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從一個昏君變成一個明君,成為威震天下的一代雄主

2021-02-13 讀史派

齊威王是戰國時期齊國國君,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

齊威王的本名叫做田因齊,是齊桓公田午的兒子。齊威王即位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但畢竟還年輕,沒有什麼閱歷。再加上他還沒過愛玩的年紀,所以整日不理朝政,把大大小小的國事都交給齊國的大夫們去處理,自己躲到後宮裡飲酒享樂。

正是因為這樣,在威王即位的前九年裡,幾乎所有的諸侯國都來攻打過齊國,甚至連一些小國也開始不把齊國放在眼裡,肆意侵佔齊國的土地。這讓齊國的百姓們整日惶恐不安,一直不敢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齊威王過去雖然昏庸無道,然而他也是個有血性的人,就在即位的第九年,面對著其他國家變本加厲的威脅,他終於忍無可忍了,決定奮發圖強,重新讓齊國強大起來。

一天,正當大臣們按照往常那樣來到宮裡準備工作的時候,卻見齊威王已經早早地等候在了大殿裡。大臣們看到從來都不上朝的威王來到了朝堂之上,個個面面相覷,都弄不清楚到底出了什麼事。

正在大家都手足無措的時候,威王說話了:「各位,自從我即位以來,九年間,因為我貪圖享受,不理朝政,齊國的國力下降了不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強大了。現在連那些彈丸小國都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敢跑到我們這兒來造次,讓百姓們受了不少苦,這都是我一個人的錯。」

威王又接著說道:「從今天開始,我決定痛改前非,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混下去了。我要儘自己的全力來讓齊國重新強大起來,重振先祖的雄風,大家一定要多給我提建議,幫我出主意,我一定會認真考慮的。」

有幾位一心為國的大臣,聽了威王的話以後,不禁感動得流下了淚水,之後說道:「我們總算盼到您醒悟的這一天了,請大王放心,我們肯定會全力輔佐您的。」之後,威王就開始一心一意地治理國家,在大臣們的精心輔佐之下,齊國的變化讓所有人有目共睹。

齊威王還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他從來不會聽信別人的一面之詞,而是自己親自了解了事情之後,才會做出判斷。有一次,他把治理即墨的大夫召到了身邊,對他說道:「自從你到即墨上任以來,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有人詆毀你,說你在那裡如何如何昏庸無道。於是我就派人到即墨去觀察,發現那裡被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的生活也都非常富足,齊國的東部非常安寧,完全不像那些人說的那樣。」

威王又說道:「我想他們之所以老在我這兒說你的壞話,肯定是因為你不會去巴結討好他們,所以才沒人替你說好話。我很清楚你是個好官,希望你以後繼續好好幹,即墨的百姓們就指望你了。」隨後,為了表彰即墨大夫的功績,威王就賞賜給了他一萬戶的封邑,讓他再接再厲。

之後,威王又召見了治理阿城的大夫,對他說道:「你治理阿城也這麼多年了,我天天都能聽到身邊有人讚揚你。可是我派人到阿城一看,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兒,那兒到處荒野一片,百姓們的生活也都十分貧苦,還有好多人吃不上飯,成天餓著肚子。」

威王越說越氣,心情也因此變差了。又接著說道:「想當年,趙國的軍隊進攻甄zhēn城的時候,那裡的守軍向你求援,你卻在那兒按兵不動,結果讓趙軍打進了城;小小的衛國把薛陵都奪走了,你卻過了好久都不知道出了這件事,你還有沒有點兒臣子的樣子?知不知道自己該幹點兒什麼?我平時老是聽別人讚揚你,肯定是你拿錢財賄賂了他們,他們得了你的好處,當然幫你說好話了!」

隨後,威王立即下令把阿城的大夫殺了,還把自己身邊那些貪汙受賄的大臣也統統殺了。「作為一個國君,不能別人說什麼,你就聽什麼,就信什麼,一定要自己親自去了解了情況之後再做定奪。」威王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威王不僅明辨忠奸,清除了朝中的奸臣,還大力整治起了齊國的軍隊。過去,因為缺乏管理,齊軍的軍紀十分渙散,士兵們個個羸弱不堪,意志也不堅定,所以打了不少敗仗。自從威王改過自新以後,就重新取得了齊國百姓們的信任,好多人為了幫威王一雪前恥,都自願參軍,給齊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威王還把軍隊裡那些整天拿著俸祿卻不練兵的將領也都殺了,讓真正一心報國又精通兵法的人來統領軍隊。結果不到一年,齊國就重新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過去,趙國和衛國趁著齊國虛弱的時候,沒少佔齊國的便宜。為了洗掉這份恥辱,威王決定先拿這兩個國家開刀,派重兵往西一路猛攻,打得趙軍和衛軍個個抱頭鼠竄,哭爹喊娘。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趙國被迫把先前佔領齊國的長城還了回來。可以說,威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愣是讓趙國把已經進到嘴裡的肥肉給吐了出來。

在這之後,為了在天下諸侯面前重新樹立起威信,威王又派兵去攻打強大的魏國。在一個叫濁澤的地方,雙方的軍隊進行了一次慘烈的戰鬥,結果魏國的軍隊被打敗。因為魏國把這次和齊國之間的戰爭看得很重,為了提振將士們的士氣,國君魏惠王決定親自來坐鎮指揮。誰曾想打了個大敗仗,不僅損失了不少兵馬,自己也身陷囹圄。

為了儘早讓自己脫險,魏惠王只好把魏國的觀城割讓給了齊國。不久後,齊國打敗魏國的事情就傳遍了天下,各路諸侯都開始對威王刮目相看,再也沒人敢不把齊國當回事了。

儘管之前齊國的百姓看到原本不理朝政的國君用實際行動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但突然之間打敗了強大的魏國,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勳,還是讓大家感到非常震驚。從那以後,齊國從上到下都沒有再敢弄虛作假的人了,也正因如此,齊國各地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其他的諸侯國知道威王不是好惹的,都不敢派兵去攻打齊國。

騶忌子精通音律,是一位十分善於彈琴的大臣。他的琴技天下聞名,所以一直以來,同樣喜歡彈琴的齊威王就很仰慕他,所以就找了個機會,把他召進了宮裡,把他奉為上賓,還讓他在宮裡居住。

有一天,威王處理完了一天的政事,回到住所,見沒什麼事可以做,就彈起琴來自娛自樂。這時候,騶忌子卻冒失地推開門就走了進來,說道:「您的琴彈得太好了!實在是妙啊!」威王對他如此冒失的舉動很不滿意,就問他說:「您又沒有認真地觀察我彈琴的樣子,怎麼就知道我彈得到底是好是壞呢?」

騶忌子回答道:「剛才您彈得這首曲子,大弦的音調不僅緩慢,而且還很溫和,充滿了君王的氣息;小弦的音調高亢而又清亮,就像國相在給您出謀劃策,幫您更好的治國;您手指勾弦的時候非常有力,放開的時候又很舒緩,這就好比是國家的政令,莊嚴而又平易近人。

彈奏時的琴聲非常和諧,音調配合得也恰到好處,沒有不純正的雜音充斥其中,這就好比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分得很清楚,從來都不會重合在一起。所以我才說您彈得非常好。」威王又問道:「我知道您十分善於品評音樂,這點我可比您差遠了,但是怎麼能拿彈琴和治理安民相提並論呢?這未免也太牽強了吧!」

騶忌子說道:「您的琴聲雖然不停地迴環往復,但卻一點兒都不混亂,這是因為國家的政治十分透明,百姓們都能看得很清楚;樂曲的節奏連貫而又輕快,是因為您挽救了這個將要滅亡的國家,並且讓它重新強大了起來。所以說琴聲和諧,就代表著國家安定平穩。治理國家和安撫百姓的道理和彈琴的道理異曲同工。」

聽了騶忌子的一番高論,威王不禁感到心悅誠服,不住地讚嘆騶忌子的賢能。過了三個月以後,威王就任命他來做齊國的國相。

可是,齊國一位叫淳于髡kūn的大臣對騶忌子這麼快就做了國相感到十分不服氣,心裡也很嫉妒。

一天,他見到了騶忌子,就對他說道:「您真的是一位很會說話的人!我心裡有些淺薄的問題,想向您討教一下。」言外之意就是說騶忌子除了會耍嘴皮子,其他沒一樣可圈可點的。

騶忌子謙虛地說道:「我願意恭聽您的教誨。」

淳于髡說道:「侍奉國君要是足夠周到,不出一點兒差錯的話,自然就能名利雙收;可要是稍微出了點兒差錯,那可就會身敗名裂了啊!」

騶忌子說道:「多謝您的指教,我會把您說的這些話都在心的。」

淳于髡又說道:「在車軸上塗抹豬油,目的是為了讓車軸潤滑,更容易轉動。可軸孔要是是方形的話,你就是往裡面塗再多的豬油,車軸也還是沒法轉動的。」騶忌子說道:「我每天侍奉在國君的左右,一定會小心謹慎的。」

淳于髡接著說:「用膠把破舊的弓粘上,目的是為了把裂開的地方粘起來,防止弓被拉斷,但膠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縫隙都粘起來的。」騶忌子說道:「嗯,我一定會恭敬地依附百姓的,只要百姓們人人都擁戴國君,那麼齊國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淳于髡又說道:「那些用狐狸皮製成的大衣,即使穿破了,也不能隨便找塊兒黃狗的皮去縫補它。」

騶忌子說道:「我一定會認真地挑選正人君子來做大臣,不會讓小人混雜在裡面。」淳于髡最後說道:「大車在沒有被校正之前,是不能承載重物的;琴瑟要是沒把弦調好,也不能彈奏出和諧的聲音。」騶忌子說道:「嗯,確實是這樣,我一定會認真地制訂法律,之後以身作則,來嚴格地執行它。」

淳于髡聽完以後,就懷著激動的心情,飛快地跑了出去。他來到了門外,對他的僕人說道:「騶忌子真是一位賢臣啊!我一連給他出了五條謎語,他都能對答如流,回答得十分準確。你就看著吧,用不了多長時間,君王還會繼續封賞他的!」

果然,一年以後,威王就把下邳封賞給了騶忌子。

齊威王二十四年的一天,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郊外去打獵。魏惠王問威王:「齊國現在有什麼像樣的寶物嗎?魏國的地盤雖然不大,但卻擁有很多超過一寸的夜明珠,把它們鑲在車上,就能照亮車子的前後。要是每輛車上鑲嵌十顆的話,足夠裝飾十二輛車的。"

齊威王說道:「要說寶貝的話,我和您的理解就不太一樣了。我有個叫檀子的大臣,只要他駐守在南城,楚國就不敢來進犯,泗水那邊的十二個諸侯國就都會來齊國朝拜;」

「我有個叫盼子的大臣,只要他駐守在高唐,趙國人就不敢隨便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否則就會被懲罰;」

「我有個叫黔夫的臣子,只要他駐守在徐州,燕國人和趙國人就每天都會舉行祭祀,求老天爺保佑他們不會受到齊國的攻打。為了過上踏實的日子,燕國和趙國那兒追隨黔夫遷居到齊國的人就有七千多家;」

「我還有個叫種首的大臣,他主要負責防範盜賊,只要有他在一天,齊國的百姓就能就不用擔心路上丟了東西找不回來,夜裡睡覺也不用關門。我的這些大臣發出的光芒能夠照耀到千裡之外,可不是您的夜明珠能與之相比的!」

聽了威王的話以後,魏惠王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膚淺了,頓時羞紅了臉,感到非常慚愧。

總之,齊威王在用人方面頗有智慧,而且也讓齊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再次脫穎而出。雖然他公開稱王好像不合宜,但那個時代心裡想稱王的多了去,只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已。

識別二維碼訂閱我們

主頁右上角設置加星標,就不會漏掉任何一篇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是誰?四大昏君又是誰?
    對於明君的定義,其實說起來並不複雜。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單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裡面沒有漢武帝劉徹、清聖祖玄燁?說完了歷史上的明君,那麼我們再來盤點一下歷史上的四大昏君。提到昏君這兩個字,恐怕大多數人對昏君的印象就是沉溺酒色、荒廢朝政、任用奸臣等。其實,歷史上一些被後人視作昏君的人,他們本質上並不能算作昏君。比如說晉惠帝司馬衷,他因為那句「何不食肉糜」,成為千古笑談,被很多人認為是昏君,實際上並非如此。
  • 隋煬帝楊廣:被電視劇毀掉的一代雄主
    說到隋煬帝楊廣,似乎所有官方的評價都不是那麼好,比如「荒淫無度」、「窮兵黷武」、「窮奢極欲」等等,幾乎能夠用在昏君身上的詞彙他都能算得上。然而歷史上的隋皇楊廣,當真是一位無道昏君麼?隋煬帝平定突厥、滅吐谷渾、西巡張掖、南徵佔城、開科舉制、興建東都、開大運河等,這些無論哪一件都是明君聖主的所作所為,一個整天聲色犬馬的無道昏君,怎麼會有這樣的作為呢?很多人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前往揚州觀賞瓊花,實在是無稽之談。當時的朝廷越來越依靠東南的財富,而南朝剛滅,人心不定,開通大運河增進南北經濟交流,加強對江南的統治上,有非凡的意義。
  • 它是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勤快,還有一個被累死!
    它是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勤快,還有一個被累死!難得的是一個朝代從始至終沒有出現過一個我們所謂的昏君。它是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勤快,還有一個被累死!說起沒有出現昏君的朝代,非清朝莫屬了。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制度的大一統的王朝。歷史上的清朝在世界上存在了270多年的王朝,由此可見,肯定也經歷了很多王朝主人的變更,我們先說一下打下大清朝的第一位君王。
  • 披著昏君外衣的明君——朱厚熜
    因此後人對於朱厚熜的評價並不高,很多人認為他是個荒唐、離譜的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對於這個觀點小編不是很認同,小編認為朱厚熜是個披著昏君外衣的明君,這個外衣可能是他自己披上的,也可能是他人披上的。朱厚熜劇照可能是楊廷和想壓制朱厚熜,一生為人正直、為官清廉的楊廷和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與朱厚熜兩人圍繞著:誰才是朱厚熜父母的問題展開博弈,從而引起了「大禮儀」事件。
  • 明朝皇帝朱厚照,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朱厚照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說的那般,是一個昏君呢? 萬千寵愛,個性獨特 明武宗朱厚照,大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其父親是明朝的有為君主——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性格敦厚,且勤於理政,改革弊政,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有的人說講的是楚莊王,有的人卻說是齊威王。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誰呢?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 大明王朝:明朝最有爭議的一次親徵,明武宗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大明王朝:明朝最有爭議的一次親徵,明武宗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眾所周知,皇帝在駕崩後都會被冊封諡號,用來讓後人知道這位皇帝在位期間的所作為為。而「武」這一諡號的擁有者裡,明武宗朱厚照絕對是最具有爭議的一位。
  • 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千古一帝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文/南郭居士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千古帝王數第一,他,就是大唐真正意義上的奠基者,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此期間,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
  • 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文武雙全、開疆拓土、一代雄主
    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文武雙全、開疆拓土、一代雄主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並不是像《封神演義》裡邊的那個樣子。商紂王實際上是被「黑」了數千年的一代雄主,原來我們都錯誤地理解商紂王了。商紂王還有一位哥哥,名叫微子啟,因為微子啟的媽媽的地位較低,所以微子啟未能成為殷商的「天子」。帝乙駕崩之後,「天子」之位理所當然地被帝辛所繼承,即成為商紂王。商紂王在位共30年的時間,他萬萬沒想到自己能成為王國之天子。商紂王即位的時候,商朝已經是一個十分衰弱的國家了,國內的朝政十分混亂不堪,並且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時常來進行侵擾,當時的局勢可謂「內憂外患」。
  • 為什麼漢朝明君多?因為大勢因素比皇帝才智更重要
    歷史上所謂的明君,往往結果論居多。國泰民安或開疆拓土了,所以明君;大廈將傾或國破家亡了,所以昏君。實際上,明君或昏君,總歸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即便貴為九五,也只是湯湯大勢中一顆顯見的塵沙。但我們關注的往往只聚焦那顆顯見的塵沙,而忽略了湯湯大勢。漢朝皇帝為什麼明君多?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北周皇帝,他13歲臨幸了25歲女囚,14歲當爹,還成就了一代雄主
    因為胡人們基本上都缺乏文明概念,在100多年裡出現的荒唐皇帝和昏君比中國其餘幾千年裡出現的都多。下面說的這一位也是夠荒唐的,他13歲剛當上太子,當晚就寵幸了25歲的女囚,14歲就當了爹,19歲當上皇帝之後,為了能夠貪圖享樂,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年僅6歲的兒子,22歲就一命嗚呼了,由於他的荒唐卻成就了短暫的盛世和一代偉大的帝王。
  • 5本古言重生甜寵文:前世明君當累了,今生就做專寵你一人的昏君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幾本古言重生甜寵文,前世明君當累了,今生就做專寵你一人的昏君!大家喜歡的話可以收藏點讚!關注小編不書荒!《寵後多嬌:昏君養成守則》 作者:木羽年華簡介:古言重生甜寵文,上一世的晉元皇帝,暴戾無常,陰狠無情。但至少殺伐果斷,才力過人。繼位之後,擴張國土,百姓安康,還稱得上是一代明君。這一世的晉元皇帝,脾氣依舊陰晴不定。他卑鄙無恥,甚至強奪臣子之妻!登基之後,怠於朝政。沉迷於皇后美色無法自拔!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電視劇當中的清朝那就可以說是有朝12代皇帝個個都是明君了,為啥最後還是不到300年就亡了呢? 而清朝的皇帝,在歷史當中雖然也是「可圈可點」,但是是不是都像電視劇裡那樣的個個都是明君呢?
  • 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把珍珠當「寶物」的君主,豈會愛惜人才
    本篇飛魚就從魏惠王與齊威王的「打獵」說起,聊聊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魏惠王與齊威王的打獵之約。魏惠王繼位之後,對韓國和趙國的君主,那是恨得牙痒痒,總一門心思的想要教訓教訓這兩個曾經密謀要殺了自己的「狂妄之徒」。
  • 一個悲慘的童年,一段難以啟齒的戀情,鑄就了明朝一代昏君
    歡迎來到百家號,歷史的咆哮一說到明朝,我們首先想到,便是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他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但今天要談的,是明代的另一位君主,一個徹徹底底的昏君。他,就是生於正統年間(公元一四四七年)的朱見深。
  • 明君還是昏君,他是歷史上極具爭議的明朝皇帝
    正德皇帝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究竟是昏君還是明君;雄才大略還是玩物喪志,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明武宗朱厚照為明孝宗嫡長子,生於1491年10月26日。 兩歲時,唯一的弟弟朱厚煒早逝,是孝宗唯一的成年兒子。弘治十一年春,出閣讀書,非常聰明且小心。以致孝宗極為喜愛,出遊必帶上皇太子。同時孝宗聽聞皇太子閒暇時進行喜好兵戎事,認為他安不忘危,所以也不予以幹涉。
  • 水瓶座並非領導型人格星座,為何李世民能成為一代明君?
    所以也不難想像,不具備領導型人格的水瓶座為什麼會誕生李世民這麼一個明君,因為領導型人格並不代表能成為傑出的領導者。 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能成為一個明君,而非暴君的一大重要原因。 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水瓶座的確客觀理性,但水瓶也是一個較狠的星座角色。畢竟客觀、理性的人,往往不具備人情味,簡言之,也就是無情。 所以也不難想像,李世民會在玄武門之變中無情地殺害自己的兄長李建成,以及齊王李元吉,還有二人所有的兒子。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其是非與功過,任人評說,但其在統治時期的作為確實是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事。劉姓能出這麼多明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更有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皇帝自己的努力與作為。這使得劉邦深得人心,得到天下後劉邦從一個草根皇帝也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打天下才知道得天下的不易,劉邦經過自己和項羽以及大秦的激烈鬥爭,深知國家要交給一個有才有賢的人才可以。因此他對自己未來的繼承人也是異常苛刻的。後來漢惠帝劉盈上臺後,他本人也是親身經歷過了秦末大的戰火,深知天下穩定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