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福音!「免疫治療」讓更多膀胱癌患者獲益

2020-12-20 紅網健康

魯先生是一名長途貨車司機,由於職業的特殊性,總是依靠抽菸提神,並且為了少上廁所,每天喝水也很少。魯先生曾在多年前出現過血尿,並伴有疼痛,被診斷為泌尿繫結石,經手術治癒。然而在今年上半年,他再次發現血尿,誤以為結石復發,因沒有任何疼痛等不適,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血尿持續了好幾個月才到醫院,誰知卻被診斷為膀胱癌。

所謂的膀胱癌,是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已成為世界範圍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為了提高大眾對膀胱癌的認知,更好地幫助患者把握最佳治療時機,近日,來自中南大學泌尿科研究所所長齊琳教授,通過 " 名醫公開課 " 分享了膀胱癌及其診療等一系列相關知識,助力更多患者走出認知誤區,提高治療效果。

膀胱癌發病率高,血尿症狀不容忽視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見腫瘤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多發於 50 歲以上男性,男性的發病率是女性的 3~4 倍。在我國,膀胱癌的新發患者數和死亡數均位列泌尿系統第一位,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與其他腫瘤類似,膀胱癌的發生也是複雜、多因素的過程,是外界環境因素與內在基因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已有證據表明如吸菸、感染及工業化學物質等多種因素參與了膀胱腫瘤的形成。而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受到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飲食不規律、熬夜、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使得膀胱癌患病率越來越高。

臨床上,血尿是膀胱癌患者早期的典型症狀表現,多呈無痛性、間歇性且全程肉眼可見,即患者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整個排尿過程都是肉眼可見的血尿,而且感覺不到疼痛。除此之外,還可能表現為尿頻、尿痛、尿急等症狀。由於血尿並不是持續出現的,往往可自行緩解或停止,很多患者不以為意,可能會直接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中南大學泌尿科研究所所長齊琳教授指出:" 引起肉眼血尿的原因很多,其中尿上皮細胞癌、嚴重的尿道感染、尿路結石是最常見的原因。尿路感染和泌尿繫結石同時會合併排尿疼痛,若無疼痛症狀的伴肉眼血尿,則提示患者有尿路上皮病變、如腫瘤等,此時一定要去醫院檢查。若能在早期被發現並及時治療,絕大多數膀胱癌患者是可以實現治癒的。"

膀胱癌迎來治療新突破,免疫治療為患者生命護航

據介紹,膀胱癌一般起源於膀胱表層的黏膜層,但會向深處生長浸潤。根據腫瘤浸潤膀胱壁的程度,膀胱癌可分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兩大類。臨床上主要以手術為主,並輔以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但患者普遍預後較差。在非肌層浸潤患者中,治療後約有 50% 患者會出現復發,約 40% 患者在 5 年內進展為肌層浸潤性疾病;超過 25% 的肌層浸潤患者在 2 年內進展為轉移性疾病;對於轉移性或不可切除性的晚期膀胱癌患者,在接受化療後 5 年生存率小於 15%。

近年來,隨著對膀胱癌病理基礎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療的出現為這一治療領域帶來了新突破。齊琳教授表示:"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以識別並清除腫瘤細胞,但為了生存和增殖,腫瘤細胞會通過一些特定通路如 PD-1/PD-L1 等,令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而免疫治療的機制是通過直接激活免疫系統或抑制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達到消滅腫瘤的作用。目前,免疫治療受益的大部分是晚期患者,將來不管是晚期、中期、早期,全階段都有希望採用免疫治療,將極大地改善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齊琳教授提醒,膀胱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喝水,不要飲酒,也不要吸菸,避免接觸芳香胺類物質;同時也需要每年體檢時做一次膀胱 B 超,有助於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

瀟湘晨報 記者 張樹波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張樹波

編輯:易銳華

相關焦點

  • 健康|早發現、早治療 我國膀胱癌已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專家表示,國內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療近 30 年來無突破性進展,但隨著國內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獲批,我國尿路上皮癌的治療正式進入免疫治療時代,能延長化療無效、不耐受、腎功能不好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期。
  • 中國患者獲益更多!「T+A」治療新進展
    在2020年5月,一篇關於「T+A」免疫治療方案的研究發表在《NEJM》雜誌上,作為最頂級的醫學期刊之一,《NEJM》刊登的研究結果也著實驚豔了大家一把: 和標準治療相比,不論是總生存期還是無進展生存期,「T+A」免疫治療方案都當得上優秀的稱號: 晚期肝癌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提高到了
  • 雲南首次開展無痛膀胱鏡檢 為膀胱癌患者帶來福音
    12月7日,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下稱:省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峻峰介紹,作為診斷膀胱癌的標準,膀胱鏡無痛化檢查將成為膀胱癌患者的福音,告別過去膀胱鏡檢痛苦的噩夢。在該院泌尿外科,昆明63歲的張無亮(化名)做完檢查後表示,這是他自2018年發現患有膀胱腫瘤並進行了手術後首次進行無痛檢查。「比以前確實要人性化多了,感覺就是睡了一覺起來發現已經做完檢查了。
  • Anktiva聯合卡介苗BCG治療膀胱癌Ⅲ期試驗:患者緩解率達72%
    12月21日,ImmunityBio宣布IL-15激動劑N-803(Anktiva)聯合卡介苗(BCG)治療非肌層浸潤性原位膀胱癌(CIS)關鍵II/III期試驗(QUILT3.032)的首個隊列研究獲得積極結果。
  • 57歲男子發現血尿被確診為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療為他重新打開了一扇窗
    而手術在非肌層浸潤患者中,治療後約有50%患者會出現復發,約40%患者在5年內進展為肌層浸潤性疾病;超過25%的肌層浸潤患者在2年內進展為轉移性疾病;而對於轉移性或不可切除性的晚期膀胱癌患者,在接受聯合用藥治療後,中位生存期為14-15個月,5年生存率小於15%。當化療失敗之後,患者接受二線治療的中位生存期僅為7-9個月。
  • 早治療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癌症已不再像以往一樣是「不治之症」。對於患者而言,早發現、早治療是最正確的選擇。那麼早治療對於癌症患者的獲益究竟有多大?一項發表在《BMJ》雜誌上的研究為大家帶來了最新研究結果。首先,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早治療的確可以挽救癌症患者的性命,降低死亡率!
  • 「雲南網」雲南首次開展無痛膀胱鏡檢 為膀胱癌患者帶來福音
    12月7日,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下稱:省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峻峰介紹,作為診斷膀胱癌的標準,膀胱鏡無痛化檢查將成為膀胱癌患者的福音,告別過去膀胱鏡檢痛苦的噩夢。在該院泌尿外科,昆明63歲的張無亮(化名)做完檢查後表示,這是他自2018年發現患有膀胱腫瘤並進行了手術後首次進行無痛檢查。「比以前確實要人性化多了,感覺就是睡了一覺起來發現已經做完檢查了。
  • 膀胱癌患者術後為什麼要灌藥,灌的都是哪些藥?
    點擊查看 膀胱癌患者或者家屬都有這樣的經歷:得了膀胱癌,萬幸的是早期膀胱癌,做了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保住了膀胱,但是後續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膀胱灌注治療,不僅遭罪,而且價格不菲。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醫生見到的更多,這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治療的基本方案。
  • 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 警惕膀胱癌
    近日,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黃健教授表示,近年來我國膀胱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其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性血尿。所以,40歲後的市民在小便後不要急著衝廁所,要看看便池中尿液的顏色,一旦發現肉眼可見的血尿,必須馬上到醫院進行疾病篩查,排除是否因膀胱癌引起。
  • 這一症狀是膀胱癌的危險信號 專家說男性中年後要注意!
    特別是對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現肉眼血尿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做全面檢查,這樣有利於早期發現膀胱癌。」共戰膀胱癌,醫生患者信任共創更好生活面對膀胱癌,醫生和患者是目標一致的「戰友」,在長期的治療中,雙方相互信任,不僅為消除病痛,更為提升治療後生活質量共同努力。
  • IMpower130研究:首次證實免疫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肺癌獲益
    01.IMpower130研究:首次證實PL-L1抗體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肺癌獲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可延長NSCLC患者的總生存期(OS),與化療聯合作為一線治療時也能顯示出臨床益處。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帆教授近日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面貌,使得在傳統治療時代像黑色素瘤這類治療效果非常差的腫瘤,在患者的生存和預後上揭開了完全不同的篇章。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患者篩選出藥物作用的靶點,達到最好療效。
  • 【名醫對話】秦東春:深度解析腫瘤免疫治療與檢驗,為腫瘤患者帶去...
    、胃癌等多種疾病上有著良好表現,但是現在仍有很多患者對腫瘤的免疫治療不是很了解,那麼什麼是腫瘤免疫治療呢?與以往的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不同的是,免疫治療針對的靶標不是腫瘤細胞和組織,而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 問題二: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是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進行免疫治療呢? 答: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治療的方法有: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相比來說手術治療、化療、放射治療更加普遍。
  • 免疫治療時代NSCLC放療的機遇與挑戰|放療|患者|Oncol|-健康界
    近年來,免疫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了癌症患者的臨床治療策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逆轉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效應,達到抗腫瘤的作用。儘管PD-1、PD-L1和CTLA-4抗體已改善了NSCLC患者的治療模式,但單獨使用ICIs的應答率僅為19%-47%,因此,為了增強患者抗腫瘤的免疫能力,開始了ICI和放療聯合的探索。
  • ...適應「免疫治療」患者 蘇州科學家研究癌細胞基因突變獲國家資助
    高山與他的團隊致力於癌細胞基因突變研究,拯救那些不適應「免疫治療」的20%癌症患者。 他與他的研發團隊正全力研究拯救那些不適應「免疫治療」的20%癌症患者,期待通過5年的研究,力爭實現「標誌物」從0到1的突破。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看到高山正指導他的團隊進行相關實驗。「大家知道,患癌症後,靶向藥十分重要。如果說靶向藥的研發分上、中、下,那麼我們的研究就屬於『上』的部分,很基礎,但很重要。」他告訴記者,基礎性研究很難,就像大海撈針。
  • 一文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及其相關標記物
    TILs在腫瘤及其微環境中浸潤程度及分布可作為預測ICI反應的重要指標,例如T細胞高度浸潤的熱性免疫腫瘤患者獲益高,而腫瘤組織及邊緣均無T細胞浸潤的冷性免疫腫瘤患者臨床效果差。 研究發現PD-L1表達與TMB均高的患者免疫治療臨床獲益率高達50%,而二者均低的患者臨床獲益率為18.2%。最近,一項納入1662名晚期或轉移性腫瘤患者(包括NSCLC、黑色素瘤、HNSCC、腎細胞癌和膀胱癌)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二代測序評估的TMB與OS呈正相關,即使TMB在正常低突變負荷的組織中出現相對增加,仍與免疫治療應答密切相關。
  • 助力讓更多患者受益!ITP創新治療再度亮相進博會
    「臨床上醫生多通過糖皮質激素、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等一線治療來提高ITP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控制其出血風險,但是一線治療更多是『救急』,60%~80%的患者還是會進入『慢性病狀態』,需要長期穩定的治療。糖皮質激素和丙種球蛋白還可能帶來感染、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肥胖等副作用,給患者帶來新的隱患。」
  • 50%晚期NSCLC患者OS為4年 度伐利尤單抗治療顯示優異存活率
    ;3期臨床試驗CASPIAN最新數據顯示,度伐利尤單抗治療一部分患有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ES-SCLC)也展現了長期獲益。在最長療程為一年的情況下,估計使用度伐利尤單抗治療的患者中有35.3%在4年後沒有進展,而使用安慰劑的為19.5%。這些數據基於2018年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證明度伐利尤單抗在OS主要終點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 先聲藥業送來全新治療體驗,卒中患者將獲益
    採取有效措施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及時正確治療腦卒中患者,對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至關重要。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溶栓治療率、療效低於預期迄今為止,先聲藥業了解到:缺血性卒中最理想的治療方法仍是再灌注治療,即儘快開通閉塞血管,恢復血流灌注,以求拯救更多的缺血半暗帶組織,從而改善神經功能缺損。
  • 「超級曲線」力證免疫治療能為晚期肺癌帶來長期生存獲益!
    核心提示:2019年AACR年會上,公布了史前最大規模的肺癌免疫治療的長期生存匯總結果,再次證明了免疫治療能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長期生存,近日,該研究正式發表在 Lancet Oncology雜誌(影響因子:35.386),並同期刊發了專家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