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即位後縱情聲色、不理朝政,為何後來能建立齊國霸業?

2020-12-08 西風原上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出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口,這位君主在位36年,將齊國推到了新的巔峰,但是他初登基之時,卻一派「昏君」之相。

選賢舉能

齊威王於公元357年繼位,當年他21歲,正該是年輕有為的時候,可是令朝臣大跌眼鏡的是,這位年輕的君主一登基就立刻開始縱情聲色,每天在宮內宴飲,不理政事。當時可是刀兵四起的戰國時代,各國之前徵伐不斷,齊威王這般作為,簡直是把國家架在火上烤。

而令人震驚的是齊威王這樣的舒服日子過了九年,齊國居然安然無恙,這可能是由於即位初期的齊威王雖然沉溺酒色,但至少還懂得任用賢明,當時齊國的相國是鄒忌,鄒忌有治國安邦之才,而齊威王也非常放心地讓鄒忌去打理政事,另外齊威王還提拔了田忌和孫臏等一批人才。

鄒忌、田忌、孫臏都是難得的人才,齊威王這九年雖然沒怎麼理政,但在識人之明上卻實在令人嘆服,再加上齊國國力比較強,齊威王縱然不爭氣,但至少也沒有太拖後腿,甚至在一眾賢臣的輔佐下打贏了桂陵之戰,大敗魏國。

可不久後,齊威王荒廢政事的行為愈演愈烈,就算大臣賢明,也需要主上有所作為,可齊威王自戰勝魏國之後志得意滿,愈發任性。

這導致周邊國家連番攻打齊國,齊國兩三年間連失幾座城池,齊威王不思反悔,反而寵信小人周破胡,把朝政攪得一團糟,這時齊威王后宮中的妃子虞娟之看不得周破胡的行徑,便勸告齊威王說周破胡禍亂朝綱,實乃小人,應當罷黜周破胡的官位,請齊國的即墨大夫回來主政。

虞娟之因此遭到周破胡陷害,周破胡散布謠言,說虞娟之與即墨大夫有私情,齊威王信以為真,將虞娟之關押,周破胡更令人去嚴刑拷打,希望能將虞娟之屈打成招,治即墨大夫一個死罪,可虞娟之受盡酷刑,卻不肯誣陷即墨大夫,只偷偷託宮人去面見齊威王,說自己死則死矣,願最後面見國君,陳明詳情。

痛改前非

畢竟夫妻一場,齊威王於心不忍,前去相見,見到寵妃重傷,齊威王大驚,而虞娟之不顧傷痛,跪地苦諫,說自己今日蒙冤,死不足惜,只是國君明辨,此事分明有小人作祟,自己一介婦人死去事小,只是可恨賢臣遭受小人迫害,若是齊威王依舊不理國事,使小人掌權,賢臣受難,十年之後,只怕莫說齊國,就是國君本人,也淪為奸臣的傀儡!

這一番勸諫無異於當頭棒喝,齊威王頓時醒悟,將虞娟之釋放,將即墨大夫召回朝中,將周破胡處死,從此發誓勵精圖治,並廣開言路,鼓勵群臣直言不諱,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齊威王雖然糊塗一時,但是知錯能改,不久他率領臣下前去朝拜周王,因為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對「天下共主」周王極不尊重,而身為大國國君的齊威王竟然願意放下身段前去朝拜,使天下之人認為齊威王乃仁義之君,不費一兵一卒,使人心歸附。

齊威王十六年,韓國與魏國之間爆發大戰,韓國求救與齊威王,這一次齊威王終於不再做甩手掌柜,而是親自督戰,指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而對面的主將,是孫臏的同門龐涓,在齊國君臣上下一心的努力之下,魏國再次戰敗,大將龐涓被殺,齊國借著這次機會迅速崛起,奠定了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無價之寶

齊威王與魏國國君魏惠王之間,還留下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史書記載,齊威王與魏惠王相約狩獵,魏惠王炫耀自己國家的寶物是十顆夜明珠,據說這十顆寶珠的光華能夠照耀的直徑有十二輛戰車那麼大,魏惠王嘲諷齊王,稱霸一方的齊國,恐怕沒有這樣的寶物吧?

齊威王坦然答道,沒有,但自己有更珍貴的寶物,便是齊國的賢臣,這些人才的價值遠非十顆夜明珠可比,魏惠王聞言,羞愧萬分,掩面而走。

這個故事也可以說明,齊威王對於人才的重視,除了前期有幾年寵信周破胡這個奸佞以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齊威王都非常有看人的眼光,而且難得的是齊威王看人重視才華而不是外貌出身,這在注重身份的齊國是很難得的,比如孫臏身有殘疾,在古代這樣的人備受歧視,但是齊威王知道他有大才,便讓人抬著他上戰場指揮,從不因孫臏身有殘疾而看低他。

而且很多被齊威王提拔上來的人還是奴隸出身,比如淳于髡。對於這些人才齊威王基本都極其寬容,即使當年即墨大夫被構陷和齊王的寵妃有染,齊威王也只是冷落於他,並沒有把他怎麼樣,以鄒忌為首的一眾大臣整日「挑毛病」,齊威王非但不生氣,還大加讚賞他們直言敢諫。

所謂「主明而臣直」,我們讀史書的時候往往會感到驚訝,鄒忌、孫臏、田忌這些不世出的人才,居然出現在了同一個時期,效命於同一個君王,我們甚至會懷疑齊威王到底是運氣多好,才能得到這麼多人才,但事實上,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人才效命於齊威王不是齊威王運氣好,恰恰相反,是因為齊威王當了國君,這些人才才能夠得到用武之地。

在齊國的歷史上,齊威王是非常重要的開拓之君王,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都在他的統治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在史書上,齊威王也一直是一個賢明君主的形象,他雖然曾經在登基之初不理朝政,但卻也從未放棄過進取之心,任用賢才,知錯能改,他抓住了歷史的機會,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讓齊國在爭霸之戰中有了一席之地。

當我們討論戰國時期的君王時,齊威王的正面評價極多,他的為政舉措在當時的年代非常難得,這樣一個國君,成就霸業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楚莊王即位後,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殊不知這只是他的計謀
    "但是楚莊王卻是一個例外,他在最初即位時,整日縱情聲色、貪圖享樂,也不理會朝政。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難成大事,殊不知這只是他的計謀。深宮享樂拒絕處理政務,暗中洞察局勢以待時機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楚莊王即位後,連一把火也沒有燒起來,不但如此,還對燒到自己門前的火不聞不問。
  • 齊威王——從一個昏君變成一個明君,成為威震天下的一代雄主
    齊威王的本名叫做田因齊,是齊桓公田午的兒子。齊威王即位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但畢竟還年輕,沒有什麼閱歷。再加上他還沒過愛玩的年紀,所以整日不理朝政,把大大小小的國事都交給齊國的大夫們去處理,自己躲到後宮裡飲酒享樂。正是因為這樣,在威王即位的前九年裡,幾乎所有的諸侯國都來攻打過齊國,甚至連一些小國也開始不把齊國放在眼裡,肆意侵佔齊國的土地。這讓齊國的百姓們整日惶恐不安,一直不敢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齊國鄒忌是如何勸說齊威王聽取不同意見的?看完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齊國鄒忌是如何勸說齊威王聽取不同意見的?看完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鄒忌是誰?他就是那個攬鏡自照,和城北徐公比美的人。鄒忌善於舉一反三,從自己受的蒙蔽想到齊威王受到的蒙蔽,於是順利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這在當時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的,但到了後世,人們大多只記得鄒忌是個美男子。
  •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有的人說講的是楚莊王,有的人卻說是齊威王。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誰呢?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當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沉迷酒色,不理國政,將一切交給底下的卿大夫打理。由此導致齊國百官內鬥,朝堂混亂,周邊諸侯乘機侵齊,形勢危急。更為關鍵的是,齊威王這個人脾氣乖張,旁邊人上諫他還不愛聽,所以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麼。
  • 周厲王與齊威王的不同選擇
    見此,周厲王非常高興,沾沾自喜地對當初勸諫自己的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史記·周本紀》)這是召公勸諫周厲王的話。
  • 再說齊威王與鄒忌
    前文曾說及鄒忌琴諫齊威王,齊威王即位是周安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78年,死於周顯王十八年,即公元前350年,在位29年,除了前9年荒於酒色歌舞,
  • 齊國霸業的真正幕後推手,不是齊桓公管仲,而是鮑叔牙
    鮑叔牙認為自己和上卿高傒都屬於守成型幹部,而管仲才是開拓型幹部,他才能幫助齊國獲得霸業。接著鮑叔牙又狠狠地誇了管仲一通,還說自己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政治、軍事、禮義、寬民、信民),這個管仲,就是天下奇才,就是社稷之寶。如果主公你有稱霸天下之志,就該盡棄前嫌,重用仇讎;但如果你心無大志,只想當個太平君主,那麼就當我鮑叔牙啥都沒說。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一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
  •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叛亂不足為懼,為何去世後天下大亂?
    史書記載,秦二世胡亥繼位後,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從秦二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很擔心天下的安寧。於是秦始皇通過巡遊天下,威壓四方,鎮服天下。
  • 齊國不戰而降,大秦賦劇終,為何?
    齊國不戰而降,大秦賦劇終,為何!大秦賦為何只拍到齊亡,嬴政問鼎帝尊?因為天下凝一之後,秦帝國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創作秦帝國歷史劇的導演所不願呈現的。無論是大秦帝國這部歷史巨作的作者,還是歷史劇的導演,其目的都是在為始皇帝正名,亦或是為世人還原一個真實的始皇帝。
  •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吾國多難之餘,能堪魯之徵求乎?」 諸大夫又問:「然則何以謝魯侯?」鮑叔牙指出:「吾已有君,彼自退矣!」大夫隰朋、東郭牙齊聲贊同:「叔言是也!」於是眾人立刻迎小白入城即位。 他,就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 戰國時期著名的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是何種原因使然?
    魏惠王繼位後,為了實現對外擴張,不斷東徵西討,成為一代霸主,因而成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家的戒備。但是這麼多年的對外戰爭也使得魏國軍隊疲憊不已,此時,齊國也實行了改革,迅速強大起來。為了能夠在中原強國中有一席地位,齊威王也積極與韓、趙等國建立友好關係來共同對抗魏國。由此,魏國陷入了隨時可能被諸國聯合起來圍攻的危險之中,因此魏國急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打破這種局面,解除這個危機。
  • 成就齊國「五霸之首」的管鮑之交,2700年後人們為何還念念不忘?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2020年高考命題作文習作《天下歸心,霸業乃成》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
  • 齊國滅宋為何招致諸侯強烈反彈,難道齊國滅宋是一個失誤?
    這場大戰之後,齊國遭到了五國聯軍的毀滅性的打擊,並且,姜氏、田氏苦苦經營八百年之久的齊國大業也就此凋零。當我們去追溯這段歷史的時候,便能發現,實際上這場戰火的起源,在於齊國滅宋的舉動。正是齊國這樣一個舉動,使得其招致了列國的強烈反彈。這個時候,我們便會產生疑問了,齊國滅宋為何招致諸侯聯合遏制,難道齊國滅宋是一個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