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後,PM柴靜的下一部作品在哪兒

2021-01-10 donews

數天過去,柴靜風波依舊未能平息。


從各種罵貼中也難覓比她更有說服力的內容,但只要是罵她,就總能振臂一呼、擁躉無數。

數天來研習了太多罵她的文章,360度無死角的圍攻其實也反證了《穹頂之下》的影響力。只讀到一篇《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的文章算是反對者中的戰鬥機,在這篇理工男用純技術討論分割線布局的批評文章中,作者用普通人不太懂得的術語逐一指摘了「穹頂」的錯漏之處,太多的方程式和大段的中英文夾雜的文字裡有一句用紅色字體強調的段落,用兩個感嘆號觸目驚心地指出了「4個零」和「6個零」之間「白白的多了10倍」!

我實在不敢質疑理工男的數學程度,但以我淺薄的認識來看,「2個零」的差距代表的似乎不止是十倍的問題。

理工男的這篇文章開宗名義地說:「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一篇文章有一個數據故意造假,就已經完全失去了進一步討論的意義。」那麼上述問題是否屬於「故意造假」?他的文章又是否具有進一步討論的意義?

我不敢妄下評論。

即便拋開數據的瑕疵,理工男的邏輯能力也應該比煽情派文科女編導略勝一籌吧。但僅僅講述一個獨立紀錄片的數據問題就已經邏輯混亂到如此地步,能指望他講述霧霾這個大課題嗎?尤其是深入淺出、讓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的講述。

話題繞遠了,其實我無意參與論戰。

因為在我看來這場論戰毫無意義。柴靜也只不過是像皇帝的新裝裡那個懵懂的孩子一樣說了一句人盡皆知的大實話而已,犯不著去研究她的語法和引用的數據,我甚至懷疑人們如此激烈的爭論,其實只是後悔「自己怎麼沒早說點說出這句已經可以直說的實話」。

但論戰之外我卻看到號稱內容為王的今天「講述的技術」竟然到了如此稀缺的地步(尤其是深入淺出的講述)。「有條不紊」、「娓娓道來」——這才是「穹頂」爆紅的真正理由,這一切與「柴靜之女患病是否因為柴靜抽菸」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輿論試圖消解「穹頂」的價值,但就像「穹頂」試圖找出解決霧霾的辦法一樣,我們的討論何不尋找一個更有建設性的角度。即便我們只從柴靜的紀錄片裡記住了一個電話號碼,但這總比什麼都不做的吐槽要更具價值吧?

那麼,在這個號稱內容為王的時代誰能生產好內容?以中國之人才儲備,絕不僅僅柴靜一人。縱觀《穹頂之下》的製作,樸實無華,與曾經的明星節目《東方時空》一脈相承。可是為什麼那個曾經批量生產好節目的流水線不見蹤跡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堪比《穹頂之下》的好選題?

於是乎,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在這個號稱內容為王的時代誰來生產好內容?

古時候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話著實有道理。就像今天《新聞直播間》耗費大量篇幅在探討中國文學事業後繼乏人的問題一樣。為什麼莫言、餘華之後再無大家?為什麼出版市場上拷貝黏貼而成的四本馬雲傳記佔據了銷量榜頂峰?

這一切看似滑稽,但在巨大的消費能力面前,文化產品並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率的市場。

既然人人都知道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可為什麼還是生產不出好內容?

網際網路的遊戲規則之下曾經誕生了「唐家三少」這樣的大IP,但網絡小說的質量始終飽受詬病。說一千道一萬終歸是遊戲規則決定了今天網絡小說的面貌。人們傳頌年薪千萬的大神傳奇,卻有意忽略了數以百萬計的碼字農民工每天無償地貢獻著青春與才華——僅一天他們發表的網絡文學就超過1000萬字,事實上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獲得報酬。

而這就是網絡文學的商業模式——世上的一切終究是博弈,從來沒有隻贏不輸的人。

就像柴靜投資一百萬製作的這部紀錄片一樣,在暫無可行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攝製團隊選擇了與各大網站合作的免費播放模式,雖然兩天超過一億的點擊量堪稱年度現象級產品,但對於團隊而言,這樣的模式必然不可持續,那麼下一部柴靜作品在哪裡呢?

柴靜說:我要回家繼續做全職媽媽!

在中國,一個基本合格的產品掀起了如此軒然大波,然而「產品經理」卻選擇回家帶孩子,這事兒聽起來灑脫,卻又飽含諷刺。

人們依依不捨的談論著柴靜的《穹頂之下》,因為除了這點談資,我們的文化產品如此乏善可陳。

柴靜的《穹頂之下》怎麼看怎麼像某個黃金時期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電視節目,但如今,這樣的作品成了現象級產品。

但無論如何,賠錢賺吆喝的《穹頂之下》都是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的幸運兒了,因為還有無數的作品做夢都想成為現象級的產品,如果不能成為現象級產品、如果不能像羅胖那樣玩粉絲經濟,那些擁有柴靜般講述技術的「產品經理」該何去何從呢?

一邊是專業的人不能做專業的事、一邊是受眾巨大的需求無從滿足,如此一個號稱內容為王的網際網路時代,還真是讓人「捉急」啊!

註:本文首發iDoNews 專欄,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相關焦點

  • 柴靜《穹頂之下》可能會、應該會改寫的新聞學
    在大家都在樂衷於盜版、轉載和生產快速新聞消費品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花一年時間,投入100萬,去做一部這樣的片子?不做辯駁,只回歸傳媒,回歸新聞傳播學本身來談談這部片子的意義,其對新聞學的意義,可能超過了對於「霧霾」本身。
  • Kiwi觀察:柴靜《穹頂之下》的四大爭議
    影片出來之後,不少環境界人士對於柴靜調查數據的真假,以及是否能從柴靜提供的數據達成結論,表示強烈質疑。柴靜自己怎麼說呢?人民網記者問柴靜以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是否有顧慮?她這樣回答:「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柴靜的新聞夢柴靜在1976年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在柴靜上初中的時候,就曾經給學校的校刊寫過新聞稿,並由此播種下了一個做新聞的夢想。後來柴靜在長沙鐵道學院讀書,學習的就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播音主持。在2013年的時候柴靜出版了一本名為《看見》的自傳,講述了自己在央視工作的十年曆程,銷量超過100萬冊,榮獲年度最暢銷書籍。在2014年,柴靜從央視離職,並在2015年推出當時轟動全國性的深度調查節目《柴靜調查:穹頂之下》。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的柴靜,後舉家移民美國,中間發生了什麼?
    彼時的柴靜正在《新聞調查》欄目擔任記者,她不懼危險,深入一線,與「非典」患者面對面接觸,成為第一位「零距離」報導疫情的央視記者。「非典」疫情之後,這個身材單薄,渾身上下透露著書卷氣的女記者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也正是這一年,柴靜的事業開始進入快車道。
  • 央視名記柴靜: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究竟做了什麼?
    之後,榮譽加身的柴靜,總是以一個公知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她敢於直面事實真相,敢於向不公平開刀,秉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敢講真話,以自己的方式向大眾傳遞著正能量,這樣的她,被大眾送上「公知」女神的稱謂,可以說柴靜在大眾眼裡的形象非常正向。即使如此受歡迎的柴靜,也會做出令人鄙夷所思的事情。
  • 記者柴靜推薦的6本書
    【精讀君曰】柴靜,知名記者、主持人。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2014年從央視離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 對柴靜霧霾調查讚美都相似 但批評的價值各不同
    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時隔一年,她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春節前夕博士生回鄉記錄引發的鄉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之後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現在,大家抬起頭來看柴靜。
  • 全國霧霾地圖 走近《穹頂之下》的霧霾中國
    今天沉寂一年多的柴靜推出的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席捲微博和朋友圈。一百多分鐘的視頻,讓我們對霧霾心生畏懼,而又無可奈何!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你有多少天沒有見到藍天白雲?你是否也長期在霧霾下生活?讓我們一起在騰訊地圖上一覽全國霧霾分布,關注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柴靜跌落神壇,和丈夫定居美國
    但這種喜愛與信任不久之後就被柴靜自己打破了。細心的觀眾發現2013年~2014年柴靜幾乎沒有出現在鏡頭前,這對一個央視一線節目的主持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大家都在猜測柴靜去哪裡了。後來有報導稱她與攝影師男友結婚後很快懷孕,從孕期到生產的這段時間裡她一直待在美國,直到2014年生下女兒。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選擇移居國外的柴靜,到底做了什麼?
    之後在2015年,柴靜自費以母親的角度拍攝了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外界極大關注。誰也沒有想到,《穹頂之下》之後,柴靜命運發生那麼大轉折。當年公知女神,如今好像消失,因為在美國生子,移民國外的事情,還被群嘲,柴靜究竟做了什麼呢?
  • 蒼穹之下,柴靜一定會選擇環保無滷阻燃PP材料!
    蒼穹之下,柴靜一定會選擇環保無滷阻燃PP材料!沉寂一年的央視前主持人柴靜又回到了公眾視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瞬間,我們的朋友圈就被霧霾刷屏。或許你早就知道霧霾必定影響環境,影響身體健康,然後你卻從來都不重視。而柴靜卻告訴我們要守護環境,守護健康!
  • 央視柴靜:公知女神為何會被全網群嘲?移居美國,現在過得怎麼樣
    大學畢業後,恰好湖南電視臺要成立一個新的文藝臺,柴靜經過應聘順利的被錄取了。從柴靜19歲到22歲,她都在湖南廣播電視總臺文藝廣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溫柔》,當時這檔欄目也成為很多大學宿舍的必修課。之後柴靜又進入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輯,並在湖南廣播電視總臺主持《新青年》。
  • 當初看見的柴靜,後來選擇了看不見,只是因為在美國生了孩子
    柴靜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記者柴靜是自己高中時的白月光,她的《看見》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就幾年時間,柴靜離開了公眾的視線,留下的是一片落寞。她這是成在看見,敗在看不見。柴靜值得被看見,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值得被看見。
  • 丁仲禮院士上美國「黑名單」,曾怒懟柴靜:中國人是不是人?
    柴靜。你沒有聽錯,就是她。柴靜可出名了。她當時在美國某某公司的贊助之下,拍的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那可是火得一塌糊塗。那麼,你也許會好奇,柴靜和丁仲禮院士,他們有什麼交集呢?把時間撥回到2010年,柴靜在「面對面」欄目,採訪了丁仲禮院士關於哥本哈根協議以及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問題。
  • 柴靜的經典演講:一個國家應該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
    柴靜簡介:1976年1月1日出生於山西臨汾,記者、主持人。2001年11月起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主持人。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
  • 方舟子:pm2.5對肺癌發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點擊標題下「大數據文摘」可快捷關注
  • 環保部長:感謝柴靜喚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今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他昨晚認真地看了柴靜的紀錄片,今天一早就給她發簡訊,對她表示感謝。感謝她喚起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記者 劉世昕)  另據央視新聞微博消息,陳吉寧還說,對柴靜的報導,要用積極和善意的態度來鼓勵這種行為。
  • 「看見」柴靜
    第1頁:出走 第2頁:新聞的天靈蓋 第3頁:成為柴靜  中國周刊特約記者 張卓 北京報導  《看見》在播出藥家鑫這一期節目時,柴靜的一個舉動又引發爭議:節目二分十六秒,柴靜正採訪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時,隔壁忽然傳來一陣嚎啕大哭,是張妙的母親。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柴靜看見海澱衛生院的女醫生第一次穿隔離服,穿了一半又去拎一隻桶,拎著那隻桶她好像忘了要幹什麼,拿著空的小紅桶在原地轉來轉去,她嘴裡念叨著「我小孩才一歲,我小孩才一歲。」;看見一個四十多歲、戴金絲眼鏡的男醫生拍著車前蓋,淚流滿面:「政府去哪兒了呀?怎麼沒人管我們了呀?」看見急診科主任朱繼紅面無表情地說靠心區分清潔區和汙染區,靠精神防護病毒。
  • 柴靜《看見》(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柴靜的《看見》。如果把《看見》視作柴靜的傳記,感覺有點過,說是採訪筆記吧,又有點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