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蘇格拉底
who am i?我是誰?這個問題你想過嗎?我到底是誰呢?下面讓我們公眾號匠築人生帶你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入發現自我之旅吧!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所擁有的有關自己的整體信息。
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就指出來,自我是個人心理宇宙的中心。自我也連接著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們通常都是鏡中我,把別人作為一面鏡子,從別人那裡知道我們是怎樣的人。
比如別人認為我們是開朗的、我們是敏感的,我們常常就會因為別人的話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他還提出,我們的自我中有兩個我:
一個是主我,是I的概念。是我們 自己去體驗、去認知、去思考的自我;
一個是賓我,是me的概念。是我們感知到被他人思考、被他人知覺的概念。
戈夫曼提出了前臺與後臺的概念。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生正在睡覺時,突然他的女朋友在敲門,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開門,而是看著房間裡凌亂的衣服,迅速的找個地方藏起來。
看著開著的窗戶就扔了下去,事後下去撿衣服的時候發現還少了一件褲子,不知道被誰拿走了。
而他的媽媽敲門要進來,他就不會這麼慌亂的收拾,而是淡定自若了。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人的前臺與後臺。
對於這個男生來說,他在他女朋友面前展示的美好形象就是前臺,他一個人在的時候凌亂的房間就是後臺,而對於他媽媽為什麼就不用呢?
因為媽媽是他親密的人,自我的形象就不那麼顧忌。、
當若干年後,男孩的女朋友變成妻子的時候,可能它就不會再扔衣服了,也可以完全展示他的後臺了。
前臺就是我們的美好形象,我們的門面;而後臺就是我們的私人空間,只有親密的人可以看到。這就是自己的整體信息,自我信息的展示。
(二)文化與自我
研究自我,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難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當中,通往它的路徑最關鍵的其實就是一個文化的因素。
比如:中國人在炒菜的時候,會用手來抓鹽,我們憑的是感覺;而西方呢?
你一去了就會發現,他們用天平,這是我們不能理解的。這也就是一種文化的差異所表現出自我的不同。
中國和西方的這種關於自我的自我存在於其中的人際關係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的人際關係是一捆一捆的柴火,幾個變成一捆,幾捆變成一垛,永遠是這樣的一種人際關係。
而中國的人際關係卻截然不同,我們的人際關係類似於一塊石頭,這塊石頭投到水裡面,泛起了一層層的漣漪。
在最中心的是你自己,其次邊上的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親戚。下一層就是你的朋友、戀人、熟人,最外面的就是你的同事、鄰裡等。
所以,我們的人際關係實際是根據這樣的漣漪去逐漸擴大的人際關係。
個體主義的文化和集體主義的文化來源在什麼地方呢?
在西方,它的文明是來自於古希臘的文明,而在古希臘的文明中,人們都信奉上帝,所以人們都對上帝負責任,而不對其他人負責任。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受法律制約,所以我們聽從與法律,不聽從於權威,別人跟我是沒什麼關係的,所以逐漸養成了一種獨立性的自我。
但是在中國,我們更多強調的是個體受集體主義的影響,我們要服從權威、服從群體,個人的意志要以群體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逐漸形成了一種互依式自我。
(三)自尊與社會比較
我們對基於自己的了解,常常是在一種跟他人的比較當中去獲得的。
在群體的成員當中,你與不如你的相比,你就會感到自信、感到飄飄然;而與比你優秀的人比較,你就會感到自卑,覺得不如人家好。
而在男女關係當中,如果別人說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不如自己,你會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並不會因為你比他厲害而感到高興,因為你們是親密的人,他的優秀就是你的優秀,就會讓你感到驕傲,感到有面子、自尊心爆滿。
所以這種社會比較與自尊是有一定的關係的,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行為。
(四)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關於某些未來行為或事件的預測行為互動改變很大,以至於產生預期的結果。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剛剛學會了走路,這時候,我們就很期待爸爸媽媽的誇讚,如果他們這時誇我們好棒啊,我們就會得到鼓勵,就會多走幾步,展示自己新學的技能,慢慢的越走越順暢。
所以,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受到了他人的期待,受到了他人的影響。這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個過程。
(五)自我服務偏差
(1)聚光燈效應
在個體的對於自我的研究當中,有聚光燈的效應。
我們更多的時候會假設,別人都在關注我們。實際上你走在路上,有幾個人回頭看你,其實未必是在看你,是在看路。但你會覺得:哎呀,我的回頭率這麼高啊!
我們常常會假定別人都會注意我們,所以我們會有一種過分的聚光燈的效應。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人去關注我們,這只是一種自我性的泡沫。
(2)盲目樂觀
在自我的研究當中,我們常常出現盲目樂觀,我們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好,特別棒,其實這是一種盲目樂觀的表現。
(3)虛假獨特性效應
我們常常會看到經常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可以為自己解脫了。
這就說明,自我服務型的偏差,其實是不客觀的,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時候,了解自己的時候是非常不客觀的。但是,正是這是不客觀,有時候也帶來一些積極的效應或好處。
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稍微利用一點自我服務型的偏差,未必是這麼客觀的去看,可以利用一點,去尋找一些自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這次發現自我之旅,大家旅途還愉快嗎?現在大家知道自己是誰了嗎?歡迎大家留言相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