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留給後人的背影,主要是花紅柳綠中的文弱,文化昌盛至極,外戰卻總是外行。其實,宋朝是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建國之初依然繼承了虎狼之師,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甚至多次主動攻擊遼國。那時候,儼然是彪悍尚武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變成我們熟悉的模樣呢?都是因為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任皇帝。
北宋立國本來就不正,純屬武將欺負主子是孤兒寡母。宋太宗能繼承皇位,就更為可疑,他用金匱之盟洗白燭影斧聲,卻越洗越黑,這讓宋朝自開局就有些先天不足,沒有許多王朝那麼理直氣壯。所以,宋朝提防武將鬧事,成為了頭一條的國策。
既然不能重用武將,那麼就只能依靠文人。從理論上來說,宋朝的如意算盤確實打得不錯。要知道,五代十國以來,城頭變幻大王旗,兵強馬壯的節度使都可以自稱天子,卻沒有看到那個文官能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於是,在基本平定南方,實現國家的小一統後,又無力收復被遼國佔據的北方土地後,宋太宗帶領王朝走向了文治的道路。盛世修書,他命令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因為宋太宗自己也要讀,所以後來又定名為《太平御覽》。
這套書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共一千卷,雖然比不過後來的《永樂大典》,更比不過《四庫全書》,但在當時已經是中國類書之冠。宋太宗自我監督,要求每天讀三卷,分三年讀完。手下人勸他不必如此辛苦,他卻說出了一句經典口頭禪:
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其實,這部書目前十之七八都已經散軼,但目錄尚存。從中推測,這部書涉及古今萬象,包括經史子集,涵蓋科技、農業、礦山等等或熱或冷的知識,專業性也比較強。小珏實在懷疑宋太宗趙光義是否真的讀完了,也真的讀懂了。宋太宗本來就是作秀高手,他反反覆覆的口頭禪,終於讓「開卷有益」成為了一個成語,也讓讀書深入大宋官員百姓的心中。
宋太宗之後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恆,也是北宋由尚武變得崇文的關鍵性人物。他是宋朝皇帝中比較低調的一位,但他的名詩《勵學篇》卻是膾炙人口: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儘管是一千多年前的詩歌,完全不用翻譯便能理解。宋真宗的文化修養很高,出過《御製集》三百卷,完全可以寫得更文雅。但他就是要以這種最淺顯易懂的話語,為天下百姓畫出最大的餅。他不顧皇帝的身份,將讀書與功名利祿,嬌妻美妾掛上鉤。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首詩也是宋真宗作為皇帝的承諾。只要一心向學,有所成就,錦衣玉食不成問題。他拍著胸脯保證,宋朝不會虧待文人。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對遼佔有優勢的情況下,宋真宗籤訂了澶淵之盟,花錢買太平。雖然丟了面子,但卻減少了武將坐大的可能性。小珏始終覺得,宋朝怯懦的形象,其實就是從檀淵之盟開始的,就是被宋真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至於後來的宋朝皇帝,更是沒有沙場徵戰,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享受著繁華,更不願意打仗。宋朝的上下君民幾乎達成了一致的看法,所以在宋仁宗時期,韓琦就可以輕蔑地對立下汗馬功勞的狄青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這在其他朝代,絕對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