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帶來了滿地落葉,也帶來了瑟瑟寒意。你是否曾因連打了幾個噴嚏而擔憂?你是否默默的把「千萬別發燒」當成了今年守護家庭健康的第一要務呢?
北方地區秋冬季天氣多變、晝夜溫差大,並且空氣乾燥;室內空氣流通較差;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感染人群的機率顯著增加。因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往往在秋冬季節高發。大家保持警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掌握正確的預防方法,阻止呼吸道疾病對機體的侵襲,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者。今天,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徐燕副教授為您送上一份秋冬季常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秘籍!
作者介紹:徐燕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主任助理。擅長肺部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熟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常見及疑難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發表各類醫學論文七十餘篇,主持數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任《Thoracic Cancer》 編委、《中國肺癌雜誌》青年編委、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部腫瘤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審核專家:蔡柏薔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阻肺學組副組長。目前擔任的社會兼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編委,基礎與臨床雜誌編委。從事呼吸內科疾病診斷、治療的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45年,對呼吸系統的疾病有相當深入的造詣。擅長各種呼吸系統疑難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的診治。
秋冬季常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01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多數由鼻病毒引起,也可由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通常在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兒童常常是呼吸道病毒的主要攜帶者,因此家長們較容易患感冒。
感冒通常通過兩條途徑傳播:人群吸入感染的「飛沫」或接觸感染的分泌物後,經由手到鼻部」自我接種」的方式感染。
鼻病毒感染的發病機制:病毒進入鼻孔,隨後感染上呼吸道的上皮細胞。病毒複製過程將持續 3 周,同時在48小時內到達高峰。
患者感冒初期可能產生咽乾咽癢、打噴嚏、鼻塞、流清鼻涕的症狀,2-3天後,可能出現嗓子疼、流黃鼻涕、聲音嘶啞,有時還會產生低熱、輕度畏寒、頭疼等症狀。
普通感冒後繼發性細菌感染並不多見。有時可繼發鼻竇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等。此時,患者有發熱和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出現。血常規檢查如顯示白細胞計數升高,則提示有細菌感染。
大多數患者可以自行恢復,從出現症狀到痊癒一般需要5~7天。如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侵入喉部、氣管、支氣管,造成聲音嘶啞、咳嗽加重或有少量粘液痰。症狀較重者可能有全身不適,周身酸痛、頭痛、乏力、食慾減退、腹脹、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出現。
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還無特異的治療方法,這是由於病毒對抗菌藥物並不敏感。對無併發症的普通感冒,無需進行特別處理。患者需要有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注意休息,多飲水,症狀明顯時應對症治療,發熱頭痛、全身酸痛時可服用解熱鎮痛藥。
02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也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流感在每一個冬季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範圍的暴發流行。往往會造成小範圍聚集性,也可造成大規模流行。
流感的傳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的流感患者。患病最初2~3日傳染性最強,病後 1~7日均有一定傳染性。流感病毒在外界環境中存活時間極短,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病毒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並且由於流感病毒不斷發生變異,故可引起反覆發病。流感常常突然發生,迅速蔓延,發病人數多,流行過程集中。
流感起病快,患者一般先出現畏寒或寒戰,隨之出現發熱,體溫通常在39-40℃左右,還會伴有明顯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而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往往比較輕,也可有噁心、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出現。對於一些抵抗力差的人群,可能還會合併產生肺炎、心肌炎、腦炎、肌炎等嚴重的流感併發症,甚至多個臟器功能損害。
☆☆☆如何預防流感?
接種疫苗:接種流感疫苗目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但一次接種並不代表終身受益,這是由於流感病毒種類很多,疫苗必須與當前流行毒株的型別基本匹配效果才最好,高危人群應當優先接種。
▲接種疫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身抵抗力,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適量運動、飲食均衡,注意空氣流通,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手,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峰期儘量減少公共場所活動。
▲增強抵抗力。
☆☆☆得了流感怎麼辦?
1、隔離患者,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和空氣消毒。
2、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只有早期(起病1~2天內)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3、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併發症:注意休息、多飲水、均衡營養,飲食要易於消化(尤其針對老年人和兒童)。密切觀察和監測併發症,抗生素僅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有應用指徵。
4、合理應用對症治療藥物:早期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大多能有效改善病症。病程已晚或無條件應用抗病毒藥物時,可對症治療,應用解熱藥物、緩解鼻黏膜充血藥物、止咳祛痰藥物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藥物以及其他水楊酸製劑。
流感屬於自限性疾病,無併發症的患者通常5-10天可自愈。但重症流感引起併發症時,患者需要住院治療。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為: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少數重症病例可因呼吸或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03
其他的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病毒性咽炎:可由皰疹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所致,表現為咽癢、咽痛等。
急性病毒性喉炎:常有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或腺病毒等引起,可表現為聲音嘶啞、咳嗽、咽痛及發熱等。
皰疹性咽頰炎: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引起,表現為咽痛、發熱等,在兒童中多見。
細菌性扁桃體炎: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也可由其他致病菌引起。通常起病急,咽痛明顯,伴有畏寒、發熱等症狀,檢查可見患者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膿性分泌物。
上述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往往以對症治療為主,合併細菌感染時可酌情選用適當的抗感染藥物治療。
04
肺炎
肺炎是由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相較於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的臨床症狀相對較重,對患者生命威脅更大。多發於兒童或老年人,此外,吸菸、酗酒、免疫力低下(例如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長期臥床的患者容易發生肺部感染。
患者常有發熱、咳嗽、咳痰、氣促等症狀,也可伴有胸痛、發紺等症狀,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出現感染性休克、多系統功能衰竭等併發症等。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如胸部X線片、CT可評估肺炎的病變位置和嚴重程度。
☆☆☆如何預防肺炎(肺部感染)呢?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建議注射肺炎疫苗,可預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
長期臥床或進食困難患者可行鼻飼,進食過程中應避免誤吸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發生。
▲進食過程中應避免誤吸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發生。
☆☆☆如何治療肺炎(肺部感染)?
治療上主要是採取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和治療併發症。輕症患者可在家接受治療,非輕症患者,醫師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療,嚴重的患者還需收入重症監護病房治療。
大多數感染性肺炎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療後可以痊癒,但是高齡、合併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預後相對較差。
05
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
呼吸系統傳染病如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也不容忽視。最有效、簡便的預防措施是接種相應的疫苗。如果出現發熱、紅色皮疹、咳嗽等症狀時,要儘快前往醫院就診。
06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感染後急性加重
秋冬季節,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支氣管擴張症、支氣管哮喘、肺間質纖維化等)由於呼吸道感染等原因也有急性加重的風險。患者需要堅持日常用藥,積極預防感染,如有症狀加重,應儘早就診,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
本月18日為「世界慢阻肺日」,協和醫生說將在近期推出「慢阻肺」相關科普內容,歡迎關注。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避免著涼。秋冬季氣候多變,注意加減衣服。
做好防控措施。儘量避免去人多聚集處,外出時正確佩戴、及時更換口罩,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即可。
做好手衛生。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或打噴嚏、接觸髒物後,要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用乾淨毛巾或紙巾擦乾並取適量護手液護膚。
保持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每天通風1-2次,每次約30-60分鐘,如果家中有患者,通風時應做好患者保暖,避免受涼。
避免吸入有毒濃煙、氣體、煙霧及有害粉塵。
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勤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均衡攝入熱量、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進食困難患者可行鼻飼或腸外營養,避免誤吸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發生。
維持健康的生活狀態。保證充足的睡眠,適度鍛鍊;積極戒菸。
接種疫苗。普通人群建議接種流感疫苗,老年人及合併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還建議接種肺炎疫苗。
合理用藥。維持原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保持良好的用藥習慣。
發燒了該怎麼辦?
目前,對於發熱患者,建議儘快前往發熱門診就診,進一步查找發熱原因,接受對症治療。
☆☆☆前往發熱門診的注意事項
患者和家屬應戴好口罩前往當地醫院的發熱門診,路途中儘量避免搭乘公共運輸工具。
向醫護人員詳細告知發熱情況及伴隨症狀;主動提供近期:有無疫區接觸史、有無發熱病人接觸史、有無禽類或病死動物接觸史、有無聚集性發病等流行病史。
根據疫情防控相關要求,完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及其他相關檢查。
醫生會為您提供進一步的診療方案,如果治療後患者仍持續高熱或臨床症狀加重,甚至出現嚴重合併症或慢性疾病因感染而誘發加重,應及時複診或根據醫生建議適時住院治療。
圖片/自網絡
編輯/洪成偉
主編/陳明雁
監製/張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