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觀其言察其行,都是表面功夫。觀相不如摸骨,摸骨不如察氣。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都很注重「第一印象」,既然你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麼別人難道就不知道嗎?想要通過短短幾段短語就明白識人的真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又說「日久見人心」!
全國P2P落幕?
我之前就說過,咱們炒作的「新概念」的能力,可以甩開老外幾十條街。
就拿最近很火熱的「P2P」來說,P2P生於2014,死於2019,葬於2020!
P2P誕生之初,只有幾十家在運營,2015年更是達到了3595家,最高峰的時候,全國有超5000多家P2P企業。
什麼是P2P?P2P業務是個人 網貸平臺 個人,也就是peer to peer,點對點,意味著網貸平臺的資金來源於個人。
P2P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有推動嗎?很不好意思,P2P並不是什麼新的花樣,如何理解P2P,我相信黃奇帆這段話是最有說服力的,
P2P把中國社會最醜陋的、最噁心的、沒有責任感的放高利貸的老鼠會,裝扮成了神聖的、網際網路科學外衣展開來。
既然不得人心,那麼P2P的命運是悲慘的,有相關媒體爆料,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P2P的危害?
為什麼從事金融的人,往往被稱為「金融才俊」?因為金融是一個很賺錢的行當,但是說白了,金融就是把別人口袋的錢為自己所用,這裡面多了一些騙人的意味。
P2P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人的關注呢?因為P2P給了比銀行高太多的利息啊,有句話是怎麼說來著?只有利潤過了一個點,那麼不管他風險不風險,絕大多人也會選擇去幹!
但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你想別人的高利息,別人去想你的本金,出借人最終收不到錢,給自己乃至家庭造成損失。
而借款人呢?大部分借款人其實都是屬於在銀行和朋友圈子裡借不到錢的人,所以他們來P2P平臺借錢,他們面臨的是高利息,他們原本就沒錢,談什麼還錢呢?
尤其是現在很多大學生,借錢還不上,那沒辦法,家人的通訊錄都被打爆,不少心靈脆弱的大學生走上了「不歸路」,這樣的例子,這些年還少嗎?
總之一句話,P2P能讓很多人一時爽,但你需要明白的是,能讓你爽的東西,必然會帶給你痛苦!
馬雲的「新夢想」告一段落?
馬雲又火了,馬雲不懂網際網路技術,但他做成了阿里巴巴,馬雲同樣不懂金融,但馬雲能做好金融嗎?我看未必!
馬雲以前曾說過我們有「310模式」,什麼是310模式?就是一個手機號碼、一個身份證,然後3分鐘就能給你放款。
馬雲說,在中國這種模式被稱為310模式,科技改變了全世界。正是這種模式讓年輕人不擔心拿到錢。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年輕人拿到錢之後,就能說明年輕人有還錢的能力嗎?再者,螞蟻借唄的利率從萬2到萬6不等,以萬6的利率為例子,相對於是民間借貸的2分之多,實際年化是多少?麻煩大家自己去算一算!
當然了,螞蟻借唄和P2P有一定的差別,P2P是既坑投資人,也坑貸款人,而螞蟻借唄只是直接坑貸款人罷了,畢竟螞蟻借唄一部分錢是自己出的,另一部分是銀行的,個人投資者是不能參與螞蟻借唄的放貸業務。
我說的這些,馬雲當然也非常清楚,所以馬雲前段時間狠狠的吐了一波P2P。
馬雲稱網際網路金融應該具備3個核心要素,即第一必須擁有豐富的數據;
第二必須基於豐富大數據下的風控體系;
第三必須擁有基於大數據的信用體系。「用這三種標準來衡量,P2P根本不是網際網路金融。」
馬雲的言外之意很明顯,那就是螞蟻集團才是網際網路金融創新,P2P只是一個笑話?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啊,馬雲一直強調數據的重要性,還把數據的價值看作「石油」!
不否認,大數據確實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數據往往只能看到過去,而不能根據當前的數據來判定未來。
我給大家說一個例子,張三今年生活潦倒,但你敢肯定張三明年還是吃不上飯,穿不上衣,買不上房嗎?顯然誰都不能判定啊。
如果說阿里的大數據有用的話,那麼阿里這些年投資的優酷、餓了麼以及自身的淘寶,為何會被競爭對手打的很被動呢?由此可見,數據不是萬能的!
寫在最後:螞蟻開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先河,尤其在2012年之後金融自由化趨勢中引領浪潮,幾千家P2P網站也乘勢而起,造成了金融亂象。
但馬雲一味貶低P2P而捧高螞蟻,這也是不對的。螞蟻自身都存在巨大的風險,P2P出了問題,那至少不會發生什麼系統性的風險,但螞蟻是和銀行掛關的,如果螞蟻出現問題,那後果會是怎樣?我反正是不敢想!
所以,上面也明白了,螞蟻集團被無限期推遲上市,未來搞不好也就上不了市了,所以我說,馬雲的新夢想,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