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語言,二是非語言信息。父母需要開口與孩子談話,孩子也需要開口與父母交流,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暱而重要的關係。
談話是至關重要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採用哪種談話方式?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案例中,母親在回應孩子問題時的溝通模式。
案例一:女孩在跟朋友說當初是怎樣去學習遊泳的,其中有說到一位老師對九個、十多個人,一旁的媽媽輕輕地插了一句:「是小組課」。
女孩覺得沒面子,不高興地放下手機,對媽媽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媽媽回復她,好心告訴你更好的表述方式,你還不高興,脾氣太牛。
女孩氣呼呼地說:「我和朋友講話不要你在旁邊聽。」
案例二:媽媽急匆匆地往樓下趕,孩子跟在身後問媽媽問題,媽媽沒好氣的說:「你怎麼這麼多事,能不能讓我省心點。」
孩子委屈地說:「以後什麼都不跟你說了」
媽媽回頭惡狠狠地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在趕時間呢。」
案例三:男孩初中畢業了,想給老師買貴重的禮物,媽媽說:「你們又沒有掙錢,不在於貴,表達下心意就好了。」男孩生氣地答道:「就要買好的。」
這些案例中,父母和孩子開口沒幾句,雙方就氣鼓鼓的,火藥味濃濃。其實,父母都是想幫到孩子,也想著用尊重的方式跟孩子對話,但是習慣性的傾聽和談話方式,會阻擋跟孩子們的聯結、溝通。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是加劇衝突,還是化解衝突、促進合作,這需要父母冷靜考慮的。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主張對話中的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會產生逆反心理。
a 什麼是溝通中的評論呢?
成年人總是很自然的給孩子們歸類,當孩子不打攪他人的時候就是「好孩子」,如果孩子有情緒不配合,那麼就是個「壞孩子」。當父母說孩子很乖,這個意思是指孩子很安靜,不會打擾別人。
給孩子貼標籤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習慣,以至於在和其他的成年人相處的時候,也會經常地把他人行為總結歸類,貼上標籤。
b 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呢?
有幾個口頭禪要特別的警惕——「總是」、「從不」、「經常」、「從來」、「每一次」。
這些詞需要特別當心,它們會戲劇性的影響孩子們對你的回應,留心一下你自己有多麼經常使用這些詞,以及在你使用它們的時候,孩子們是如何回應你的?
這些詞就好比審判官一錘定音,好似父母說的都是事實,暴力性的語言很快就會觸發孩子們的情緒,形成了溝通的障礙,許多孩子第一反應就是不服氣地說:「我哪裡有每一次……」。繼續對話的基調基本上就是爭執了。
不要給孩子貼上好與壞的標籤,要跟他們分享你對他們清晰的觀察,告訴他們你看到了什麼,如何影響到你,用這種尊重的方式跟他一起討論各種可能性,比責罵他冷漠、懶惰、不負責任,會更有可能讓他願意跟你合作。
沒有評論的觀察會很大程度上幫助你跟孩子建立聯結。上述三個案例中,父母溝通的焦點放在觀察上,而不是隨性的評判,那麼對話的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
案例一:女孩覺得媽媽的提示讓她很沒面子,媽媽不再貼標籤「脾氣牛」,而是語言描述了她觀察到的:「對於我突然出現在你和朋友的對話中,你感到很氣憤?剛剛你重新發語音還是用了自己的方式,是覺得如果採用媽媽的方式,顯得自己很懦弱?」詢問的語言,邀請孩子說出她的真實感受。
案例二:趕時間的媽媽聽到孩子一個勁地提問,不為孩子貼上「不省心」的標籤,而是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很擔心我會遲到,所以你的提問現在不能專心回答你。」
案例三:男孩想買貴重紀念品送老師,媽媽可以將觀察到的不帶評判表達出來:我看到你非常看重對老師感謝之情的表達。
溝通中,你只是對所發生的事情做出非評判的觀察,以及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不容易有牴觸的情緒,他們就有可能更願意聽你說的話,當你能夠用生動的、沒有評判的觀察,就邁出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第一步,打開了進一步對話的大門。
溝通中,給孩子貼標籤,下評論,除了不適當、傷人之外,還會讓孩子自我暗示成為現實。
心理學上著名的「自證預言」實驗,即自我實現預言,起始於成人以何種期待和評判言語,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表現。如果你的孩子沒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就一遍遍的批評他懶惰,他就會變得相信自己是個懶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