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作為肛腸科最常見的一種病,如果說十人九痔成立的話,那麼還有一個可能就正在治。
什麼是痔瘡?
人體下端肛門黏膜有一層環狀血管,血管充血肥大、屈曲成一坨靜脈團,並且位置下移,壓出肛門,從而形成的肉球就是痔瘡了。
如果你問得痔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也許少年得「痔」,有「痔」不在年高,就能輕易告訴你痔瘡的年齡分布寬度。得了痔瘡,你會感覺肛門處有異物感,總感覺夾著一坨東西。
痔瘡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有兩種主要學說,一種認為痔瘡就是由肛門部的靜脈曲張形成的。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靜脈曲張,到夏天注意觀察以下幾種職業的人的腿,就能明了。像教師、理髮師、醫生、售貨員等需要長期站立的人,他們腿上就容易靜脈曲張,主要表現是腿上有像蚯蚓一樣的一小團一小團的團塊,這就是靜脈曲張。
原理就是血液瘀滯在靜脈裡,靜脈沒有能力收縮將它們一點一點向上送,導致血液在靜脈裡滯留,靜脈膨脹,出現了靜脈曲張。
痔瘡與它同理,也就是說肛門周圍的靜脈發生了血液瘀滯,導致靜脈曲張,於是肛門的位置突出了一個小團塊,名曰痔瘡。
另一種學說,認為痔瘡是肛墊下移導致的。這個學說認為痔瘡本身是身體正常結構的一部分,只不過痔瘡的位置下移了,移到肛門附近了,讓你能看到了一個類似肉墊的東西。
有了這兩種學說,你肯定就會明了,為什麼久坐、便秘、蹲坑玩手機容易得痔瘡?為什麼產婦、應酬男與重口味的人痔瘡如影隨形?
痔瘡與這5個因素有關
一、長期站立或久坐
長期站立或長期的久坐,容易影響靜脈回流的速度從而致使痔靜脈過度充盈。
於是血管就很容易淤血擴張。所以我們在過久的站立或者過久的坐下中我們需要得到休息,我們需要讓血管得到恢復防止其過度張大。
二、蹲坑太久
蹲坑太久除了站起來費勁外,還容易得痔瘡。因為蹲坑時間太長,讓肛門部分老是充血。有研究證實,蹲坑超過3分鐘就可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誘發痔瘡。
三、便秘
排便時間久和排便用力過度後,會使肛周皮下和直腸黏膜下的血管充血、擴張、屈曲成團,使支撐血管、支撐皮膚黏膜的纖維結締組織和平滑肌鬆弛、變性、下移,就是所謂的肛墊組織鬆弛下移,就形成了痔。
四、長期重口味
古話說的好「病從口入」痔瘡的形成其實與我們日常的飲食有著緊密的關聯。
過量飲酒或者食用過多辛辣的食物都會強烈的刺激到直腸和肛門致使靜脈壁抵抗力下降,最終形成靜脈團。
五、妊娠與分娩
由於許多的孕婦在妊娠或者分娩的階段會被胎兒擠壓到盆腔的靜脈,然後就會讓靜脈回流受阻。
同時由於懷孕,孕婦體內的孕激素含量上升,這樣就會造成血管擴張從而誘發痔瘡。
痔瘡的分類
按痔瘡的發生部位以齒狀線為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
內 痔
內痔就是痔瘡在齒狀線以上,沒有突出體表,所以質地比較柔軟,脆弱一些。當內痔碰上排便,就很容易出現出血和脫出,根據痔瘡的嚴重程度,臨床上通常將內痔分為這四個階段:
Ⅰ度的內痔,患者常常便時帶血、滴血甚至噴射狀出血,便後可自行停止。
Ⅱ度以上的,內痔還可以由於咳嗽排便而脫出肛門,便後可自行還納。
Ⅲ度的內痔在咳嗽、勞累負重時易脫出,需用手還納。
Ⅳ度的內痔脫出後,即使用手還納還會脫出,無法還納回肛門裡。
外 痔
外痔就是痔瘡的位置靠外接近體表,可以觀察得到,常常由靜脈曲張所致。主要表現為肛門瘙癢、潮溼不潔。
混 合 痔
混合痔就是既有內痔又有外痔,兩種表現並存。
痔瘡如何防治?
關於這個問題,主要要做到這3點!
一、多運動
通常長痔瘡的朋友一般都不經常運動,所以我們需要經常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回流被阻的機會。
而且運動可以鍛鍊身體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同時減少被感染的概率。
二、注意肛門處衛生
要注意肛門處的衛生,由於多天沒有換洗的內褲有著許多的細菌,所以容易導致痔瘡的產生,所以我們需要勤洗澡勤換洗內褲,減少肛門部位滋生的細菌。
三、及時就醫
如果已經產生了痔瘡,並且嚴重到疼痛難忍應該及時就醫,遵醫囑,吃藥。
更甚者需要做手術去切除痔瘡,在手術之後建議病人家屬每天用溫水給患者的肛門處進行擦洗,換藥。這樣可以更快的使患者恢復。
更多
四、提肛運動
痔瘡是因肛門靜脈曲張、血液回流不暢所引起。提肛運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肛門鬆弛,對防治痔瘡和脫肛頗見功效。
提肛運動就是我們常說的縮肛運動,這是一個非常簡單,老少皆宜的運動,不需要高大上的場地,不需要專業的器械,躺位或站立均可以,只需收縮肛周的肌肉,隨後放鬆,再收縮再放鬆,反覆50次左右,持續5-10分鐘。運動時保持呼吸平穩即可,不需要調整呼吸的頻率和深度。
點擊「閱讀原文」
開啟你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