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說話習慣,加劇了親子衝突,你有沒有中招?

2020-08-26 花婆婆001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語言,二是非語言信息。父母需要開口與孩子談話,孩子也需要開口與父母交流,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暱而重要的關係。

01還沒說兩句就談崩了

談話是至關重要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採用哪種談話方式?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案例中,母親在回應孩子問題時的溝通模式。

案例一:女孩在跟朋友說當初是怎樣去學習遊泳的,其中有說到一位老師對九個、十多個人,一旁的媽媽輕輕地插了一句:「是小組課」。

女孩覺得沒面子,不高興地放下手機,對媽媽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媽媽回復她,好心告訴你更好的表述方式,你還不高興,脾氣太牛。

女孩氣呼呼地說:「我和朋友講話不要你在旁邊聽。」

案例二:媽媽急匆匆地往樓下趕,孩子跟在身後問媽媽問題,媽媽沒好氣的說:「你怎麼這麼多事,能不能讓我省心點。」

孩子委屈地說:「以後什麼都不跟你說了」

媽媽回頭惡狠狠地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在趕時間呢。」

案例三:男孩初中畢業了,想給老師買貴重的禮物,媽媽說:「你們又沒有掙錢,不在於貴,表達下心意就好了。」男孩生氣地答道:「就要買好的。」

這些案例中,父母和孩子開口沒幾句,雙方就氣鼓鼓的,火藥味濃濃。其實,父母都是想幫到孩子,也想著用尊重的方式跟孩子對話,但是習慣性的傾聽和談話方式,會阻擋跟孩子們的聯結、溝通。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是加劇衝突,還是化解衝突、促進合作,這需要父母冷靜考慮的。


02親子溝通中的障礙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主張對話中的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會產生逆反心理。

a 什麼是溝通中的評論呢?

  • 他可真吵。
  • 他真煩人。
  • 他非常不負責任。
  • 他沒有要心。
  • 她很敏感。

成年人總是很自然的給孩子們歸類,當孩子不打攪他人的時候就是「好孩子」,如果孩子有情緒不配合,那麼就是個「壞孩子」。當父母說孩子很乖,這個意思是指孩子很安靜,不會打擾別人。

給孩子貼標籤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習慣,以至於在和其他的成年人相處的時候,也會經常地把他人行為總結歸類,貼上標籤。

b 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呢?

有幾個口頭禪要特別的警惕——「總是」、「從不」、「經常」、「從來」、「每一次」。

  • 你總是很忙。
  • 在需要的時候,他從不出現。
  • 你很少幫我。
  • 他經常把襪子脫在客廳裡。
  • 他從來都是把脫下的鞋子亂放。

這些詞需要特別當心,它們會戲劇性的影響孩子們對你的回應,留心一下你自己有多麼經常使用這些詞,以及在你使用它們的時候,孩子們是如何回應你的?

這些詞就好比審判官一錘定音,好似父母說的都是事實,暴力性的語言很快就會觸發孩子們的情緒,形成了溝通的障礙,許多孩子第一反應就是不服氣地說:「我哪裡有每一次……」。繼續對話的基調基本上就是爭執了。


03真實的表達自己,不帶評判描述觀察

不要給孩子貼上好與壞的標籤,要跟他們分享你對他們清晰的觀察,告訴他們你看到了什麼,如何影響到你,用這種尊重的方式跟他一起討論各種可能性,比責罵他冷漠、懶惰、不負責任,會更有可能讓他願意跟你合作。

沒有評論的觀察會很大程度上幫助你跟孩子建立聯結。上述三個案例中,父母溝通的焦點放在觀察上,而不是隨性的評判,那麼對話的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

案例一:女孩覺得媽媽的提示讓她很沒面子,媽媽不再貼標籤「脾氣牛」,而是語言描述了她觀察到的:「對於我突然出現在你和朋友的對話中,你感到很氣憤?剛剛你重新發語音還是用了自己的方式,是覺得如果採用媽媽的方式,顯得自己很懦弱?」詢問的語言,邀請孩子說出她的真實感受。

案例二:趕時間的媽媽聽到孩子一個勁地提問,不為孩子貼上「不省心」的標籤,而是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很擔心我會遲到,所以你的提問現在不能專心回答你。」

案例三:男孩想買貴重紀念品送老師,媽媽可以將觀察到的不帶評判表達出來:我看到你非常看重對老師感謝之情的表達。

溝通中,你只是對所發生的事情做出非評判的觀察,以及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不容易有牴觸的情緒,他們就有可能更願意聽你說的話,當你能夠用生動的、沒有評判的觀察,就邁出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第一步,打開了進一步對話的大門。

結束的話

溝通中,給孩子貼標籤,下評論,除了不適當、傷人之外,還會讓孩子自我暗示成為現實

心理學上著名的「自證預言」實驗,即自我實現預言,起始於成人以何種期待和評判言語,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表現。如果你的孩子沒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就一遍遍的批評他懶惰,他就會變得相信自己是個懶惰的人。


相關焦點

  • 親子衝突(二)||親子衝突的這些表現,你中招了嗎?
    肢體衝突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打罵,孩子還不了手,任你打,任你罵,但是在心裡會種下一顆「怨恨」的種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還手了,你還打的過嗎?肢體衝突很容易兩敗俱傷,消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16歲少年因為要錢不成可以刺死母親,29歲兒子可以對母親動刀,這些衝突背後隱藏的原因值得每一位家長反思。
  • 親子關係的衝突,家長如何化解?溝通的一個小秘訣可以幫助你
    :「說好的明天去玩去,你說話不算話」媽媽說:「外面下雨,你看不到嗎?下雨怎麼玩啊?」「我不管,答應好我的一定得去」媽媽耐著性子說:「下雨天去了公園,也不能盡興地玩,這次不去了,等天晴了媽媽一定帶你去。」
  • 《親子關係的重建》: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是父母的不斷修行
    為什麼家長和孩子總是衝突不斷?應該如何解決?著名心理學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大多數的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作者通過20多年沙盤遊戲心理諮詢案例,總結出親子衝突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本文主要從認知和情緒情感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大寶不說話,依舊哇哇大哭。我老公又接著問:「是不是撞到頭了,痛不痛」。大寶還是不說話,越哭越大聲。我老公又接著問:「是撞到頭還是哪裡啊,叫你平時要小心,你就不聽!」大寶依然哇哇大哭,我老公要麼問,「哪裡痛」,「痛不痛」,要麼就是責備,整個過程都沒有「交流」。
  • 親子溝通技巧11 價值觀衝突
    您好,歡迎您來到阿紫時光,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十一講,價值觀衝突。 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親子衝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其中,對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用我信息的方法,在這個方法裡,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影響了父母需求的滿足。但有時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影響父母需求的滿足,父母就是不認同這種行為,那怎麼辦?
  • 疫情期間親子衝突集中爆發,家長該如何應對?
    編者按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親子關係問題集中爆發。有的家長反映:親子衝突發生時,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和面對;還有家長反映:居家辦公期間,孩子總是「花式搗亂」求關注,不知該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如今疫情尚未退卻,各種考驗還在繼續,孩子網絡成癮、做作業難等問題時有發生。家長們應該怎麼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呢?
  • 疫情期間,如何解決親子衝突
    以往孩子上學以後,媽媽們還分外想念,孩子回到家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現在受疫情影響,孩子不能上學,親子關係逐漸變得緊張。今天達媽教大家如何解決親子衝突。,又或者家長使用的方法有誤,導致起了反效果。很明顯這樣做不會帶來家長想要的結果,只會加劇矛盾。
  • 處理親子衝突的四大原則
    雙向溝通的意思,是我們說話,孩子願意聽得進去;而孩子心中有事,願意說出來告訴爸媽。溝通順暢了,教養才會有效,教養要採用正向行為與正向言語來教他,像肯定、相信、鼓勵、稱讚、擁抱、溫柔地堅持等。如此,我們才可以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1情緒穩定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可以生氣,但是身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情況下孩子做出正確的宣洩情緒。
  • 如何減少親子衝突?
    注意:點擊右上角即可讓朋友看到此文章來稿及建議:請加個人微信:zuihao9997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父母批評的是行為,孩子明了,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如果針對人格特質來做批評的話,(例如:「你這個笨蛋!」「你這不爭氣 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既然已看我這個人不順眼,那無論再怎麼改變,父母還是會覺得礙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變的念頭。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差別在哪兒吧!對人格特質的批評語:你怎麼這麼笨,考這麼差!
  • 親子衝突(四)||如何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收藏
    前面我們介紹了親子衝突產生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正負面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一、如何預防?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朋友犯錯是正常的,家長如果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一旦發現孩子有可能犯錯的跡象就及時制止,避免錯誤的發生。這樣的孩子離開了父母怎麼經受社會的風吹雨打?孩子自尊心一旦受到打擊就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後果。小時候犯錯,父母大多數能夠幫忙解決,而且也是一個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機會。大時犯錯,家長還有機會去及時去制止甚至去解決嗎?
  • 家庭關係中總會有親子衝突,面對親子衝突,巧用3R法則應對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衝突,家庭中也不例外,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大部分家長都只會覺得是孩子不聽話,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呢?
  •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
    好好說話,其實並不像字面用詞那麼簡單。親子交流困難的家庭中,常見的對話如下:孩子:英語老師太煩人了!父母:別的同學怎麼不說老師煩?凡事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媽,你說話態度不能好點嗎?你看,溝通的小船說翻就翻了~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總是愛講道理的大怪獸,家長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說是一個小巨人,家長沒有養成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說話的習慣,總是高高在上,也讓孩子養成了依賴順從,而不是溝通。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就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 《P.E.T.父母效能訓練》:親子共贏,解決親子衝突的黃金法則
    孩子周末想去和朋友聚餐,你提醒他周末還有作文課要上;孩子想買件新款運動衣,你說上個月那件還嶄新的放在衣櫃裡;孩子想和同學一起去爬山探險,你擔心山路危險讓他別去。 就這樣,當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產生偏差,衝突就產生了。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大,自身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衝突也會不斷升級。
  • 親子衝突中的親子成長
    ,親子衝突強度增強,這是青春期子女家庭關係的普遍規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逐漸趨於理性,親子衝突次數和強度均逐漸下降。02#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是青春期親子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但此時父母往往沒有做好準備,依然採用原來習慣化的方式安排孩子的生活,則會使親子衝突驟然增多。其實,當孩子開始挑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首先要祝賀孩子「長大了!」,因為這是孩子自主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 淺析親子衝突:扭轉面對衝突的態度,是實現「共贏」的基礎
    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家庭更是衝突的聚集地。常見的親子衝突包括但不限於:起床衝突(後續以此為例提供解決方法)、睡覺衝突、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能不能玩遊戲、上哪個特長班、先寫作業還是先玩兒、怎麼寫作業……桃樂茜·湯普森曾說過:「人類頭腦中最具毀滅性的元素就是恐懼,恐懼製造了攻擊。」
  • 不想吼孩子,可實在忍不住,育兒專家:三個步驟解決親子衝突
    育兒專家、心理學博士陳忻老師說過,對孩子發脾氣,是父母認知不足,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他們和大人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不能按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孩子不僅是在身高和體重上與大人有差距,他們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解決問題的也都有限,所以,講道理並不一定起作用,強制更是加劇了衝突。
  • 從教育角度解析《狗十三》:「親子衝突」,唯有陪伴和愛可以救贖
    前言在人世間,有家庭,就有親子關係,有親子關係,就必然存在親子間的衝突。我們如何順利地將衝突化為親子凝聚力呢?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影片關於中國式家庭的痛點反思。2、 為什麼會產生親子衝突?一、 影片關於中國式家庭的痛點反思1、 再婚家庭對小輩的心理影響首先,我們要注意一個大環境,那就是李玩並不是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她生活在一個再婚家庭裡,在這樣的家庭下,李玩表現出了同齡人沒有的叛逆和暴躁情緒。
  • 親子衝突(三)||親子衝突帶來的的正負面影響
    (凡事都有兩面性)親子衝突同樣如此。我們無法否認的是,親子之間發生矛盾的可能性是100%,但是不要否認,不要害怕,學會接受。每當發生親子衝突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親子衝突也能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親子衝突為什麼會產生?該如何積極與正確化解?
    西安一位初一小男孩,在復學的第一天,接受採訪時說,「很高興開學,這樣和媽媽的關係就和諧了。」在各種關係裡,必然會有不和諧——矛盾和衝突的情況發生。如果衝突過多,對關係有害無益;相反,如能處理得當,它卻可以成為了解彼此、加深感情的粘合劑。今天,我們站在親子關係的角度,探討為什麼會產生衝突?該如何積極與正確化解?
  • 為什麼孩子總是跟你衝突不斷?因為你沒有雙贏思維
    現實生活中,類似爾沫這樣親子關係矛盾重重的家庭實在很多。我們不得不承認,任何一段人際關係都難免有衝突,好的關係尤其如此,我們都是有想法和需求的凡人,我們與別人不可能總是一致,哪怕有血緣相連的親子之間。大多數父母都痛恨矛盾衝突,當矛盾發生時候,要麼父母用自己的權威迫使孩子屈服,讓孩子聽自己的。要麼父母被孩子屈服,孩子我行我素。無論哪種方式解決了矛盾。父母都覺得傷心,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