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你是誰呢?一起進入發現自我之旅吧!

2020-12-25 米醬讀書

「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蘇格拉底

who am i?我是誰?這個問題你想過嗎?我到底是誰呢?下面讓我們公眾號匠築人生帶你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入發現自我之旅吧!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所擁有的有關自己的整體信息。

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就指出來,自我是個人心理宇宙的中心。自我也連接著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們通常都是鏡中我,把別人作為一面鏡子,從別人那裡知道我們是怎樣的人。

比如別人認為我們是開朗的、我們是敏感的,我們常常就會因為別人的話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他還提出,我們的自我中有兩個我:

一個是主我,是I的概念。是我們 自己去體驗、去認知、去思考的自我;

一個是賓我,是me的概念。是我們感知到被他人思考、被他人知覺的概念。

戈夫曼提出了前臺與後臺的概念。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生正在睡覺時,突然他的女朋友在敲門,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開門,而是看著房間裡凌亂的衣服,迅速的找個地方藏起來。

看著開著的窗戶就扔了下去,事後下去撿衣服的時候發現還少了一件褲子,不知道被誰拿走了。

而他的媽媽敲門要進來,他就不會這麼慌亂的收拾,而是淡定自若了。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人的前臺與後臺。

對於這個男生來說,他在他女朋友面前展示的美好形象就是前臺,他一個人在的時候凌亂的房間就是後臺,而對於他媽媽為什麼就不用呢?

因為媽媽是他親密的人,自我的形象就不那麼顧忌。、

當若干年後,男孩的女朋友變成妻子的時候,可能它就不會再扔衣服了,也可以完全展示他的後臺了。

前臺就是我們的美好形象,我們的門面;而後臺就是我們的私人空間,只有親密的人可以看到。這就是自己的整體信息,自我信息的展示。

(二)文化與自我

研究自我,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難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當中,通往它的路徑最關鍵的其實就是一個文化的因素。

比如:中國人在炒菜的時候,會用手來抓鹽,我們憑的是感覺;而西方呢?

你一去了就會發現,他們用天平,這是我們不能理解的。這也就是一種文化的差異所表現出自我的不同。

中國和西方的這種關於自我的自我存在於其中的人際關係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的人際關係是一捆一捆的柴火,幾個變成一捆,幾捆變成一垛,永遠是這樣的一種人際關係。

而中國的人際關係卻截然不同,我們的人際關係類似於一塊石頭,這塊石頭投到水裡面,泛起了一層層的漣漪。

在最中心的是你自己,其次邊上的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親戚。下一層就是你的朋友、戀人、熟人,最外面的就是你的同事、鄰裡等。

所以,我們的人際關係實際是根據這樣的漣漪去逐漸擴大的人際關係。

個體主義的文化和集體主義的文化來源在什麼地方呢?

在西方,它的文明是來自於古希臘的文明,而在古希臘的文明中,人們都信奉上帝,所以人們都對上帝負責任,而不對其他人負責任。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受法律制約,所以我們聽從與法律,不聽從於權威,別人跟我是沒什麼關係的,所以逐漸養成了一種獨立性的自我。

但是在中國,我們更多強調的是個體受集體主義的影響,我們要服從權威、服從群體,個人的意志要以群體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逐漸形成了一種互依式自我。

(三)自尊與社會比較

我們對基於自己的了解,常常是在一種跟他人的比較當中去獲得的。

在群體的成員當中,你與不如你的相比,你就會感到自信、感到飄飄然;而與比你優秀的人比較,你就會感到自卑,覺得不如人家好。

而在男女關係當中,如果別人說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不如自己,你會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並不會因為你比他厲害而感到高興,因為你們是親密的人,他的優秀就是你的優秀,就會讓你感到驕傲,感到有面子、自尊心爆滿。

所以這種社會比較與自尊是有一定的關係的,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行為。

(四)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關於某些未來行為或事件的預測行為互動改變很大,以至於產生預期的結果。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剛剛學會了走路,這時候,我們就很期待爸爸媽媽的誇讚,如果他們這時誇我們好棒啊,我們就會得到鼓勵,就會多走幾步,展示自己新學的技能,慢慢的越走越順暢。

所以,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受到了他人的期待,受到了他人的影響。這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個過程。

(五)自我服務偏差

(1)聚光燈效應

在個體的對於自我的研究當中,有聚光燈的效應。

我們更多的時候會假設,別人都在關注我們。實際上你走在路上,有幾個人回頭看你,其實未必是在看你,是在看路。但你會覺得:哎呀,我的回頭率這麼高啊!

我們常常會假定別人都會注意我們,所以我們會有一種過分的聚光燈的效應。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人去關注我們,這只是一種自我性的泡沫。

(2)盲目樂觀

在自我的研究當中,我們常常出現盲目樂觀,我們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好,特別棒,其實這是一種盲目樂觀的表現。

(3)虛假獨特性效應

我們常常會看到經常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可以為自己解脫了。

這就說明,自我服務型的偏差,其實是不客觀的,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時候,了解自己的時候是非常不客觀的。但是,正是這是不客觀,有時候也帶來一些積極的效應或好處。

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稍微利用一點自我服務型的偏差,未必是這麼客觀的去看,可以利用一點,去尋找一些自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這次發現自我之旅,大家旅途還愉快嗎?現在大家知道自己是誰了嗎?歡迎大家留言相互探討.

相關焦點

  • 《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認識自我,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他寫的《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這本書是以《西遊記》中的人物為原型,用穿越劇的方式來呈現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唐軒臧與四位徒弟重走「西遊」路的故事。在取經的路上,他們認識了真實的自我,獲得了圓滿的人生。這本書,啟發了人們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學習、選擇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作者用這種獨特的形式來寫,能讓人們在笑聲中受到啟迪。
  • 探索心靈之旅——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
    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也正是我自己想了解的課題。在尋找真正的自我之前,要先了解「心智成熟」這個詞。何為心智成熟呢?心智成熟就是敢於直面問題,積極主動去解決,有擔當。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 陳嘉映 | 自我:誰是主人?誰是僕人?
    我是讀哲學、教哲學的,在一般所謂哲學的層面上呢,對「自我」的討論非常多,我在這兒不用一一列舉,我呢會說會有一些不同的進入,一些不同的process。但是呢當我們說超越自我、欺騙自我的時候呢,也不是在說一個自我的兩個階段,你是在說同一個自我的兩個方面或者那一個自我的分成了兩個自我。這兩個部分之間是個什麼關係,細想起來其實挺撲朔迷離的,就像說我問邱志傑借錢是吧,他借錢給我這事,清清楚楚誰借的,但你說我問我自己借了一筆錢這個話,好像延伸出來你聽不懂,但除非你是在做花帳或者逃稅。
  • 《王者榮耀》自我之象猶在鏡中是誰的臺詞 自我之象猶在鏡中臺詞介紹
    導 讀 王者榮耀自我之象猶在鏡中是誰的臺詞,王者榮耀也是一款非常火爆的遊戲,那麼「自我之象,猶在鏡中」又是哪位英雄的臺詞呢,相信還有些小夥伴不知道。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很大程度上與「我是誰」有關。「我是誰」到底意味著什麼?
  • 自我介紹五步曲
    ,是打造個人IP,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基礎要點,那麼如何做一個精彩的自我介紹呢?做好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鋪墊,接下來就是介紹「我是誰?(包含平臺、身份、職位、名字等)」的黃金時期了,視頻中王豔麗老師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連起來給我們做了一下示範,我們可以點擊進入查看學習。
  • 陳瑋:企業創始人如何提升自我覺察、開啟重塑之旅?
    因此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可見領導者多麼需要把自己先要練得不可戰勝。在現代商業世界中,有些傑出企業領導人如賈伯斯和貝索斯,都不太在意競爭者,真正在意的是整個組織能否圍繞客戶需要持續創新。在他們看來,勝利之師不關注打敗競爭者,勝利之師關注的如何持續創造客戶和贏得客戶!組織很奇怪,像生命體一樣,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興旺、衰弱、消亡的階段。
  • 英語自我救贖之旅-day987
    再次尋找,生命的幸福之旅。好在早已收穫,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心中早已經有了燈塔。那就努力往那個方向前進吧。此時回顧,發現人生之中太多的肆意妄為之處,是老天眷顧,也是雖常常迷失卻也未曾放棄過心中的期望。電影【肖申克救贖】在歷史留下極佳的口碑,救贖二字是他的精髓。人生的長河之中,我存在的意義亦是如此。
  • 親密關係之覺察自我
    覺察自我是件非常難做的事情,原因是有些決定是轉瞬即逝的,你很難抓住它。同時,有些決定你也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昨天就發生一件事情,但是我今天才覺察到。昨天媳婦和我說我想和你聊聊天,我們走回家吧。我好想沒聽到這一點,我說挺冷的,我們騎電車快點回去吧。她說你沒聽見我的需求,我說好吧。接下來,她說了前天和侄女學乘法口訣事情的補充版本。
  • 心智成熟之旅:自我救贖的5個方法,幫助你快速成長!
    看著大神們粉絲數量多,收入高,還有大神如何通過寫作年入百萬的雞湯文,於是開始拼命賣課,結果是被割了幾波韭菜後,她發現自己沒有改變什麼,反而越來越焦慮、迷茫。朋友問我該不該堅持下去,我說你看看我的粉絲數和閱讀量,你還能比我更慘嗎,我不還是在堅守嗎?遭遇挫敗後,心智不成熟的人,習慣逃避和放棄。
  • 《自我發現與重塑》:自我認知與管理
    《自我發現與重塑》這本書誠如圖書開頭的致中國讀書者所言,是一些優質文章的拼盤,每一章都由獨立的作者創作而成,彼此之間並無任何的聯繫,如果有點聯繫,也只是編輯有心的排序,僅此而已。(3)人生底線: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對於以上三個問題的解答,將決定了你的人生軌跡,早點為人生制定戰略,方便你配置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華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這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 「你是誰?」我學習的自我介紹模版和工具包分享給你
    一輪自我介紹,我發現班級群裡隱藏著很多高手,哪怕記不住,線下見面,打開自我介紹,瞬間對一個人有直觀的認識。 想要做一個好的自我介紹並不容易,你需要在介紹完畢後,讓其他人對你有一定了解,並且信任你。>我期待認識誰、和誰連結,我期待在得到大學有什麼收穫……    更重要的是,她們提供了自我介紹的工具包,和她們倆的自我介紹,給我們一個直觀的展示,看完之後,只要用心,你就能寫出一個不錯的自我介紹。
  • 心靈奇旅和國產綜藝的自我閹割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總是如此之大,人懶真是無解。不過許久不看綜藝,倒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不論是網綜或者臺綜,但凡涉及到「死」字,就通通打上了雙引號。什麼熱死了 ,冷死了,嚇死了,全都硬生生地在中間加上引號。作為一個文字強迫症患者,小編特(wu)意(liao)去查了雙引號用法的相關資料。
  • 我是誰?自我意識是什麼?
    我是誰不知是從何時起,我們有了「我」的感覺。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孩童時期的我正在衛生間企圖用水帶走這個夏天的炎熱,當水划過我的脖頸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我是誰?我不禁低下頭,凝視著我的雙手,為什麼我有手的感覺,我知道寒冷,知道炎熱,知道陽光的絢爛,知道水滴濺起的花朵。
  • 我是誰?心理學家對自我認識
    我是誰?你知道麼,你是誰?姬無命嗎?不,這只是個名字,一個代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把代號拿掉之後呢,你又是誰?這是呂秀才的經典臺詞,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家們認為的「我是誰」。
  • 問題內化導致的自我破壞——警惕自我冷暴力
    我:假設你前妻是想用這種方式來鼓勵你,你如何去思考呢?當事人:應該不會吧?……當事人沉默。我:你是如何看待沒車沒房的,可以談談你的感受嗎?當事人:我身邊的夥伴們都買了新房,還買了車子。這些我都沒有,我已經讓他們瞧不起了。我:你說的「瞧不起」,是你親身聽到過他們說你呢,還是你感覺到的呢?
  • 自我發現與重塑,
    好像「學習『學習』」這件事,和「自我發現與重塑」,幾乎是一個命題。這個學校不教,職場培訓裡沒有(因為沒有直接產出),雖更加重要,但自學是更痛苦的事,我們怎麼辦?所以很多知識付費項目開始擴大和販賣焦慮,然而解決不了問題,鍋我們只能自己背?(當然是)。組織成長其實很難,一如《創新者的窘境》,有所知障、價值網依賴和大企業必然出現的熵增。
  • 我們必須自我期許,自我擺脫,自我向上.
    "如果讓你自己選擇互換試卷的人,你會選擇做過的試卷,還是沒做過的呢?"我站在講臺上,望著他們問。
  • 生涯輔導活動之自我認知-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試界大學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1.1 理論基礎喬哈裡窗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由Joseph Luft 和Harry Ingham提出(喬哈裡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他們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 盤點網際網路十大流行自我介紹方法,2019年讓別人發現與眾不同的你
    那麼怎樣的自我介紹可以讓整個群組裡的人立刻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呢?地圖簡繪充滿稜角的簡潔畫作攜帶著自我介紹的信息呈現在一張A4紙上,進入你的眼前,靈魂畫手的魅力會不會讓你驚嘆呢?可愛的朋友圈驚訝的發現你的朋友圈中出現了有趣的點讚人,你是否會「佩服」他的人脈呢?7.趣味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