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
馬化騰到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就讀,為創建騰訊積累了專業經驗,俞敏洪選擇了北京大學西語系,從而創建了新東方。
可見,大學選擇的專業對於日後的職業會產生深遠影響。
每年高考過後,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最大的事情就是報考學校了,選擇一個合適的大學和專業是4年後職場生涯的起點,無數家庭鏖戰數個日夜才做出最終的決定。
最近留守女孩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系,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辛苦考取了北大卻選擇了冷門的考古系,而不是熱門的金融管理等專業?
面對外界的質疑,鍾芳蓉說:「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以後的職業,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難道就因為專業冷門,就不值得學習嗎?
什麼專業賺錢,什麼專業更有前途,這種以專業為中心的衡量標準,本身就是一種主體錯置的誤區。
決定一個人前途的,永遠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努力,而不是某種專業身份,人始終處於決定性的中心和主體位置。
在網際網路時代,什麼都可能會發生!
當年考大學的熱門專業,畢業之後可能就浪潮退去,再工作幾年可能就更冷門甚至無人問津。
以前沒有的職業,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可能成為潮流,就像前段時間人社部發布的13個新職業,就是時代和技術催生的產物。
沒有什麼專業帶著必然賺錢的基因,也沒有哪個專業可以保證你必然找到好工作。
我們只有不斷學習、積極提升,才能順應變化、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