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模塊是輔助業務實現與用戶互動最直接的產品模塊。由於消息本身的意義很寬泛,所以業務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消息產品形態,消息產品的設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業務千變萬化,掌握消息設計的關鍵點,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以某淘為例,在電商場景中,基於核心業務需求,會有不同業務的消息需要觸達用戶,有些信息優先級較高,有些需要跟用戶實時溝通,比如私聊,IM通訊等。
因此,在做消息系統設計之前,一定要清楚消息涉及的業務形態。這決定在具體設計時,如何設計消息形態與交互。就電商而言。消息形態分類:
消息頁面會根據業務消息量,在頁面信息路徑上有不同的展示方案。
一般,消息頁面共有二級:消息列表頁——消息主頁。
消息主頁可以是以服務號的消息卡片流為主,也可以是一行文案或者連結,或H5互動頁,或卡片流;如下圖:
電商產品消息設計,重點集中在售後的環節。
因此,在消息創建主體來源於商品/門店/訂單/物流/品牌/優惠券/促銷活動等這一類業務資源的變動。通常這一類消息會由相應的管理系統發送,但產品經理也需要依據相應的業務動態定義消息的形態。
對照電商產品,社交產品的消息設計則又明顯的側重。如下圖:
以「微博」產品為例,相關的消息類型總結如下:
社交類產品中,消息的產生可以來自於:關注與未關注用戶、粉絲、群、社區、訂閱號等主體對象。而這些角色則也是構建社交產品的基本框架。
從以上案例來看,在實際消息設計中,我們需要分清自己負責的平臺的屬性是電商/社交/金融等。根據具體業務,定義消息產品流程、消息類型、消息優先級、消息發送方式、消息展示方式。
消息發送的產品流程見下圖:
從消息的本質來思考如果為系統編輯消息誕生的規則,我們可以從語義以及系統的原理中找到答案:
第一點: 從場景角度解構,消息作為一個包含動作的詞語,從語義上來分析,存在一個普遍結構:模型1 :「對象+動作」 或者 「 對象A+動作+對象B」
其中,對象A就是動作的施加者,對象B則是動作的承受者(非常簡單的語法解構)。
第二點,從開發的角度來說:資源在不斷更新中觸發消息產生的規則,並最終並推送給訂閱接收的用戶;
這裡包含4個對象:
比如對於電商產品來說,提醒觸發的者可以分為促銷系統/管理員/門店/訂單系統/物流系統/;社交類,則是用戶、KOL等自媒體帳號。
輸出需求關鍵點1:定義:資源/動作+消息模版;即:誰+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作出什麼事情,且在用戶端的消息文案模版如何展示;
每一個用戶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訂閱管理表。subscribeconfig,來記錄用戶的提醒設置。當用戶沒有提醒設置是,可以使用系統默認的一套設置。一則用戶訂閱管理記錄大致包括:
輸出需求關鍵點2:定義用戶訂閱管理對象名稱有哪些,如上圖。
1 消息分發方式的確定:
2 分發頻率的確定:
依照消息的優先級制定消息發送的高低策略。比如高優先級消息,頻率可以是:實時更新;這類信息需要用戶即使知曉並處理。中級消息,不需要即使知道,頻率可以是:時/天/周;低優先級消息,頻率可以是:固定周期;
3 消息分發的優化:聚合
消息的聚合,就是可以定義什麼情況下,可以把類似的行為劃分為同一類信息,進行推送。
輸出需求關鍵點3:消息分發的方式(可以跟技術溝通),消息分發的優先級更新策略。
輸出需求關鍵點4:
定義消息數量展示規則:
1. 消息在TAB或在列表中的展示規則,如展示方式,最多展示幾條,超過限制如何展示等;
2. 定義消息處理的交互以及處理狀態:定義消息的有效操作,即用戶如何操作才標記為已讀/以處理等狀態。
從交互的弱——強來分,處理交互可分為:
消息回收:產品依據開發實際開發需求,設置相應用戶設計,向用戶確認是否在一定周期內刪除指定的消息內容。
消息產品設計前提:明確消息產生的主體(非常重要);
消息設計的本質是在考量產品經理是否具備抽象業務的思維,這也是搭建產品基礎框架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涉及到對於信息的設計以及交互等知識,值得好好研究。
本文由 @Sherry 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