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幾歲會收拾玩具?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個跟我們的家庭教育環境和認知有關係。為什麼?有的寶寶兩歲就理解了,並能執行。有的3歲多了還不知道收拾。
別著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你有給孩子正收拾玩具創造條件嗎?第二,你給孩子是怎麼教的?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你也就明白你的問題出在哪了。
第一,收拾玩具還要創造條件嗎?玩具亂扔,放回去就好了。可是大多數孩子做的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不僅打擊自己更打擊孩子。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明確的目標要求。比如:我們需要把釣魚玩具都裝到盒子裡,然後放回到書架的底層。可是我們一般會發出指令,把釣魚玩具收拾好,當孩子把玩具收拾好到盒子裡,還放在原來的位置。我們會認為孩子沒有收拾好,合適孩子會覺得委屈,我收拾了玩具,可是媽媽還那樣說我。所以給孩子的指令要明確。
然後,根據年齡來說,3歲左右的孩子有時候會有拖延,或者不理解我們的指令。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的認識和語言理解能力給孩子下達指令,保證可操作。比如:兩歲的孩子對於3不非關聯的語句不理解。你把釣魚玩具收拾到玩具盒子,再放到媽媽房間的書架的最下層。可能他就是能找到書架,也會到時任務打不成。
其次,學齡前的孩子都是右腦偏好者,他們不喜歡命令和嚴肅的語句。我們可以換成遊戲試的,千萬不要比賽。就是讓她有參與感,有興趣完成。比如:整理釣魚玩具並把它放到書架上,是一個有意思的遊戲,誰想要參加,我可是非常願意跟她一起完成送寶遊戲的。帶動孩子參與,並讓她體驗成功的快樂。
最後,收拾玩具,我們要的是鍛鍊孩子整理和歸納思維。並不只是為了正理而整理,所以我們要多享受過程。用放大鏡的思維去誇讚她的改變,就會一次比一次好。這個就是我們人為的創造環境。
第二,你是怎麼給孩子教的?
我都收拾了很多次,她就應該知道放在哪裡?從哪裡拿地放到哪裡去?跟著我一起收拾?
不,不,不,這樣是肯定做不好的。我們要告知或者引導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程序是什麼?怎麼做,具體的操作步驟。可能還需要反覆練習,最後說出這樣做的好處。
比如,收拾釣魚玩具。第一步是先把魚竿收起來,一共有4個。放進袋子,然後再把10條小魚和10條大魚放進袋子。再把袋子折起來。第二步,打開釣魚玩具的紙箱,先把釣魚盤放進去,再把折好的袋子放進去。第三步,檢查釣魚玩具都整理好放進了紙盒子裡。第四不,把釣魚盒子放到書櫃的最下面一層。這樣每次想玩的時候方面找到,而且這樣整理不容易丟失,我們能玩的更久一些。
溫馨提示:1、整理的過程多鼓勵和讚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2、做的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引導和示範。3、不能言語上挖苦和諷刺,要保護孩子的天性。4、完不成或者做不好是常態,大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5、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他改正行為。
每一個孩子都是要經歷很多次的引導,才變得越來越好。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第一名。加油孩子,加油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