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到了某個年齡,都會出現一些家長意想不到的小動作,比如突然變得喜歡打人,甚至欺負小動物,有時候手段顯得有些殘忍,讓大人忍不住呵斥。
林女士兒子性格比較調皮,從小就是搗蛋鬼一枚,在小區裡可算是同齡人中的「孩子王」,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因為在學校裡打人而被找了幾次家長。
當時幼兒園老師跟林女士說:「你們家孩子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經常為一點小事就動手打人,爸爸媽媽要多管教管教了。」
林女士跟丈夫回到家後,也嚴格教育了孩子一通,丈夫還為此打了他一頓,後來孩子就老實了許多。
然而前陣子國慶放假,夫妻倆帶著兒子回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卻發現兒子雖然不再欺負同村的孩子,卻對著家裡的雞鴨動手動腳了起來。
兒子剛5歲半,卻一手拎起家裡的散養的小雞,往水坑裡扔去,雞媽媽衝過來想要攻擊他,他也絲毫不害怕,一把拎著雞脖子就把雞甩了出去。
爸爸正好從外面回來,看到這個畫面,頓時怒不可遏,又把孩子管教了一番。
林女士知道這件事後,既頭疼又揪心,心裡總想著幼兒園老師當年那句「你家孩子有暴力傾向」,越想越擔憂,生怕孩子會有什麼心理疾病。
其實,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對待小動物時,總是格外粗暴,甚至冷血得讓人膽寒,而對待同齡人,有時候也會下狠手。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突然出現「暴力傾向」呢?
孩子2到3歲,漸漸開始出現較強的個人意識和物權意識,表現為越來越霸道,不講道理,喜歡跟大人對著幹,而且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像個「小天使」一樣了,反而有點像「小惡魔」,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①發洩情緒的本能
孩子年齡還小,心智不成熟,當心裡有負面情緒時,他們不像大人那樣可以忍著,或自己消化,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引導孩子學會處理情緒,他們就很容易任由本能來行事。
當孩子心裡有怨氣,或者委屈、憤怒時,很有可能會通過「破壞」或者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對象來發洩。
②缺乏同理心
孩子開始欺負小動物,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小動物當成生命來看待,對於他們來說,小動物跟他們手裡的布娃娃、玩具車是一樣的東西,弄壞了也沒關係,所以對待動物時,會顯得非常冷漠、殘忍。
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不僅是動物,孩子平時玩玩具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教導了:「你把玩具扔在地上,踩在腳下,它會痛的,不能這樣做。」
③模擬行為
孩子出現暴力舉動,也有可能是耳濡目染後的結果,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大。
曾經有位父親,平時心情不好時做事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勁,偶爾摔打抱枕,扔扔手機來發洩,看似無心的小動作,卻被孩子看在眼裡。當孩子心情不好時,也喜歡摔打東西,只是摔打的對象從抱枕,換成了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結果可想而知。
有些家長在生氣的時候,喜歡在孩子身上發洩,尤其是孩子闖了禍,真是忍不住把孩子暴打一頓。孩子看似還小,不懂事,其實潛意識中是能區分「懲罰」和「發洩」的,如果他們在父母的打罵中察覺到了這種發洩,那麼他們不僅會積累怨氣,還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旦將來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都很難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趕緊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暴力發洩情緒,這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脾氣暴躁、喜歡使用暴力的情況,家長應該怎樣解決呢?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對兒童早期出現的暴力行為,也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①引導孩子「說出來」
孩子使用暴力,原因多半只有一個:不懂得如何排解情緒。
研究發現,語言溝通能力差的孩子,暴力行為會比同齡人更多,而善於表達自我的人,暴力行為很少。
當孩子暴力對待他人或者小動物時,家長看到了一定要及時嚴肅制止,而且光制止還不夠,接下來要立即詢問孩子原因,耐心地引導孩子說出自己這樣做的意圖和想法,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錯了事情,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只要孩子說話都會讓他「閉嘴」,孩子想要解釋,想要溝通,想要表達,卻被貼上一個「頂嘴」的標籤,這樣的做法就是扼殺孩子表達能力的經典誤區,家長越是喜歡剝奪孩子的話語權,孩子越會從其他方式中尋求發洩。
②家長先自省
當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自省,因為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後第一個學習的模板,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知道要觀察父母的行為,並本能學習起來。如果孩子漸漸變得暴力,很可能原因就在孩子親近的人身上。
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那麼孩子將來也會動不動就打別人。
③建立「規矩」
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從小習武這都不是事,但是要有習武之道,懂得明面上的規矩,讓孩子遇到問題時,採用最「正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能好好溝通,就絕不第一個動手,雙方決定要動手時,也絕不「玩陰的」。
這點其實很好理解,也是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會忽略的細節:
比如孩子喜歡玩電腦,家長讓孩子關電腦休息,孩子卻貪玩,不肯關,這時候有些家長乾脆偷偷把網費給孩子停了,甚至趁孩子不知道,把他遊戲帳號給刪了,看著孩子狂怒又委屈的樣子,覺得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他不領情,現在難受了也是活該。
這就是典型「玩陰的」,在父母這樣的教育當中,孩子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機會,非常憋屈卻又沒辦法跟父母溝通,不僅容易導致孩子學會暴力,還很破壞親子關係。
長期在家長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也更容易走上歪門邪道,說不過別人,不佔理,就喜歡動手,甚至用上更嚴重的方式傷害他人。
幾乎每個孩子多少都會有出現暴力舉動的時候,這是心理成長的必經之路,作為家長,一定要對此進行細緻的引導,在管教孩子的途中不斷反思自己,跟著孩子共同成長,並且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才能漸漸拋棄暴力的行為,成為一個得體、講道理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沒有過什麼「暴力舉動」呢?你是如何管教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