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根據孩子出生以後他使用的器官的感受,把嬰兒的心理發展口欲期,肛欲期其和俄狄浦斯期,說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的器官跟他的心理有有關係。
肛預期指的是一到三歲的孩子要跟大人有權力鬥爭,就是大人讓他到指定的地方、指定的時間去解小便。
一到三歲的孩子,他能夠聽懂話,能夠走路。他逼尿肌可以控制小便,肛門括約肌控制大便大小便就標誌著他的成熟。
有的孩子五、六歲還在尿床,有的孩子兩三歲,他還把大便解到屁屁上。而有的孩子很早就學會自己穿襪子與鞋子,就能把自己整理得很乾淨。
那因此幾歲的小孩子可以清理自己的玩具,這個取決小孩子的自律性,他有沒有自我控制的意識。
如果父母親管的特別的嚴這個小孩子反而發育比較慢,因為他被嚇到了。所以特別乖的孩子,他他的動作協調會受到限制,這是一個悖論。
一方面孩子天性是好玩好動的,你要是很早的讓他會控制他的大小便,可能他的大小便是控制住了,可是他內心中嚮往的自由也會被控制住。所以說父母親過早的控制孩子會限制他其他的發展。
一到三歲是孩子形成自律,可以自己去收繭的時刻。這也是個雙刃劍,很多的父母親過早的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和過分的要求,這正是現在中國家長的問題,拔苗助長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特別早期的給孩子加入一些和他年齡不匹配的要求,可能孩子從某種角度來說上做到了,但是他並不理解家長要求他這樣做的意思。
反而會產生一種歧義,就是不能這樣做。給他的內心中植入的是不能、不可和不許等等一些概念。
幾歲的時候孩子才能夠形成自己清理玩具的習慣,我覺得提這個問題的人內心中就一個控制的家,希望孩子的玩具他自己可以收拾好的。
有的人起床以後被子疊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你要到部隊去,沒有不疊被子的情況。
如果你要到住宿學校去,初中、高中都是要求要疊被子的。換句話說,孩子到了初高中的時候開始有自我意識了,在學校裡面穿西服,穿皮鞋,打領帶,疊被子,這對於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有要求的。
你要求幼兒園的孩子把他的玩具要清好,我本人都是有很多的想法的,那個時候的孩子的界限是不清楚,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他把玩具扔得有多遠,扔的有多亂,破壞力有多嚴重,都說明了這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往往家長最喜歡的清乾淨對他們來說的話是一種約束,他的心理是要看這個玩具能夠有多少種玩法,而不是我們承認所想的孩子把玩具玩好了以後把它放起來,玩不壞。
可對孩子來說,他對於玩具的態度,就是我要去摸索這個玩具能夠有多大的程度來供我去探索。
那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不把它放回原位,會把它搞壞。所以我們要看一下它的年齡,特別小的年齡特別小的孩子,他把玩具清好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這個孩子足夠大,七八九歲,他已經上學了,他玩具還是清不乾淨,這就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