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牙膏」、「醬」、「辣椒」、「蘑菇」、「包裹」、「齲齒」、「針灸」,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也是常用的詞,可就是這些常見常用字卻難倒了不少每日奮發苦讀的在校高中生。近日,記者挑選了十組生活中的常見詞隨機測試了一個高中班的36名學生,測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三分之一的學生「大醬」的「醬」字不會寫;近一半的學生把「針灸」中「灸」字的「久」寫成了「夕」;面對「齲齒」一詞,36名學生基本全軍覆沒。
中學生
試卷作文錯字標準被迫放寬
「每次批改試卷就頭疼,學生的試卷錯字頻出不說,而且千奇百怪,錯成什麼樣的都有。」一位高中語文老師無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標準是800字作文允許錯字為5個以內,現在這個標準已經被迫放寬了。
記者採訪發現,如今不少中學生已進入提筆忘字的大軍裡。一位高中生告訴記者,現在課堂上老師用課件的時候多了,寫板書的時候少了;平時看書基本上也就是瀏覽,「看著都認識,一寫就忘」。採訪中,很多中學老師表示,到了中學,一切以成績為中心,很多家長和老師教育學生寫好字的唯一現實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讓老師感覺賞心悅目,多得形象分。
語文教師
學生閱讀量少是主因
從教十餘年的瀋陽市第五中學語文教師葛嵐表示,現在學生寫字的規範程度和美觀程度整體呈下降的趨勢,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學生的閱讀量太少。「課堂內的讀寫還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外大多忙於各科作業,幾乎沒有閱讀課外書的時間。」
此外,葛老師還提到,現在學生們常接觸的網路遊戲和漫畫內容裡,文字不規範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學生甚至追捧錯字,以錯為酷。「比如,很多街上的小店把『的』寫成日語的「の」,不少學生就跟風模仿。葛老師無奈地表示:「連良好的文字環境都沒有,學生又怎能不錯字連篇?」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家長不重視也是一大原因。尤其進入中學以後,很多家長對孩子寫字是不是規範並不是太關注。記者採訪了一些中學生家長,他們大多表示「有時候隨口問問,但沒過多要求過。」
漢語言專家
在校學生漢字教育需常態化
「文字是民族記憶裡不可或缺的要項。」原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漢語言文學教授劉鐵告訴記者,從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幾十年,他一直堅持三「不」:不讀電子書、不用拼音輸入法、不收學生列印版作業。
對於提筆忘字呈低齡化趨勢,劉鐵教授表達了深切的憂慮,「辣椒、大醬這些詞不會寫,除了應試教育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影響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劉鐵表示,教材的編選和語言類別應該更加豐富化,更多涉及科技、文化、娛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的說和寫,學和用不至於脫節。
「像書法教育進中小學課堂的實踐,我舉雙手贊成」,劉鐵教授表示,不僅是小學需要文字教育,中學和大學更需要文字教育,「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書法教育都應該和『數語外』一樣成為必修課」。劉鐵表示,「只有在制度上讓漢字教育常態化,讓帶著文化傳承使命的教育和應試教育掛鈎,才是扭轉當前提筆忘字低齡化現實可行的辦法。」(見習記者楊主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