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對他的一生來說的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著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他人而活;決定著一個人的幸福!
在高考後,孩子要填報高考志願了。本來這應該是由孩子自己來決定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不放心,認為孩子選的志願未來沒有發展。於是,就代替孩子做主。然而,父母的選擇並不是孩子喜歡的,最後,導致孩子與父母大吵一架。在未來的學習中對事情沒有激情,這抹殺了孩子的生命力。
父母們通常愛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孩子。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給孩子找好工作,幫孩子設計一條父母喜歡的路,卻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吳沙老師是一名生涯諮詢師、心理諮詢師、IPTA國際職業培訓師。他寫的《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這本書是以《西遊記》中的人物為原型,用穿越劇的方式來呈現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唐軒臧與四位徒弟重走「西遊」路的故事。在取經的路上,他們認識了真實的自我,獲得了圓滿的人生。
這本書,啟發了人們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學習、選擇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作者用這種獨特的形式來寫,能讓人們在笑聲中受到啟迪。
一、作者藉助《西遊記》中唐僧的角色,提出人們迷茫的根源在於對未來沒有「希望感」。
很多孩子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的。父母給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為什麼還要努力呢?這些孩子沒有「希望感」。
在《大話生涯》中,唐軒臧說:「我只是很困頓,人為什麼要活著?是為誰活著?當為爸媽掙回了面子,上大學為了什麼,接下來的路又該怎麼走。我似乎從責怪真正為自己活過。如果能在西行中找到答案,這就是我所期待的。」
其實,這也是哲學中提出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和「我要到哪裡去」。
1.為何孩子沒有「希望感」?
如果孩子都聽父母的,這三個問題他就會感到很困惑。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努力讀書,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努力讀書、努力上大學,又究竟是為誰活著。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為了孩子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找個好的工作、有份好的收入,這樣孩子就幸福了。但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卻並不關心。很多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為父母而活,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
因此,這樣的孩子就會沒有「希望感」。他會認為努力與不努力的結果好像都是一樣。「希望感」能夠讓人們洞見意義性的目標,幫助人們在這個狀況下,看見可能性並付諸行動,達成目標。
「希望感」就是「願」。著名華人生涯輔導專家金樹人先生曾深度解讀過「願」的心理學內涵。「願」字拆開來看是「原頁」,也就是原來的那一頁,指人天生的本性或潛能。人們能以真實的面目去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別人安排的事。
通過拆字可以非常形象的看到這個「願」字所代表的含義。
而有些父母卻把孩子原來的那一頁撕去了。導致孩子無法活成自己的樣子。孩子沒有了「希望感」。他們也就對事情失去了興趣和動力。
2.職業探索要提前做好準備。
人們到底對什麼職業感興趣?這個問題不能等到在讀完大學後再來考慮,而是要提前做好準備。一方面,大學專業方向選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這應該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另一方面是職業對人的勝任力是有要求的。市場對人才的穩定性是有期待的。如果希望自己的職業發展更平穩,就要提前做準備,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讀幼兒園時就給他們報了興趣班,希望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也有些孩子似乎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他只是還沒有表現出來而已。父母可以多問問孩子,帶他們去看看不同的事物來發現孩子的興趣。
作者吳沙在選擇職業時,選擇了他長久以來的職業夢想——教師。因為他極少接觸更多的職業環境。在有限的選擇中,他就認為這是他最佳的選擇。後來,在輔完師範大學後,關於從事教師的問題,就不再那麼堅定了,心有不甘。
如果父母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他們就可以了解更多的職業了,並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二、根據不同妖族的行為來判斷出他們不同的興趣。從興趣的角度來找到與自己的興趣特點相匹配的環境和人們的近期目標。
在《大話生涯》中,有蜘蛛精一族、狐妖一族、蛇妖一族、蜂妖一族、虎妖一族和蝙蝠精一族,共有六大妖族,每一個妖族都有著不同的行為特點和興趣。
人的興趣也是這樣,可以分為六大類。
1.人的興趣和職業劃分為六大類型。
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根據數十年的經驗觀察和研究,把人的興趣和職業劃分為六大類型:
1.實用型(R)
2.研究型 (I)
3.藝術型 (A)
4.社會型 (S)
5.企業型 (E)
6.事務型 (C)
人們都傾向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特點相匹配的環境,這樣才更適合自己,工作也會更加的快樂和滿足。
在《大話生涯》中,妖族們在解決如何吃唐僧肉的問題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虎妖說:「大家不要聽廢話了,我們就一起衝上去分搶。」而狐妖說:「一群無知的妖。」「光靠蠻力來解決問題,大家都不會服氣的,我們就來隔空鬥法,一決勝負,如何?誰贏了,就可以獨享唐僧肉。」
狐妖的思考力極強,善於觀察、分析,喜歡思考事情背後的邏輯、原理與原則。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本質,而且喜歡用腦解決問題。
狐妖一族就是研究型I的化身。只有這個興趣傾向的人,做事喜歡講究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他們重視追求真理。
研究型的人喜歡的典型職業有:生物學家、化學家、歷史家、研究人員、醫生等等。
而蜂妖在蛇妖的唱歌比賽中對唐軒臧說:「我有個請求,我每天都要為我的妖崽子們準備晚餐,如果我現在不回去的話,他們一定會餓暈的。還有十幾隻嗷嗷待哺,如果他們以後營養不良,發育不良怎麼辦?我真的好著急呀!您看能否通融一下,我回去陪他們吃完飯再來比賽,可以嗎?」
在唐僧宣布蜂后淘汰後,他趕緊帶著蜂妖一族火速飛走了,並不在意失敗的結果。
唐軒臧說:蜂妖一族心地非常善良,對人和善容易相處,關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喜歡大家一起合作,共同為團體盡力。他們喜歡當朋友的情感垃圾桶和傾聽者。幫助他人成長,而不喜歡與人競爭。
蜂妖一族就屬於社會型(S)的化身。具有這種興趣傾向的人做事,喜歡講求幫助他人和尋求合作,他們具有一種敢於奉獻的精神,特別關注互動,對人感興趣。
社會型人喜歡的典型職業有:教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護士等等。
當人們了解了自己的興趣和屬於哪種類型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職業了。而不會勉強自己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地方痛苦的呆著。
2.人們的成功與智商背景無關,而與興趣有關。
在《大話生涯》中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的孩子在讀大學時,因為選擇的是父母要求他學的專業,他們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於是就偷偷逃課、上課睡覺,在寢室裡打遊戲。以各種方式來逃避。
而真正喜歡自己專業的學生,會非常自律。因為興趣所在,會讓他們主動的去學習,並想在此領域中有所成就。
瞿悟能是我們興趣的化身。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在其經典著作《存在之發現》中指出,興趣是讓我們完全身在事物之中,願意花更多時間,積極主動地好奇、發掘,了解問題,並試著自己找尋答案。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興趣是我們的原動力,可以驅使我們在沒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情況下去行動。
2000年,,託馬斯.J.斯坦利在《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通過抽樣調查,對733位淨資產在百萬美元以上的富翁進行了全面研究。後來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們的智商背景無關,而是因為他們都從事著自己熱愛的職業。因為只有熱愛才能點燃內心的激情。
人們要認識自己的興趣,可以對以上這六大興趣進行排序。這樣容易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
今年,一位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因考出676分的好成績受到關注。她當時就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於這樣一個選擇,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讀這個專業呢?不過,她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她做出的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感興趣的事。
霍蘭德的類型論巧妙地拉近了我們的興趣與工作或教育世界之間的距離。如果人們能配合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職業或專業,那將會是最好的搭配。
三、在《大話西遊》中,用嘉悟能來比喻價值觀。只有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明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尋求什麼。
很多人難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人們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時,他們又感嘆工作壓力太大、工作很枯燥。不想再幹下去了。以前追求高收入,後來在壓力之下,卻感受不到絲毫工作的快樂。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這就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只有當人們找到有價值的事情,內心才會充滿動力,並能夠堅持下去。並不會因為壓力太大而輕易放棄。
1.價值觀的形成。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一方面價值觀與我們的需求是相依的;另一方面,價值觀是後天習得的,是受多種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有的家庭中,因為父母或自己有疾病。一些病醫院也很難治好。看到親人的痛苦,有的孩子在選擇職業時就容易選擇做醫生這個職業。他們希望自己成為醫生後就可以免去家人生病的痛苦了。
這是因為需求導致做出了這種選擇。
今年發生了疫情,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醫護人員長時間奮戰在一線工作,救治了很多病人。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的奉獻精神也感動了很多人。這件事情發生後,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很多年輕人以前在追星時會追一些影視明星,後面開始追科技之星了。
一位上海復旦附中的女生,高考成績達590分。其實,她選擇其他理科八年制、甚至臨床醫學八年制都可以,但小姑娘最感興趣的是預防醫學。她這樣說:「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我感受了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
她的選擇就是受到了後天環境的影響。
也有的人選擇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只想過著平凡的生活,這都無可厚非。對價值觀本身而言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因此,當孩子沒有做出驚天駭俗的選擇時,也不要去指責孩子。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決定。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人隨著年齡、經驗、心境、生命階段或社會環境的不同,都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價值觀的變化。
2.用五層妖塔來代表馬斯洛的五種需求。
在《大話生涯》中,悟淨和唐軒臧被吸進一個形狀為葫蘆的妖塔中,這是五層妖塔。
第一層刻著一張張開嘴的圖案。
第二層刻著一把鎖的圖案。
第三層刻著兩個人手拉手的圖案。
第四層刻著雙手捧著心的圖案。
第五層刻著一對翅膀的圖案。
一天,悟淨和唐軒臧發現自己困在五層妖塔裡。那對翅膀變成了一對羽翼,形成了一道七彩的金光。唐軒臧後來發現回到了現代社會。爸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他沉醉在美食中,不停的吃。
悟淨叫醒了師父,讓他不要被妖怪迷了心智。妖塔會施以幻術,在幻術的作用下,讓人發狂,溶於塔內。
唐軒臧說:父母總是擔心他吃不飽,這也反映出自己對未來的擔憂。以前,我一直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從沒想過,父母幫我承擔了許多責任。我從沒有重視,也不著急。反正考不上研究生父母也會養我。現在會想一想工作對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了!
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正是這樣嗎?不想讀書,但是又不知道以後自己能幹些什麼。畢竟現在的大學生太多,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還是有難度的。在激烈的競爭中,除非自己足夠優秀才行。
這上面五層相對應的就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的五層:
第一層:生理需求
第二層:安全需求
第三層:社交需求
第四層:尊重需求
第五層:自我實現需求
當人們吃不飽時,很自然會要滿足溫飽的需求。但是當基本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後,他們還是會不滿足。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是他此刻的需求。而且有時人們的需求為並不一定指向終極價值觀。
這本書借用《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定位職業或專業目標並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持續地付出和努力。
美國馬裡蘭大學教育學院的倫特教授認為,我們要探索自己的職業選擇,首要任務就是儘可能找到最多的選項,特別是要找回那些被我們捨棄的選項。因為,我們總會抱著不符合事實的偏差觀念。
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到達幸福的彼岸。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