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痴迷民法的「老派學者」

2020-12-20 中國新聞周刊

王利明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

獲獎理由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民法學家的傑出代表,他參與了合同法、專利法、物權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起草及修訂工作。近年來,他致力於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使立足中國實踐、回應現實需要、展現中國智慧的民法典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在他數十年的求學、任教、著書生涯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理論高度、學術成果,獲得業界至高敬意。

2019年度法治人物

王利明:痴迷民法的「老派學者」

本刊記者/周群峰

發於2019.12.30總第930期《中國新聞周刊》

熟悉王利明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厚道的人,始終謙和,講良心、講對弱者的保護,即便是遭人誤解與非難,他也只是提出「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勸善之言。

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與王利明是多年的朋友。沈德詠評價說,「王利明是他尊敬的學者。如果說江平先生、佟柔先生等老一輩法學家是民法學的奠基人,那麼王利明就是中生代民法學界的領軍人物。他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通過教書育人為法制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作為民法專家,王利明參與了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及修訂工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編纂工作,更是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民事立法集大成的一部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保障老百姓財產權、人格權、人身權的法典,關乎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王利明常說:「我畢生研究民法,民法的終極價值就是對人的關懷。」

「懷揣作家夢」 走上法學路

1960年2月,王利明生於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鎮。15歲時,他從沔城中學高中畢業後,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沔城鎮靠近農村,但生活習慣和農村還是不一樣。剛到農村時,他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卻不得不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寒冬臘月,冒著雨雪赤腳去挖河渠;炎炎盛夏,頂著烈日在田間鋤禾,挑土築堤……還經常吃不飽。後來,因學習成績優秀,王利明在農村當上了小學代課教師。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布恢復高考的消息,社會頓時沸騰。但是該消息傳到王利明插隊的村莊時,很多人對此都將信將疑,因為當時高考已經中斷了十多年。

最初,王利明也沒有把此事當真,也沒有認真備考。過了大約一個月,他的一位中學老師給他寄來一封信,叮囑他說:「你在中學是班裡的尖子,有基礎,有希望,不管消息是真是假,一定要參加這次高考,哪怕權當一試,也是難得的機遇。」這位老師還隨信給他寄了幾本「文革」前的中學教材,鼓勵他努力複習。

就這樣,王利明向生產大隊請了假,回到小鎮認真備考。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近半個月不出門。那段時間,他每天啃紅薯,吃炒飯,醒了就看書,看累了就睡覺,就這樣複習了半個月,迎來了考試的日子。

因愛好文學,填志願時,他第一志願報考了武漢大學中文系,但最終被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錄取。彼時,中國法學教育可謂一片荒蕪。當年,全國只有三個院校的法律系招生。

受恩師所託鑽研民法

1980年底的一天,王利明無意在講授國際私法的老師張仲伯處,看到一本油印的《民法概論》,這也是他第一次讀到結構嚴謹、體系清晰的民法讀本,頓時被書中的內容吸引。

張仲伯在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師從佟柔教授。這本《民法概論》正是佟柔主撰的。

於是,王利明便提出借回去好好讀讀這本書,但因為張仲伯備課還需要用,只答應借給他三天。王利明當晚熬夜讀完了這本書,仍覺得不過癮,他便用了剩下的三天三夜時間,把這本約10萬字的書從頭到尾抄了一遍。

正是這本小冊子,讓王利明對民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要做佟柔的學生。1981年,王利明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碩士研究生的考試,導師正是被學界譽為「中國民法之父」的佟柔教授。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憲法。王利明稱,這部新憲法突出了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引發了全民大討論,讓他對學習法律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他鑽研民法的信念。

1984年,24歲的王利明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並繼續研習民法。當年,以佟柔為代表的法學家開始起草《民法通則》。1986年,王利明在佟柔的指導下與郭明瑞等人合作撰寫了《民法新論》。該書成為當時民法研究生的必讀書目,直到今天仍影響深遠。

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始招收民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王利明一邊教書, 一邊攻讀博士學位。

1989年2月,得益於美中法學教育交流委員會的資助,王利明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院進修,研究英美財產法、信託法、合同法、侵權法等領域的問題。當年下半年,已經被查出罹患肺癌的佟柔打電話給王利明,催促他按期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並叮囑他早日回國效力。

1990年 2月,王利明在美研修結束後,立即返程回國。

回國後,在病榻上,佟柔聽完了王利明的博士答辯。王利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1990年9月15日,佟柔在彌留之際,與王利明做了長時間談話。佟柔稱,他堅信法治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再三叮囑王利明要好好鑽研民法學,不要去當官,要堅持走學術這條路。次日,佟柔教授與世長辭。

王利明始終牢記佟柔的囑託,對恩師充滿敬仰。他常說,在他接觸的中國法學界幾代人中,無論道德水平、學術成果,還是家國情懷等方面,他最欽佩的就是老師佟柔。

立足國情 襄助立法

少年時的插隊經歷,讓王利明體會到了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對國情也有了更深地了解。佟柔也時常教導他,做法律一定要結合聯繫中國國情,不能脫離中國現實,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王利明回憶說,「佟老師也是有感而發,他曾給蘇聯專家做過助手,他說學術照搬蘇聯是不成功的。」

除了立足國情,佟柔給他的另一個訓導就是,研究民法一定要全面把握理解民法的整體體系,不能局限於某一個制度規則。「他經常跟我舉例,有的人只研究合同法,或者合同法中的一個制度,這是不合適的。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掌握了整個民法體系,才能對制度有整體認知。」王利明說。

從1998年至今,王利明先後參與經濟合同法、合同法、專利法、產品質量法、物權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訂工作。目前,他正全身心投入到民法典編纂中。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

王利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無果的原因主要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缺失。當時,百姓沒多少財產,農村家家戶戶門都開著,因此像繼承法等沒多大用處,民法典的制定缺少現實意義。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被業界稱為「準法典」。2002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提出要制定民法典,並邀請王利明等人座談。當時大家覺得,民法典內容複雜,要分階段進行。在這個思路下,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相繼通過。

王利明始終認為,法律中凡是能夠廣泛反映老百姓聲音的條款,在制定之後都能夠得到很好地執行。以物權法為例,歷時13年,經過八次審議,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這一開門立法的過程保障了物權法的立法質量。

2005年7月,物權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在40天的時間裡,共收到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11543件。

王利明說,當時,起草小組收到了一封用盲文寫的信,讓他非常感動。寫信人是一位視障患者,他在親友的幫助下,閱讀了草案全文,並就認為需要修改之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民法典編纂的工作思路分兩步,第一步先出臺民法總則,總則已在2017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通過,為民法典的編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步要完成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工作,計劃在2020年3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王利明稱,民法典整個起草過程也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市場經濟的需要,現在制定可謂正當其時。在他看來,民法典草案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人格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獨立成編,這在世界民生立法中還沒有先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王利明就呼籲上述兩部法律獨立成編,並在合同法、物權法等多個領域主張在借鑑兩大法系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學。

王利明稱,目前隨著市場經濟和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發展,賓館中的偷拍攝像頭,人肉搜索、信息洩露等問題層出不窮,對個人隱私帶來威脅,所以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將人格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獨立成編。2020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問世。屆時,已進入花甲之年的王利明,將迎來平生為之奮鬥並夢寐以求的巨果。

「最愛三尺講臺」

2018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多家單位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法學發展暨王利明文集典藏本發布會」。會上發布的王利明民法學研究系列(典藏本)文集,共計13卷、1000餘萬字,整整放了兩大箱。

中國政法大學商法學教授、曾師從王利明研習民商法的李建偉稱,檢索四十年來法學學者的著述,王利明教授一直是「雙冠王」——發表論文與專著的數量第一、文章被引用次數第一。

王利明少有合作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獨立完成的。大概十多年前,有校外教授問李建偉:王利明教授事務如此繁重卻如此高產,是如何做到的?有無學生的「合作貢獻」?李建偉回答說,王利明學術成果高產,並無竅門可言,主要得益於他的勤奮。

李建偉至今仍記得他在讀博士期間與王利明交流的一個細節。王利明說,寒假裡他完成了一部重要作品,他感到最愜意的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因為無人打擾,可以安靜地寫上一天。

李建偉曾撰文稱:當年戀愛中的王利明被師母帶去第一次見未來嶽父母,見面禮畢,未來嶽父母沏好茶、削好水果再入客廳,卻見這位年輕人掏出懷中一本書正在凝神細讀,一瞬間陷入「該不該打擾」的凌亂之中。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是王利明培養的博士生。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王老師40多年如一日,極其自律。每天五六點鐘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後,不到7點就到辦公室。工作一整天后,才回家。出差時,他都帶著書稿在飛機、高鐵上看。

儘管工作繁忙,但王利明的生活並不單調枯燥。爬山、看球賽、打桌球都是他的業餘愛好。閒暇時,王利明經常帶著學生爬香山,且喜歡沿著最陡峭的山路向上爬,從不停下來歇腳,爬到山頂後,他又催著學生趕緊下山。孟強說,和王老師爬了上百次香山,卻無暇看香山風景。

大約十多年前的一個隆冬傍晚,李建偉把出版社的贈書送到王利明家,看見他正在看電視轉播的足球賽。李建偉吃驚地問道,「王老師也有時間看足球賽?」

「武漢紅金龍隊要降級了。」身為湖北人的王利明有些沮喪地說。「都怪我送書(輸)的緣故。」李建偉打趣道。聽完,王利明哈哈大笑。

如今,王利明擔任的頭銜很多。但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最喜歡的稱呼還是「王老師」。1992年,年僅32歲的王利明即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至今王利明培養的博士生、博士後合計已超過100人。

從讀研到任教,王利明在中國人民大學已近40年時間。「人大就是我的家。這40年來,我最熱愛的地方還是三尺講臺,我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

相關焦點

  • 王利明:我國為什麼制定民法典 應制定什麼樣的民法典
    ,許多學者就不斷呼籲和企盼我國制定和頒布民法典。王利明指出,傳統民法欠缺人格權的規定,各國關於人格權的法律,主要是由司法發展起來的。許多學者主張,儘管人格權法非常重要,但可以在主體制度和侵權行為制度中加以概括、規定。我認為這一觀點是不妥當的。人格權之所以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制度,是因為民法中兩類基本的權利,就是財產權和人身權(其中主要是人格權),這是民法的兩個支柱,既然財產權可以分為債權、物權等各項制度,人格權為何不能成為一項獨立存在的制度?
  • 專訪王利明教授:從「小薄本」踏上民法之路,三天三夜把這本書抄了...
    原創 劉亞 劉躍 方圓接受《方圓》記者採訪時已是晚上八點,王利明教授一天的工作仍未結束。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9年度法治人物……在王利明身上,有數不清的榮譽和標籤,但他最為看重的,永遠都是為之奮鬥一生的民法事業。
  • 王利明:民法典姓「民」
    民法典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也彰顯了時代性,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接受《方圓》記者採訪時已是晚上八點,王利明教授一天的工作仍未結束。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9年度法治人物……在王利明身上,有數不清的榮譽和標籤,但他最為看重的,永遠都是為之奮鬥一生的民法事業。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教授
    著書立說 潛心治學   1984年,王利明留校任教,適逢我國醞釀、起草《民法通則》,其主要起草者就是王利明的博士導師佟柔教授。王利明協助導師就《民法通則》中涉及的問題作了大量研究,開始形成了自己對民法體系及各項制度的看法和認識。
  • 人大副校長王利明:新中國第一個民法學博士
    「小薄本引導我進入民法領域」   臨近畢業的時候,當時年僅21歲的王利明準備報考研究生,繼續深造。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在本校一位老師手中看到一本油印的《民法概論》。在那個專業書籍極度匱乏的年代,手捧《民法概論》,王利明如獲至寶。「我用一個晚上就看完了這本小薄本,看完後決定考佟老師(佟柔)的研究生」。
  • 實錄| 王利明&張衛平: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間的高峰對話
    至於程序應該怎麼設計,我想民事訴訟法學者和民法學者應該共同來具體探討,我在文章中主要是把問題提出來。第二個問題,關於實體請求權基礎理論對民事訴訟法結構的影響。從我的角度來看,實體請求權就是為了實現維護和保障民法典中的實體權利。
  • 「迎接《民法典》時代」高校教師公益培訓開播!王利明領銜首講
    小編按8月1日,「全國高校民商法學師資公益培訓班(2020):迎接《民法典》時代」順利開班。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教授首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教授主持了首場講座。《民法典》公益培訓班」。
  • 王利明民法筆記pdf考研網課視頻
    網授課程王利明《民法》(第6版)網授精講班【共64課時】序號 名稱 課時1 第1章 民法概述 01:09:102 第2章 民法的基本原則 00:59:193 第3章 民事法律關係 00:39:584 第4章 自然人(1) 01:05:175 第4章 自然人(2) 00:52:46
  • 王利明王軼馮小光「三人談」|民法典的誕生與時代發展
    5月29日上午,檢察日報社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王軼,最高檢第六檢察廳廳長馮小光做客檢察日報「三人談」,圍繞「民法典的誕生與時代發展」主題,對民法典進行宣講和解讀。
  • 【聚焦】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聚焦】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2020-08-02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利明再獲「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 人大立法--法制網
    原標題:王利明再獲「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 王利明教授是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幾十年的學術生涯和學術成果使他獲得業界廣泛好評。他在1981年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碩士研究生考試,成為佟柔教授的學生。在佟柔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王利明開始撰寫法學論文,並在民法學理論的前沿問題上不斷有所收穫。1986年,王利明與郭明瑞等人合作撰寫了《民法新論》,該書成為當時民法研究生的必讀書目,直到今天仍影響深遠。
  • 王利明: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 2020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
    他在課堂上所學的民法,也不過是一些有關婚姻、財產繼承、損害賠償的政策規定。  大四時,王利明無意間在講授國際私法的老師張仲伯處看到一本《民法概論》,主編此書的是被稱為「中國民法之父」的佟柔教授。這是王利明第一次讀到結構嚴謹、體系清晰的民法讀本,頓時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也正是這本《民法概論》,讓王利明決心「拜師」佟柔研習民法。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他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中國法學教育可謂一片荒蕪,全國只有三個院校的法律系招生,學習民法的條件闕如。王利明回憶,「很多人根本不知民法為何物,連一本像樣的教材也尋找不到」。他在課堂上所學的民法,也不過是一些有關婚姻、財產繼承、損害賠償的政策規定。
  • 民法總則:中國本土的民法學說與民法體系 | 讀書
    法儒孟德斯鳩曾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作為一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民法對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都施以平等、包容、仁慈的關愛與保護。因此,民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毋容置疑。而民法總則作為民法之總綱,統領並貫穿著整個民法,在民法體系中可謂是重中之重,此所謂綱舉目張。
  • 王利明副書記兼副校長訪問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法學院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學院已經積澱了近十個世紀,歷代學者在這裡參與並見證了中世紀《羅馬法》的復興發展與二十世紀至今歐洲一體化的法律進程。會談後,法學院院長、孔子學院外方院長Marina Timoteo教授帶領王利明副書記兼校長參觀了法學院古建築,在一幅著名的中世紀壁畫前,Marina Timoteo教授用中文向王利明教授介紹了中世紀第一位偉大的羅馬法學家、注釋法學派的奠基人Irnerius。
  • 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以「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亮點、特色與適用」為題,為法院幹警授課。民法典回應了哪些時代問題?動態系統論在人格權編中有哪些體現?下面,小編奉上課堂筆記第四彈,為你劃重點!
  • 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以「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亮點、特色與適用」為題,為法院幹警授課。人格權獨立成編意義何在?民法典回應了哪些時代問題?動態系統論在人格權編中有哪些體現?
  • 152本高分必看民法哲學類電子書合集PDF格式,百度網盤分享
    本套資源收集整理了民法哲學類相關書籍152本,PDF格式,百度網盤分享,目錄如下: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pdf[王則鑑]民法總則.pdf民法物權論(上冊)-謝在全.pdf合同法研究(第二卷)王利明薯.pdf山本敬三-民法講義[總則.pdf物權法(第四版)梁慧星、陳華彬著.pdf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王利明著.pdf
  • 讓民法典走進群眾心裡,智匯大講堂民法典專題講座開講
    6月16日,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智匯大講堂民法典專題講座開講。著名民法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擔任主講嘉賓,為深圳人才線上解讀民法典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王利明教授從五個方面重點闡釋了民法典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具體體現。
  • 王利明:論人格權的定義 | 前沿
    【作者簡介】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商法律網授權學者。人格權概念直接奠定了人格權立法的基礎,如果人格權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則人格權的權利體系和制度體系也就無法確定。在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制定過程中,有學者認為人格權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人格權是不可定義的,並因此認為人格權不應獨立成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