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怎麼開展更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
李華 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幼兒教育新理念的不斷滲透,原有的幼兒傳統體育活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學開展體育活動的桎梏,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的發展出發,改進或突破原有幼兒體育活動模式,尋求更適合於幼兒的體育活動形式,而不必拘泥於某一種模式,可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身心特點、幼兒的興趣等情況,尋求多元化活動模式。
■馬晶
傳統的幼兒體育活動模式亟需改進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蘇聯體育活動理論的影響,幼兒園體育課的結構一般採用四個部分的結構形式,即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體育學科的活動改革,專家和學者對體育課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認識,認為還應從體育課的總體結構和細微結構兩方面進行研究,既要符合人體活動能力變化的基本規律,又要研究體育練習對機體影響的規律,以及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連續性。因此,到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三段式結構(開始與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但這種結構形式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活動內容、要求與時間分配得過於死板,束縛了教師和幼兒的能動性。同時,三部分的結構形式僅強調了基本部分的活動作用,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對幼兒的教育、教養作用。
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幼兒體育改革的發展需要,因此,在現代體育教育理念影響下和《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幼兒體育活動模式,尋找改進策略,是擺在廣大幼兒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掌握知識技能不是幼兒體育的終極目標
幼兒體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中,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體育的終極目標。在這一思想的驅使下,活動實施者更多地考慮到人體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技術動作的形成規律。傳統的體育活動模式是在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指導下制定的,主要是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服務的,劃分結構的主要依據是活動的密度和幼兒的生理承受能力,出現這樣三段式模式也是情理之中。這種三段式模式把知識技能傳授當作幼兒體育活動的唯一目標,無論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知識技能是唯一的內容,幼兒只不過是運動機器而已。在這種課程模式下,幼兒對體育態度和行為的改善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都不是幼兒體育活動的目標。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一般都採用「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對活動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地追求時間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個活動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幼兒活動的質量。這種模式只注重完成教師「教」的任務,而忽視了幼兒「學」和「玩」的過程。
無論是四段式還是三段式,都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來進行設計的,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需要。從理論高度來進行設計的體育活動的結構模式,也只能是一種總體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為依據,因此缺乏個性化。在這種體育課中,教師教的多,幼兒學的少,而且學得被動,學得枯燥,幼兒真正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多,有些體育活動幼兒真正參與的時間還不到30%。教師調控整個活動的進程,處於完全主導地位,幼兒卻始終處於僵化的被動地位。而活動的價值體現卻與之相反,評價一堂體育活動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幼兒的活動量是多少。
從幼兒角度出發創新幼兒體育活動模式
傳統活動的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活動的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了,影響了幼兒的個性。創造教育注重幼兒的個性發展,而我們的任務不僅要讓幼兒身體好,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對體育活動感興趣,要面向全體幼兒,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幼兒認識事物的能力。傳統的幼兒體育活動片面強調了身體鍛鍊,而忽視了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和教育,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筆者認為,要提高進幼兒體育活動質量,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模糊活動的結構界線,強調活動目標的達成。活動的結構只是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種方法,但是讓幼兒有所收穫,提高能力,積累情感體驗,身心愉悅,完成活動的預設目標,才是體育活動的價值取向。因此體育創新課提出了有效活動目標的概念:「評價時應關注活動的有效性,即活動對達成活動目標的有效程度。」幼兒是否是活動的主體或幼兒是否對活動感興趣,幼兒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活動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如果教師過於注重課的結構流程,流於形式,為教而教,不從幼兒的原有水平來設計活動過程,那麼實際的活動質量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例如,在體育創新課《玩圈》的準備部分中,教師為了有意識地發展幼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一定的啟發,引導幼兒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動腦實踐,推選出玩法新穎的幼兒給大家示範。這樣在準備部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教師為了幼兒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不必過分強調課堂結構,可以打破原有的傳統活動模式的框框條條。
創建以幼兒為主體的體育活動氛圍。教師首先要轉變以往的以教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切實從幼兒出發,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定的空間。我們在活動中從根本上把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向培養幼兒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的方法轉變。要把在體育活動中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作為首要目的,把幼兒階段的身心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結合起來。要建立新型積極的師幼互動關係,教師要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注重每一位幼兒的情感體驗。
合理運用教法,大膽創設教法,走多元化道路。「教無定法」,現代幼兒體育活動提倡遊戲活動、結構多元化,根據活動的類型、活動內容、活動組織形式、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人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活動結構,並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要完成一節體育活動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活動的連貫性,不斷發展和突破。創造教育的出臺,使教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方法。近年來,情境式活動、能動性活動、合作式活動、創造性活動等多種活動方法,為幼兒體育活動開闢了新的天地。隨著幼兒教育新理念的不斷滲透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活動模式也將被突破、改正、替代。
體育創新課的結構模式的目的,是為了更合理有效地發展幼兒。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創新的需要,對體育活動的結構進行大膽創新,靈活運用已有的結構模式,而不必拘泥於某種一成不變的課程結構模式。著眼於幼兒的發展,著眼於培養幼兒的興趣,著眼於幼兒的自主參與,才是幼兒體育教育立足點。(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二幼兒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