚴謹,精於鍊字,其詩風格沉鬱雄渾,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幾千年來杜甫的七律被詩家奉為圭臬。但杜甫的七絕成就遠不如其七律。單單說《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一卷中李白、王昌齡、杜牧等人都有多首七絕入選,僅僅李白就有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