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許多人都從長輩們口中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在學習方面,男生小時候可能不如女生,但到了大學便會「後來居上」,以此論證「女生不如男生」。然而,近日有統計事實證明,這個涉嫌歧視女性的說法絕不成立。
據南開大學統計,該校本科生男女生比例為1∶1.08,獲得獎學金比例卻達到了1∶1.57,本科女生獲獎比例比男生高出50%。這一統計結論或許不能推廣得太遠,但足以說明,在高等教育階段,女大學生絕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樣「不如男生」。
去年年底,一場「女生適不適合做學術」的爭論在輿論場上掀起過不小的波瀾。當時,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在微博中寫道:「根據以往經驗,女生讀研後繼續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讀研期間也少有專心學問的,大多混個文憑準備就業……真為那些有心走學術之路的考生擔心啊。」而在另一條和微博網友的對話裡,他又說「歷史證明學術界不是女性的地盤」。這些言論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社會反響不斷。
人們自然有權批駁或者支持馮鋼教授,但我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的觀點和男生學習優勢論一樣,都屬於先入為主的偏見。諸如男生「晚熟」、女生「更會規劃」等看法,無一不是缺乏依據的「經驗」。放眼四周,心細如絲、心思縝密的男性絕不是稀有動物。而性格大大咧咧、豪情萬丈的女生也絕不應該被視為怪物。這並不是說,兩性之間在心理、生理上的差異不存在,而是刻板印象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於馮鋼等學識淵博、眼界開闊的學者亦不能避免。
波伏娃的《第二性》是當代女性主義的重要著作,至今仍被視作女性主義必讀經典。將她的著作看作「為女性叫屈」,未免太過簡單粗暴。她所要分析和闡釋的,正是社會意識形態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性別歧視的過程。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確立女生抑或男生更強的結論,而是破除女生抑或男生不適合做什麼的陳腐觀點。所以,完全無需因為男生在成績上的落後而杞人憂天。正如專家所指出的,在綜合的考核標準下,男生和女生是沒有差距的。
有高校教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國外專家來考察時,紛紛稱讚中國科研機構中女性學者比例高這一現象,「因為這在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很難做到的」。可見,性別之爭不是我國獨有的問題,而解決辦法也並不複雜,那就是為所有人創設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環境。
要論傳統,「男女平等」更應成為學術界乃至社會領域的優良傳統。放手讓男生女生公平競爭,靠自身的硬實力爭取更優異的成績,才是當務之急。到那時,男生女生「孰強孰弱」的無聊話題自會消解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