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領導, 各科主管總是提醒他們的老師要在他們在教室裡善用Scaffolding。學校一位EAL 老師跟我談到這個,我說這個專有名詞被用到爛了, 可老師們真的知道這是什麼,有哪些技巧?什麼時候該用?該怎麼運用呢?她說她就是含糊不清, 似懂非懂才要請教我。我知道這一周她的老闆正要看她的課!
我相信很多老師也希望多了解什麼叫做Scaffolding,所以,以下是我對她解釋的一些內容, 回來後決定加上今年為了讀書會自學的內容,寫下來跟各位老師一起分享。
Scaffolding 如果翻譯成鷹架,就想像蓋房子的時候,古人會用竹子,今人用鋼架搭建在建築物外面,幫助工人送水泥、磚塊、鋼架到上面樓層去蓋牆、鋪地、上油漆等, …。
用在教學上卻是1960s左右才開始的。我們很容易面對一個現象,不管你課備得多好, 知識多麼豐富,如果學生完成不了一個高難度的任務, 你的教學效果就不一定跟你的知識能量成正比。學生需要在某些關鍵點上得到適當協助,才有可能完成任務,老師掌握了時間點,運用必要的技巧,幫助學生習得知識並完美呈現,一旦達標,老師功成身退,這就是鷹架作用。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 假設你、我都會煎魚、炒飯, 可是我們不是國廚, 誰也沒有這個能耐去為皇帝老爺、總統先生做飯。有一天我們決定改行不當老師了。國廚阿基師是我的好朋友,他怕我離職後無以為生,決定教我只做一道菜,就靠這道菜成為我的拿手菜去賺錢。 我說,好啊, 我會煎魚,可是我沒有他的功夫,我的魚常常沒有皮( 破了相),還不入味。 如果靠我這手工夫,恐怕連我的孩子都拒絕吃第二次。
於是阿基師示範給我看, 我這才知道原來他的魚不破, 是因為他會等鍋子燒熱後,用老薑用力擦他的鍋,還有為了讓魚入味,他會讓魚醃過一夜後,在下鍋前輕輕在魚身上輕輕拍打一層若有似無的麵粉再下鍋,……。隨著他的示範、指示,就這樣我學到了這一道拿手菜。學會了這道魚之後, 從此不用他親自下廚, 我就能把我的館子開得紅紅火火!
Scaffolding就是這麼一回事, 在教室中,當學生沒有辦法突破或學習時,老師
1.適時給予基本的指導。
2.必要時簡化一些步驟、示範一個畫面、樣本、流程 、動作
3.給一點指示,問一個問題。
4.提醒學生整個任務的目的是什麼好讓他們不跑題, 讓學生因此可以完成目標,習得應有的知識。
一旦學生能夠示範所學知識, 老師就慢慢退出,允許並鼓勵學生自己獨立運作,只有在需要協助時才出現。
實際操作
我們來看Scaffolding 可以怎麼做-
老師根據學生水平教學, 然後根據其能理解的水平丟出一個問題來, 老師跟學生說出他/她會怎麼解決。 說的過程中,老師給學生行動( 指示), 畫面和語言上的協助。接著老師
1. 重複指示兩次, 一邊說,一邊問學生相關的問題。
2. 每一次學生回答,不管對錯,老師都會給一個正面的回應以鼓勵學生的參與。
3. Q & A: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被問到問題, 換言之,老師確定學生都跟上了。
4. 錯誤的更正是一定要有的,但老師只給正面的回應以加強對的印象。
5.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確認學生理解了, 如果需要更多指示,老師會再給多一些示範、範本做參考。
很多人會把鷹架作用和差異化教學混為一談, 其實兩者本質是不同的。 Scaffolding 是將一個很大的任務變小一點,老師提供一個方法、結構、支援,讓學生可以達到每一小步。當串聯每一小步,最後還是走了一段路。
以閱讀為例子,老師要學生看一篇文章,他要先看完全文,評估學生可能不懂的生詞、概念,先教這個關鍵詞或理念,在學生閱讀時,還可以適當地提問,確定他們理解否。
同樣的閱讀任務, 在差異化教學 Differentiation時, 老師可能給學生一份完全不同於其他同學的東西,它可能被簡化了,可能縮短了,你可能為他重寫並給予一個不同的要求當做功課。 所以與其翻譯成「差異化教學法」,我實在更喜歡孔老夫子的「因人施教」!因為學生能力不同、本質不同、學習點、學習方式不同,老師不得不因應需求有所改變, 這是Differentiation。
Scaffolding 就像要一個5歲孩子吃下一大塊牛排,當父母的會示範刀叉的使用方式、將牛排切小一點、而且知道光切小一點還不夠,要是一口的大小,給予足夠的時間, 再教導該有的餐桌禮儀,這五歲孩子是可以優雅地把這塊牛排吃完的。Differentiation 是,如果這孩子就不吃牛肉,為了給予足夠的蛋白質,我可以給他豬排、魚排, 甚至素食豆腐排,他還是要學到營養、餐桌禮儀的重要性。最後這孩子一樣長高長大而且健健康康。
下次老師若被人問到Scaffolding 和Differentiation, 就想想牛排變羊排、豬排、魚排和煎魚的比喻就很容易分別二者的不同了。
在這裡,我要跟老師們介紹一些鷹架作用的技巧:
1. Show and Tell-
示範並解說是最好用的方式。
如果要學生用正確筆順寫出「我」字。 老師光說「 你們寫漢字,一定要記得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不夠好。建議老師:
a.將 「我」 大大地打到白板slide 上,然後慢慢說出寫漢字的原則,
b.指著這個字問學生, 寫這個字時, 該先從那一筆畫開始?
c.問答時 ,學生的答案對錯都不重要, 我只專注於正確的答案,重複說明, 讚美肯定正確的答案。
d.一筆筆寫完後,請學生到前面再示範一次,正確了, 讚美!
e.這時候再要求學生自己在他們的小白板上寫出來。
假以時日, 用同樣的方式處理筆順, 學生應該就掌握了該有的技能。
如果要教一個連接詞: 雖然…可是…..
a.老師先示範一個正確的句子, 說明意思,講解必要的用法、順序,
b.再示範另一個句子, 邀請學生彼此解釋 ( think-pair-share), 聽他們的解釋,
c.確認真正理解了, 接下來讓他們一起造句或單獨造句。
d. 學生們用小白板或自己的練習本以目前正在學習的主題,獨立寫下一個句子。
e. 時間允許的話, 去看3個同學寫的句子。
如果是要求學生寫一篇日記, 那麼先示範一篇日記的範文,比較中英日記在模式上的異同。用Think aloud的策略 ,老師跟學生說出你會怎麼做,會注意哪些點,用哪些連接詞,例如你會怎麼加上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來描述這一次學校的運動,自己會會怎麼寫下自己的內容,……。 學生就是透過老demo, 看到老師是怎麼運用邏輯、higher order thinking, planning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就是在這個潛移默化的中建立起自己的概念與整體能力。
2. 啟動事先已有的知識 Tap into Prior Knowledge-
如果我要介紹《課外活動》這個主題,我會先問學生他們今天有什麼課?下課後做什麼?隨著他們各種不同回答, 一旦有人說到課外活動 ( ECA) 我就順水推舟, 問他們下課後做什麼? 如果有的學生說, I am learning Thai Dance. 我就說, 哦! 你在學泰國舞! 基本上孩子不一定有回答中文的習慣, 我常會靠這及時翻譯讓他們知道原來這麼容易說。 因為課本裡只學過跳舞。做老師要懂得一碰到教過了的詞彙, 就只跟學生用中文說那個詞, 這回同時加強做連結,例如, 「 你媽媽跳西班牙舞嗎?說的時候兩隻手立刻往上做出跳Flemenco 的架勢, 說到拉丁舞就簡單擺出那個pose, 這些都是Tap into prior knowledge 的典型例子, 因為我去結合一個孩子外面世界可能接觸過的真實生活經驗與認知。
藉由我們的身體語言、臉部表情,甚至聲音模仿,能立馬給予學生足夠的暗示,幫助他們預測,進入我們希望建立的情境。相對的, 不斷引介之前已經學過了的生詞、語法、內容,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
3.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想,去討論, 去說。
Think- Pair- Share 就是目前最好的策略之一。 老師給一個問題,讓學生兩兩一組,或三三兩兩、或非三即四地自成一組, 但看自己班級人數大小來決定, 給予合理的時間讓他們彼此說出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後,立馬轉身面對老師舉手等老師指定由誰說出來。 這樣的方式可以最有效地讓最多的(基本上全班)學生 去 process 自己的想法/答案。 只有學生動腦了,用到了這個語言, 他們才可能有機會真實地學會,記住老師教授的知識。弱的孩子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聽到了需要知道的答案, 事實上同學們在耳朵旁一個個類似的答案又同時加強了她/他的印象。老師們應該將這個技巧變成常用的例行公事,學生的學習效果,參與度更能相對提高。
4. 提前教好關鍵字-Pre-TeachVocabulary
很多老師沒有這個習慣先讓學生學最重要的關鍵字、詞。我們甚至會把一篇過難、過長的文章一下子丟到學生眼前。學生一眼望去,先被震撼住了,這實在不是一個好方法,可包括你我誰沒做過呢?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啊?效果好嗎? 不用說了, 回想我們的經驗吧!
提前教生詞不代表將所有生詞幾十個全部表列出來,附上拼音、翻譯就叫完事。不是的,是透過圖畫、畫面、圖標、比喻、甚至討論讓學生先了解這個意思,讓這個意思、意象深入腦中,習得應有概念再進入主題。
現在我們來設想一個主題:假設我要教七、八年級一日三餐, 課本裡有這些專有名詞,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生詞。 裡面涉及營養例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沒見過的生詞。 重要嗎? Um…. 有點兒,感覺似是而非, 因為我到了IGCSE, IB 應該用得到,學會了還真能提升我在中文的水平。 我要教這些詞, 我不會直接翻譯它,而是問學生: 你昨天晚上吃了什麼, 當學生分別說出pasta, rice, Chinese food, steak, fish,…等( 正常二外的人學生是習慣用英文回答的。) 我就分別用中文說出其實他們已經會了的字,寫在不同角落: 義大利麵,飯, 中國菜, 牛排, 然後我再問:「那麼,你今天早上吃了什麼?」 可能我又聽到牛奶、麵包、果汁、三明治、…
最後我將這些字圈起來,在旁邊寫下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我沒有翻譯, 但我可以繼續給概念,加上新詞例如:同時說:豬肉是蛋白質,牛肉是蛋白質,豆腐也是蛋白質, 一邊寫,一邊說, 所以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聽著我希望他們學會的生詞。 很快地會有學生大叫一聲「 protein」! 我就會說」 對了!牛排、魚、蛋、牛奶、豆腐,…這些都是蛋白質protein!
也是經過不斷的鋪陳,對概念建立背景, 舉例子,總結後才給翻譯的。記住,與其翻譯不如給圖片, 不能給圖片,也可以想辦法用不同的或以上的方法讓學生做出總結。
5. 善用圖面,圖表、意象、圖,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工具。
用 graphic organizers 圖表可以很有效地透過視覺輔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組織能力。有的學生可以很快進入老師要他們完成的任務, 但有的學生卻需要用不同的刺激。假設我要學生寫下《大紅燈籠高高掛》或小說《妻妾成群》 的故事大綱。 有的學生筆一拿起來,立刻就可以進入狀況, 但對某些學生,可能要透過老師事先準備的人物關係圖,上面以老爺為中心點,分別畫出各房太太的名字、位置。學生更能專注於他們的指定任務而不走題。所以想像折帳人物關係圖表, 我們使用它知識暫時的, 一旦達標, 就不再需要了。
6.停-問-停-檢視 Pause,ask questions, pause, review
-所有的老師都要三不五時確定一下究竟學生懂不懂、有沒有跟上你。 打個比方, 老師是司機,說好到了終點才可以拿到錢。我們要帶顧客從廣州去上海, 好長的一段旅程, 中間我們一定會休息幾次,上個廁所,伸伸腿, 吃個東西,才不會累壞了。不管司機開車開得多好, 多守法,司機開車前不去檢查顧客上車了沒有,到一個地方丟了幾個客人,另一個地方又落掉幾個,等到了終點站真的會賠本的。
如果今天我要教寫作, 我要學生描述一個人。 沒有scaffolding 的做法就是把題目寫在白板上, 大大的,隨便解釋我要什麼, 心情好就再加幾句指點他們要怎麼做到我的要求。但有scaffolding 的做法可以如下:
我說我要描述一個人物 ( 可以是好朋友、男朋友、女朋友、家人、喜歡的老師)。我就要先想好該怎麼引導學生在我的文字中展現這個人物。
我的問題必須是開放性的 ( open-ended), 允許學生去討論因為在討論過程中落實這個人物的形象。(crystalized his/her image) 老師要學耐得住在該有的沉默時間不說話,因為這是學生在努力在想的時候。
你的問題是引導性的:
a. 他/她叫什麼名字?
b. 他/她家有什麼人?
c. 他/她長什麼樣子?
d. 他/她一個什麼樣的人?
e. 他/她有什麼長處/愛好/興趣?
f. 他/她有什麼缺點/短處?
g. 你喜歡/不喜歡他/她? 為什麼?
學生可以先用一張草稿紙, 老師一邊問, 學生可以一邊跟旁邊的同學說,一邊寫重點字(可以使有英文、拼音,因為我現在的重點不需要用漢字即可完成。)這個寫的動作可有可無,老師們自己決定。學生慢慢透過這個互動,同儕學習、驗證和我們的引導在腦中形成了該有的人物形象,掌握了應有的鋪陳順序、重點。最後將這些訊息重新整合出來,文章就成形了。必要的時候, 我準備一些照片,提供一篇以前學生寫過的好範文,所以學生知道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樣子。
成功經驗是慢慢循序漸進累計達成的。老師透過問題提問、在學生去想、回答時, 都可以同時了解他們當下的用詞能力、程度,並提醒可以加上那些連接詞好讓表達更漂亮。不斷的pause, ask, pause, review, 我們到了終站才可以彼此滿意啊!
挑戰~
關於Scaffolding, 也有其爭議性,因為究竟老師應該幫多少,幫助的時間點要怎麼抓才可以讓學生不因此失去主動嘗試和持續的努力呢?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幫助要幫到什麼程度才是剛剛好呢?
Scaffolding 本身可以相當耗時。但別忘了有時候寧可某個點上慢一定,確定都懂了,反而是日後快速前進的保證。
有時候老師判斷錯誤, 自以為是地去提供所有步驟,學生就不用用腦了。如何知道哪個部分是真的需要老師幫忙的重點,哪個是學生本來可以突破的點,這並不容易真正掌握。老師只能嘗試、努力找出最後最好的答案。
老師加油!永遠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