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南北方過冬習俗大battle,你站哪邊?

2020-12-24 新一步暖衣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盼望著盼望著,「冬至」的腳步近了。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作為四時八節之一,是冬季的大日子。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因此在這一天,大家都會格外隆重地度過。

但說起過節的習俗,因地域不同,也存在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而其中差異最大的當屬飲食方面了。

並且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南北方網友們就會積極展開關於#冬至吃湯圓還是餃子#的辯論賽。(暴露家鄉的時刻到了)

其實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有吃餃子、喝羊湯的習俗。北方天寒,而餃子恰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民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由此可見吃餃子對於北方的重要性。

而在南方地區,冬至則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之為「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另外,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而在我國臺灣地區,至今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稱為「食祖」。

除了這些,其他地區對於冬至的習俗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麼說,冬至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大日子。

另一方面,冬至過後的養生也很重要,有研究數據表明,真正的寒冬其實是在冬至之後因此,冬至過後,意味著寒冷加劇,所以我們在日常起居、進補以及防寒上也要大下功夫,切勿輕視。

冬季是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因此我們的日常起居,應注意早睡晚起,不可過多熬夜傷神。在飲食方面,進補很有必要,但也要講究適度原則,切不可大魚大肉,瘋狂進補。

當然,還有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防寒保暖,阻止寒氣、冷氣入身,損傷肌體。外穿的羽絨服、貼身的暖衣、以及圍巾、帽子等等過冬裝備都要及時安排上,不可只顧輕薄、時尚、美觀而忽略了防寒保暖的重要性。

最後,國民暖衣品牌新一步祝大家溫暖過節,開心過冬。

相關焦點

  • 冬至就要到了,南北方大PK即將上演~
    「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你做好過冬的準備了嗎?
  • 俗語:「冬至大如年」,你知道冬至吃「捏凍耳朵」習俗的由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冬至大如年」,你知道冬至吃「捏凍耳朵」習俗的由來嗎?作為舉世聞名的四大古國之一,我們的老祖宗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二十四節氣就如同一盞耀眼的明燈,為農民耕田種地指明了方向。
  • 舌尖上的南北方|這些飲食差異,你知道哪些?
    #冬至,你吃了什麼?#古時候冬至被叫做亞歲,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因此,也有很多地方直接把冬至叫小年。中國地大物博,在同一個季節都有很大差異,更別說飲食習慣啦~那你知道南北方過冬至在飲食方面有什麼不同嗎?
  • 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時間:2018-12-22 14: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了,不知道你們那邊有什麼習俗,對於冬至來說的話,我個人認為南方過得比較平淡,一般就是一家人坐一起吃個飯。
  • 冬至大如年,黑夜最長的一天,你的家鄉吃餃子還是湯圓?
    今天,我們迎來了2019年最後一個傳統節氣,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冬至被稱為冬季的大節日,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的講法。主要是因為古代漂泊在外的人,都要在這個時候回家過冬節,也就代表年終有所歸宿。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3)
    3、潮汕冬至習俗:上墳掃墓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
  • 趣談 廣東冬至習俗
    說到廣東冬至習俗,很多人都摸不到頭緒,其實廣東冬至習俗多樣,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習俗,如陽江吃鹹湯圓,佛山蒸「松糕」、中山吃「水欖」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廣東冬至習俗】東莞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
  • 南北方習俗的差別,從過節的食物上就可見一斑
    我們常說南方與北方存在著很多的差異,不僅僅是外在的天氣、地形等因素,文化、習俗等方面更是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在中國人的傳統中,不管是什麼節日,都離不開一項活動,那就是吃。而在我看來,過節食物的不同,就能體現出南北方的些許差異,比如冬至這個節日。
  • 今日冬至,有關冬至的習俗美食有哪些?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
    冬至,又稱冬節或者日短至,亞歲等,預示著是寒冷冬天真正開始。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冬至也算是冬天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作為冬天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它自然也會有一些特有的習俗美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冬至的習俗美食,各地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餃子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1、潮汕冬至習俗: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
  • 擬定幼兒園開展「迎冬至,溫暖過冬」創意主題活動
    通過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就是要利用多媒體、物聯網、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慧、5G、4K、互聯互通技術、資料庫(智庫)、混合現實技術(MR)連接,能隨時隨地了解幼兒園擬定開展「迎冬至,溫暖過冬」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得到一定評估為下一步規劃提供數據依據。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冬至要吃什麼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1、潮汕冬至習俗: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
  • 又是一年冬至時,你可知「冬至暝,搓丸子,吃湯圓」的由來?
    冬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今天冬至,手機前的你,搓丸子,吃湯圓了嗎? 在我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中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
  • 別問了,廣州的冬至,真不止吃湯圓!
    冬至,又被廣州人稱為過冬、冬節、小年。俗話說,「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意思是過冬比過年還要豐盛。每年這一天,網上經常會開啟餃子VS湯圓的battle,爭奪誰是冬至美食霸主。但其實,冬至並不只是吃湯圓餃子!特別是在廣州,冬至的習俗和美食,你都完全了解嗎?舊時的冬至習俗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
  • 話說冬至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一天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 晉源 | 冬至節習俗
    吃餃子在晉源地區,有「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一說。晉源人過冬,無論貧富,都會包一頓扁食吃。關於其由來,境內還有個傳說。相傳,遠古時候,女媧在華谷山(今黃樓溝、南峪溝一帶)上,不僅煉五彩石補好了天,還用土造了許多黃土人。可是,每到冬天,這些黃土人的耳朵就被凍掉了。
  • 冬至:南北習俗大比拼,這不只是湯圓和餃子的PK
    作為南方人就很好奇北方在這一天的習俗是什麼或者吃什麼,下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在冬至這一天習俗差異吧。冬至南方吃什麼?1.南方習俗:吃餈粑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
  • 二十四節氣新解:冬至農諺習俗早知道,飲食文化你知道多少?
    在曆法上,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23日,這時,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冬至從遠日點開始回歸,古人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冬至日,日短之至,就是說冬至日白天最短,從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漸強,即開始下一個循環。
  • 南北方人冬季battle升級!南方人冬天到底有多難?
    今日「南方人冬天到底有多難」的話題也在網上再次被引爆,南北方的小夥伴們速來圍觀。因為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的不同,每年的冬天北方總會洋洋灑灑的降下幾場大雪,而南方的雪則很小,這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南方不冷的錯覺。那麼南方人的冬天到底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