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的本身是好事,在當下的輿論場中,一邊倒的歌頌或是反對都是危險,但在爭論和討論中,只有辨別出合理的爭議,尋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或方向,那才值得一次討論。「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裡來,霧霾該怎樣整治?」這是個全社會,政府和人民都應該問清楚的三個問題,柴靜已經問了,接下來呢?
Kiwi首先談談觀感,有位叫「Jack不是船長」的網友手繪出這篇「調查報導presentation」的結構框架,基本是還原演講本身。媒體人連清川認為,演講從事實-源頭-責任-系統-體制-困境的整體邏輯鏈很清楚。
柴靜的演講由於並非嚴謹的科學研究報導,而是通過類似TED演講的方式,把一個問題展現給觀眾,將自己過去這一年的發現,循著「問題是什麼—原因—解決方法的探討」這一基本條理,輔以大量官方和海外的消息源及影像資料,有大量的基本記敘和論述,框架成熟完整。這其實並非一篇報導,更像是柴靜的那本書名,只是一個「看見」。柴靜的演講,有很多需要脫帽致敬的地方,但也的確存在一些值得討論的空間,我會慢慢展開,文章較長。
從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到柴靜的霧霾調查,都是關於社會熱點話題的調查,事關每個人,但此次效果遠遠超出了小崔。和小崔一樣,演講一上線便遭到一些人質疑,懷疑柴靜在美國生女兒,懷疑柴靜老公的身份,並指柴靜自己家開豪車,吸菸才是導致女兒生病的原因。
此外,由於柴靜演講中淺嘗輒止地指向政府,四月網(國內左派聚集地),以及大量的水軍立馬開始宣揚稱,柴靜做這件「公益」花費百萬,是有美國基金的贊助,他們認為背後有美國勢力的支持,將事件上升到意識形態高度。
反擊者也不在少數,對持陰謀論者大肆批判,「假裝在紐約」的《那些罵柴靜的人 我就想問你們一句》流傳很廣,雖然說是一句,裡面罵的可不少。他說,「網絡上那些針對柴靜而起的口水、論戰、惡毒的揣測、師出無名的攻擊。有人開始攻擊她的私生活……如果從純粹學術角度,討論有些問題當然無可厚非。可是在柴靜踏踏實實地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時候,他們卻跳出來,攻擊她矯情,攻擊她炒作自己。」
柴靜作為長期出鏡的調查記者,儘管這次的身份是以「孩子的母親」,職業的習慣使她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對這種質疑。但柴靜的美國身份,以及自己的私生活,在柴靜想要推進公眾去了解霧霾這一事件本身的過程中,不應該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
至於調查動機的討論,在我看來,那些習慣性「聞美色變」的戴有色眼鏡的人,獨立意識尚缺,陰謀論成了習慣。在沒有證據能說柴靜有美國勢力支持之前,不能做任何無端揣測。
柴靜作為一個非專業領域專家的調查者,演講的水平位於水準的中上端,產生的話題效果已經達到。如果集中對柴靜人身攻擊,而失去能夠推動環境問題有所改變的契機,試圖混淆視聽,罔顧環境問題,是最為低級的討論。
連清川認為,柴靜的視頻既是對中國調查新聞的一次刷新,也是對中國新聞紀錄片的一次挑戰,而且是對中國視頻創作的一次更新,融合了個體敘事、新聞調查、信息可視化、藝術再現、多媒體創作、網絡化研究、國際性對比研究等多種手法,新聞操作的視閾大幅度拓寬,新媒體元素大規模使用,既有傳統新聞手段的運用,又大膽突破了當前新聞學界戒備森嚴的諸多領域,是電視非虛構作品的一次嘗試,又是新聞調查的領域的形式突進,但談不上根本性的革命,也無法列入經典。
影片出來之後,不少環境界人士對於柴靜調查數據的真假,以及是否能從柴靜提供的數據達成結論,表示強烈質疑。知乎上一篇流傳很廣的《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裡面寫著「轉自四月網網友張帥,認為節目誤導觀眾,如輪船的耗油量佔到總石油消耗的3%,而非一半,沒搞清楚產量、經濟可採儲量、技術可採儲量和地質儲量的關係,還故意迴避有關事實。」他還專屬英國天然氣用量增加主要原因的數據。
這篇《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還轉自一位知名學者的微信,但這位學者是誰,我就查不到了。他認為,「片中有大量扭曲手法,引用的數據曲線、方程畫面快速掃過,很多數據去除單位、可參照指標,避免人們對其論據進行仔細深入查驗、偽造數據,在油氣開採的表述上極為嚴重。」但「四月網」的這篇質疑文章也同樣很快得到果殼網的反擊。
技術和專業性的討論必不可少,柴靜演講中引用的數據皆有出處,包括海內外的科學數據,加上實地採訪,專家等消息源也和話題本身較為密切。從新聞寫作的角度來看,數據的引用已經到位。個人覺得,如果討論的人集中於認為數據有問題,比如質疑如中國科學院,NASA的數據有問題,那是另外一方數據方面的問題,以及柴靜團隊是否核實數據的問題,數據的引用方式沒有出現錯誤。
但是,調查儘管引用了數據,但數據能否證明論點,並且數據能否得出相應的詮釋,論述觀點如何達至結論的過程,影片本身在這方面依然顯得粗糙,的確有很多問題。柴靜所舉的案例和數據是否可以支持自己的觀點,有待商榷,但並不能怪柴靜。如邏輯學中「cherry picking」這種非形式謬誤,就是刻意挑選支持論點的數據呈現,而將重要但不支持論點的數據忽略不計。
由於本身並不是嚴謹的科學調查和報告,呈現形式雖然很了不起,但因為過於專業、涉及面太多,難免有錯,演講本身在科學的論述方面略顯粗糙,得到很多經濟學、社會學等人士的質疑。但是從傳播和演講的角度來看,柴靜已經值得大眾的點讚。一篇103分鐘的報導,很多問題還沒有完全講透,邏輯方面的粗糙,正好可以一步闡述和表達,正好給其他持份者提供跟進的地方。關於新聞倫理的討論大多集中於柴靜是否應該借患病的女兒來開場和總結,以及柴靜在提問時慣有的矯情和煽情。
柴靜以孩子引起觀眾的同情情緒切入題,設置好情境,帶入感性的「同呼吸,共命運」宣傳口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宣傳演講。有些人認為有悖新聞倫理,認為是一種移花接木,也認為更不應該暗示觀眾她的女兒生病和霧霾產生直接聯繫。
柴靜自己怎麼說呢?人民網記者問柴靜以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是否有顧慮?她這樣回答:「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汙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如果迴避,這種態度裡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稱,「柴靜對報導角色的處理:她講故事的切入點是個體(女兒)遭遇,但整個片子是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她既是參與者和體驗者,但主要是報導者和調查者。」
媒體人朱學東說,中國的新聞教科書和從業訓練都指,新聞報導涉及的每一個環節——人物、言論、行為、細節,必須符合客觀實際,真實,以事實來報導事實。對於專業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而言,報導必須公正不偏不倚,不摻雜個人情感。
但是,他又說,「媒體本身就是人的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人的產物,人不是機器,去追逐還原真相的努力,本身就是情感驅動,真正有力量的新聞報導(包括調查報導),都是建立在人的情感投入上的。報導是否摻雜個人情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報導的內容是否屬實,這也是客觀性的基石。」
以前我在辯論賽提argument的時候,甚少更迴避使用個人的案例,因為個人的案例雖聽上去可能有情感力量,但不具有代表性,更難稱客觀。但那是辯論,不同於普通的演講,從自己的女兒作為切入點,是演講中太過於濫的一種方式,因為,偏向悲情的故事總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從演講的角度,我認為柴靜沒有問題,事實證明也取得了很多的共鳴,算是成功。柴靜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篇演講形式的報導,而非正式報導,但如果在書面的呈現形式中用上這樣的手法,我難以認同。
此外,對於新聞倫理的討論還集中於柴靜是否對官員、學者的話進行斷章取義,同時利用部分人員,尤其是發改委氣候變化司與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板塊負責人的帶有部門利益傾向,對其話語進行結構再組織,為其所用。這一點,我保留,因為我並沒有看到那些採訪的原文。
通篇觀完,柴靜的煽情部分已經少之又少,但依然存在,比如舉例十年前提問小女孩有沒有見過星星,但這樣的煽情對影片整體不構成影響。大家還記得幾年前柴靜和閭丘露薇有場論述嗎?柴靜說採訪的目的是抵達,閭丘說採訪怎麼會是為了不知所謂的抵達呢,應該是去探索故事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講個故事,感動下自己和大家。這個已經不在今日論述範圍內,而且很明顯看到柴靜這次採訪的很大改變。
有人對於好的報導有這樣一種定義,稱「揭露真相,並用正確的方式傳播,實現議程設置,發起公眾參與」。如果套用這樣「正確」的定義,柴靜的調查已經在合格之上。
柴靜演講中不僅拜訪國內外多家學術機構,還採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保部等機構,奔赴汙染嚴重的現場調研,並前往倫敦、洛杉磯等有借鑑意義的城市。傳播效果來看,在騰訊推出的「全媒觀」欄目中,指出柴靜使用:1,TED式演講大屏幕+演講人,
這六大前沿媒體技術。這樣的方式的確是空前,和值得稱讚,這是當下中國的調查記者目前最大的可能性。
至於傳播途徑,我突然想起2013年,《大公報》那篇關於習總書記乘坐的士司機事件的那次烏龍,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這兩次事件中,背後其實都是負責意識形態和宣傳工作的部門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博弈。
影片由優酷和人民網聯合首發,新華社跟進,而且在兩會前的敏感時期,處於環保部長交替的時間點,起到了將媒體的輿論場聚焦於霧霾之上,如果沒有高層的授意和同意,是不可能有如此的待遇的。但是,隨著討論的加劇,《穹頂之下》相關報導得到暗中的冷處理,《金融時報》報導稱,新華社至少已經在其網站上刪除了兩篇有關該片的原創報導,一篇報導中國環保部長對該片的讚揚,另一篇則報導了該片在「兩會」前成為熱門話題的情況。這樣的輿論場,令人喟嘆,再怎麼想都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柴靜的《穹頂之下》在當下的中國所起到的關注效果,可以和RachelCarson的《寂靜的春天》1962年橫空出世,以及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相提。前者關於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後者關於氣候變遷和全球變暖現象。柴靜的片子相比這兩者,從內容上講很難與其相比,但所起到的效果是類似的。
柴靜的團隊最終指向的還是關於霧霾成因和整治,這也是需要公眾和政府一起繼續討論的事情。在美國南加州(洛杉磯一帶)從事了兩年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的環境諮詢工作的劉虓震撰文稱,柴靜已經把幾個關鍵問題都找出來並說清楚,在科學事實上沒有明顯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她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霧霾不僅和自己息息相關,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動改變的力量。
他總結稱,柴靜的調查中指出,導致霧霾的燃煤中,劣質煤佔了很大成分,劣質煤被用在過剩產能上,形成的是浪費,但是卻一直接受國家財政輸血。燃油品質是導致車輛汙染物排放標準遲遲無法提高的限制因素,而無法提高油品則是由於利益集團掌握了標準制定的權力。
有很多人質疑柴靜所列的並非霧霾成因,《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稱,此片是政治事件,是中國「綠黨」勢力的裡程碑事件,要高度警惕。更有不少水軍發帖稱,是外國勢力幹涉中國的霧霾問題,霧霾屬於內政。我不由得想起PM2.5為中國人所熟知,還是幾個美國駐華大使館的美國人幹的呢。這些質疑其實依然是陰謀論的論調。
此次柴靜調查報導中,重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面對最大的問題——霧霾。有人接著柴靜的報導指出道路,整治霧霾問題應該給環境部更多的權力,改革能源體制,去除三大巨頭的壟斷和操控,全民參與行動,尤其是參與維權。
調查中涉及的中石油和中石化都予以回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與標準管理部副總工程師萬戰翔承認柴靜大部分內容還是靠譜的,但認為她不是內行專家,是屬於「外行看熱鬧」,「片子雖然提出了燒煤和汽車尾氣是霧霾兩個原因,但迴避了哪個是主次輕重,讓人誤以為燒煤和尾氣對霧霾的「貢獻率」是同樣的!」
他也提及,「政府不該避重就輕一直想用行車限號來展現所謂的治理霧霾的行政作為」,責任直指政府。他說「其實一句話就可概括中國霧霾之殤:每個老百姓都是霧霾的製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霧霾,責任在政府。世界各國治理霧霾的成功之路也證明,責任在政府!」
最應該向柴靜學習的,是問責的官員們。那麼多層出不窮的環境部門,都沒有一個如此規模的揭露。官員不應該只是做樣子和作出公眾所看不懂的報告,不能只是完成任務般的交代各種環境數據,但這又不能僅僅把槍炮指向官員,在尾大不掉的官僚體制下,又有多少人是真心想做事而無能為力。霧霾不僅是經濟問題,更也許還是個政治問題。這就不能展開了。
關於霧霾問題的嚴重性,身處香港的我很少有所體會。但去年大年三十,當我回江蘇老家的時候,人生中第一次見識到霧霾的可怕。當天南京機場和上海機場出現不同程度的停飛和延誤情況。因為霧霾,我的飛機從早上10點延誤到下午6點半才開。到達家鄉後,陰沉的天氣,能見度極低,開車需要極其小心,我的喉嚨也很快不舒服。那時候,家裡的長輩還以為是農村燒秸稈導致的。
去年11月,我去北京採訪APEC,「APEC藍」正成為焦點。在到達北京的頭兩天,霧霾依然還是很嚴重,天是那種灰黃色。有天晚上我在清華大學校園見老友,看見路燈光照在地面上,空氣中的那些漂流的物質觸目可見,有種皺巴巴的感覺。
「APEC藍」當然是為了國際形象的又一次運動式成果,中央下大力氣去整治霧霾,和所有的中國特色運動式整治一樣,「APEC藍」很快就銷聲匿跡。運動式的措施永遠只是短暫的,為了政績和安慰民眾。
離開北京城時,我和的士司機聊霧霾,司機師傅對我說,霧霾是看得見的。在霧霾日子的時候,每天開完車,車玻璃和車身都會附著一層黑色或陰質的粘稠物質,水都無法衝乾淨。
霧霾問題,正如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樣,一個部分的失職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食品安全、健康、交通、體育、太多太多。柴靜演講中提到當她去採訪一個化工廠時,化工廠老闆面對媒體,炸了幾棟煙囪。這段讓我印象深刻,當下的哪次各種檢查不是突擊檢查,做做樣子?最近的上海踩踏事件和解決過程,凸顯出來的便是政府管理方面的失職。出了安全事故,便全面整改,因噎廢食地取消各種集體活動,政府還認為取得了明顯成績,其實就是不會管理。
一個霧霾問題,從宏觀的講,涉及到的,便是中國當下最急需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政府與市場的分工、產能過剩(政府大量補貼產能過剩的國企等)、國企改革、城市農村發展、政府管治、微觀的個人在宏觀的國家政策下的命運。
此次柴靜的《穹頂之下》所引申出來的討論,令Kiwi覺得,中國還沒有,短期內也很難形成一個公民社會,公眾討論也欠缺經驗。一次次的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都銷聲匿跡,雞同鴨講。千篇一律的問題根源總是指向同處,必比如能否堅持「依憲治國」,真正將權利關在籠子裡,形成有效機制,話也只能講到這。從普通人的角度,任何複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化作簡單的道理用以講述,公眾問題在於多數人參與,在於信息公開,在於公共領域的對話。
政府、專業人士、媒體和大眾需要形成討論和行動的公共領域,柴靜的《穹頂之下》便是整治環境問題的最好契機,關於霧霾的討論不可以停止,但公眾和媒體也不應神化柴靜。
新聞熱點終究是一時的,新的輿論焦點終究會被別的事情所取代,今年的3月8日還是馬航的紀念日,去年12月31日上海踩踏事件才剛過去不過3個月,但已經在祥和的氣氛中慢慢成為新聞冷點。對於柴靜,她的霧霾紀錄片現實突破意義巨大,也是中國當下新聞調查的最大可能性。
Kiwi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