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認識自我,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2020-12-12 雨後山林靜

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對他的一生來說的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著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他人而活;決定著一個人的幸福!

在高考後,孩子要填報高考志願了。本來這應該是由孩子自己來決定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不放心,認為孩子選的志願未來沒有發展。於是,就代替孩子做主。然而,父母的選擇並不是孩子喜歡的,最後,導致孩子與父母大吵一架。在未來的學習中對事情沒有激情,這抹殺了孩子的生命力。

父母們通常愛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孩子。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給孩子找好工作,幫孩子設計一條父母喜歡的路,卻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吳沙老師是一名生涯諮詢師、心理諮詢師、IPTA國際職業培訓師。他寫的《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這本書是以《西遊記》中的人物為原型,用穿越劇的方式來呈現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唐軒臧與四位徒弟重走「西遊」路的故事。在取經的路上,他們認識了真實的自我,獲得了圓滿的人生。

這本書,啟發了人們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學習、選擇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作者用這種獨特的形式來寫,能讓人們在笑聲中受到啟迪。

一、作者藉助《西遊記》中唐僧的角色,提出人們迷茫的根源在於對未來沒有「希望感」。

很多孩子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的。父母給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為什麼還要努力呢?這些孩子沒有「希望感」。

在《大話生涯》中,唐軒臧說:「我只是很困頓,人為什麼要活著?是為誰活著?當為爸媽掙回了面子,上大學為了什麼,接下來的路又該怎麼走。我似乎從責怪真正為自己活過。如果能在西行中找到答案,這就是我所期待的。」

其實,這也是哲學中提出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和「我要到哪裡去」。

1.為何孩子沒有「希望感」?

如果孩子都聽父母的,這三個問題他就會感到很困惑。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努力讀書,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努力讀書、努力上大學,又究竟是為誰活著。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為了孩子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找個好的工作、有份好的收入,這樣孩子就幸福了。但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卻並不關心。很多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為父母而活,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

因此,這樣的孩子就會沒有「希望感」。他會認為努力與不努力的結果好像都是一樣。「希望感」能夠讓人們洞見意義性的目標,幫助人們在這個狀況下,看見可能性並付諸行動,達成目標。

「希望感」就是「願」。著名華人生涯輔導專家金樹人先生曾深度解讀過「願」的心理學內涵。「願」字拆開來看是「原頁」,也就是原來的那一頁,指人天生的本性或潛能。人們能以真實的面目去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別人安排的事。

通過拆字可以非常形象的看到這個「願」字所代表的含義。

而有些父母卻把孩子原來的那一頁撕去了。導致孩子無法活成自己的樣子。孩子沒有了「希望感」。他們也就對事情失去了興趣和動力。

2.職業探索要提前做好準備。

人們到底對什麼職業感興趣?這個問題不能等到在讀完大學後再來考慮,而是要提前做好準備。一方面,大學專業方向選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這應該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另一方面是職業對人的勝任力是有要求的。市場對人才的穩定性是有期待的。如果希望自己的職業發展更平穩,就要提前做準備,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讀幼兒園時就給他們報了興趣班,希望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也有些孩子似乎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他只是還沒有表現出來而已。父母可以多問問孩子,帶他們去看看不同的事物來發現孩子的興趣。

作者吳沙在選擇職業時,選擇了他長久以來的職業夢想——教師。因為他極少接觸更多的職業環境。在有限的選擇中,他就認為這是他最佳的選擇。後來,在輔完師範大學後,關於從事教師的問題,就不再那麼堅定了,心有不甘。

如果父母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他們就可以了解更多的職業了,並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二、根據不同妖族的行為來判斷出他們不同的興趣。從興趣的角度來找到與自己的興趣特點相匹配的環境和人們的近期目標。

在《大話生涯》中,有蜘蛛精一族、狐妖一族、蛇妖一族、蜂妖一族、虎妖一族和蝙蝠精一族,共有六大妖族,每一個妖族都有著不同的行為特點和興趣。

人的興趣也是這樣,可以分為六大類。

1.人的興趣和職業劃分為六大類型。

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根據數十年的經驗觀察和研究,把人的興趣和職業劃分為六大類型:

1.實用型(R)

2.研究型 (I)

3.藝術型 (A)

4.社會型 (S)

5.企業型 (E)

6.事務型 (C)

人們都傾向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特點相匹配的環境,這樣才更適合自己,工作也會更加的快樂和滿足。

在《大話生涯》中,妖族們在解決如何吃唐僧肉的問題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虎妖說:「大家不要聽廢話了,我們就一起衝上去分搶。」而狐妖說:「一群無知的妖。」「光靠蠻力來解決問題,大家都不會服氣的,我們就來隔空鬥法,一決勝負,如何?誰贏了,就可以獨享唐僧肉。」

狐妖的思考力極強,善於觀察、分析,喜歡思考事情背後的邏輯、原理與原則。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本質,而且喜歡用腦解決問題。

狐妖一族就是研究型I的化身。只有這個興趣傾向的人,做事喜歡講究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他們重視追求真理。

研究型的人喜歡的典型職業有:生物學家、化學家、歷史家、研究人員、醫生等等。

而蜂妖在蛇妖的唱歌比賽中對唐軒臧說:「我有個請求,我每天都要為我的妖崽子們準備晚餐,如果我現在不回去的話,他們一定會餓暈的。還有十幾隻嗷嗷待哺,如果他們以後營養不良,發育不良怎麼辦?我真的好著急呀!您看能否通融一下,我回去陪他們吃完飯再來比賽,可以嗎?」

在唐僧宣布蜂后淘汰後,他趕緊帶著蜂妖一族火速飛走了,並不在意失敗的結果。

唐軒臧說:蜂妖一族心地非常善良,對人和善容易相處,關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喜歡大家一起合作,共同為團體盡力。他們喜歡當朋友的情感垃圾桶和傾聽者。幫助他人成長,而不喜歡與人競爭。

蜂妖一族就屬於社會型(S)的化身。具有這種興趣傾向的人做事,喜歡講求幫助他人和尋求合作,他們具有一種敢於奉獻的精神,特別關注互動,對人感興趣。

社會型人喜歡的典型職業有:教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護士等等。

當人們了解了自己的興趣和屬於哪種類型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職業了。而不會勉強自己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地方痛苦的呆著。

2.人們的成功與智商背景無關,而與興趣有關。

在《大話生涯》中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的孩子在讀大學時,因為選擇的是父母要求他學的專業,他們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於是就偷偷逃課、上課睡覺,在寢室裡打遊戲。以各種方式來逃避。

而真正喜歡自己專業的學生,會非常自律。因為興趣所在,會讓他們主動的去學習,並想在此領域中有所成就。

瞿悟能是我們興趣的化身。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在其經典著作《存在之發現》中指出,興趣是讓我們完全身在事物之中,願意花更多時間,積極主動地好奇、發掘,了解問題,並試著自己找尋答案。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興趣是我們的原動力,可以驅使我們在沒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情況下去行動。

2000年,,託馬斯.J.斯坦利在《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通過抽樣調查,對733位淨資產在百萬美元以上的富翁進行了全面研究。後來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們的智商背景無關,而是因為他們都從事著自己熱愛的職業。因為只有熱愛才能點燃內心的激情。

人們要認識自己的興趣,可以對以上這六大興趣進行排序。這樣容易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

今年,一位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因考出676分的好成績受到關注。她當時就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於這樣一個選擇,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讀這個專業呢?不過,她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她做出的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感興趣的事。

霍蘭德的類型論巧妙地拉近了我們的興趣與工作或教育世界之間的距離。如果人們能配合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職業或專業,那將會是最好的搭配。

三、在《大話西遊》中,用嘉悟能來比喻價值觀。只有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明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尋求什麼。

很多人難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人們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時,他們又感嘆工作壓力太大、工作很枯燥。不想再幹下去了。以前追求高收入,後來在壓力之下,卻感受不到絲毫工作的快樂。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這就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只有當人們找到有價值的事情,內心才會充滿動力,並能夠堅持下去。並不會因為壓力太大而輕易放棄。

1.價值觀的形成。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一方面價值觀與我們的需求是相依的;另一方面,價值觀是後天習得的,是受多種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有的家庭中,因為父母或自己有疾病。一些病醫院也很難治好。看到親人的痛苦,有的孩子在選擇職業時就容易選擇做醫生這個職業。他們希望自己成為醫生後就可以免去家人生病的痛苦了。

這是因為需求導致做出了這種選擇。

今年發生了疫情,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醫護人員長時間奮戰在一線工作,救治了很多病人。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的奉獻精神也感動了很多人。這件事情發生後,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很多年輕人以前在追星時會追一些影視明星,後面開始追科技之星了。

一位上海復旦附中的女生,高考成績達590分。其實,她選擇其他理科八年制、甚至臨床醫學八年制都可以,但小姑娘最感興趣的是預防醫學。她這樣說:「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我感受了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

她的選擇就是受到了後天環境的影響。

也有的人選擇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只想過著平凡的生活,這都無可厚非。對價值觀本身而言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因此,當孩子沒有做出驚天駭俗的選擇時,也不要去指責孩子。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決定。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人隨著年齡、經驗、心境、生命階段或社會環境的不同,都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價值觀的變化。

2.用五層妖塔來代表馬斯洛的五種需求。

在《大話生涯》中,悟淨和唐軒臧被吸進一個形狀為葫蘆的妖塔中,這是五層妖塔。

第一層刻著一張張開嘴的圖案。

第二層刻著一把鎖的圖案。

第三層刻著兩個人手拉手的圖案。

第四層刻著雙手捧著心的圖案。

第五層刻著一對翅膀的圖案。

一天,悟淨和唐軒臧發現自己困在五層妖塔裡。那對翅膀變成了一對羽翼,形成了一道七彩的金光。唐軒臧後來發現回到了現代社會。爸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他沉醉在美食中,不停的吃。

悟淨叫醒了師父,讓他不要被妖怪迷了心智。妖塔會施以幻術,在幻術的作用下,讓人發狂,溶於塔內。

唐軒臧說:父母總是擔心他吃不飽,這也反映出自己對未來的擔憂。以前,我一直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從沒想過,父母幫我承擔了許多責任。我從沒有重視,也不著急。反正考不上研究生父母也會養我。現在會想一想工作對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了!

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正是這樣嗎?不想讀書,但是又不知道以後自己能幹些什麼。畢竟現在的大學生太多,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還是有難度的。在激烈的競爭中,除非自己足夠優秀才行。

這上面五層相對應的就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的五層:

第一層:生理需求

第二層:安全需求

第三層:社交需求

第四層:尊重需求

第五層:自我實現需求

當人們吃不飽時,很自然會要滿足溫飽的需求。但是當基本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後,他們還是會不滿足。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是他此刻的需求。而且有時人們的需求為並不一定指向終極價值觀。

這本書借用《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定位職業或專業目標並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持續地付出和努力。

美國馬裡蘭大學教育學院的倫特教授認為,我們要探索自己的職業選擇,首要任務就是儘可能找到最多的選項,特別是要找回那些被我們捨棄的選項。因為,我們總會抱著不符合事實的偏差觀念。

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到達幸福的彼岸。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大話生涯》| 華人生涯界泰鬥金樹人教授力薦!
    基於此,從今天開始,「沙沙生涯課堂」將陸續推出揭秘新書《大話生涯》「前世今生」的系列專題。寄希望於這本書的出版,能成為緩解大中學生職業選擇和專業選擇壓力的一劑良方。吳沙這本大作,躍上了《西遊記》的舞臺,在鑼鼓喧天中,唱了一出「生涯選擇」的精彩大戲。
  • 職業生涯規劃課讓大學生實現自我「再認識」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每年都在談的老話題,而職業生涯規劃課被引入大學課程也有一段時間。蘭州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凌翔認為,大學生們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引導,對自己進行探索,確定合理的職業定位,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 自我| 你是誰呢?一起進入發現自我之旅吧!
    「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蘇格拉底who am i?我是誰?這個問題你想過嗎?我到底是誰呢?下面讓我們公眾號匠築人生帶你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入發現自我之旅吧!看著開著的窗戶就扔了下去,事後下去撿衣服的時候發現還少了一件褲子,不知道被誰拿走了。而他的媽媽敲門要進來,他就不會這麼慌亂的收拾,而是淡定自若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人的前臺與後臺。
  • 上海構建中小學一體化生涯教育體系:認識自我 學會選擇 奠基終身發展
    生涯教育不單單是學生畢業時指導其升學對策掌握和明確就業方向,更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實現不同的生涯發展任務。學校通過各種指導活動,使廣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職業與自己,能更明智地規劃和選擇自己理想的職業與生活道路,並且自主地做出選擇和決定。生涯教育的重點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做自己而不是做「別人」;生涯發展的重點是開拓自己無限的可能性,而不是定位,生涯輔導的重點是培養選擇的能力,而不是考分。
  • 生涯教育指導開啟探尋自我的旅程
    鹹陽高新一中開設的生涯規劃輔導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再對一個人的職業主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個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 職業生涯夢想: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
    近日,他專程來華,與中國職業諮詢專業人士交流互動,帶來一些國外的職業生涯管理體系和發展理念。    在大循環中確定角色輕重     「人在一生中會扮演多種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員工、老闆……角色與角色之間互相作用,促進或制約著人們的生涯發展。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每個角色的分量也不盡相同。」
  • 把自我改造作為終身必修課
    原標題:把自我改造作為終身必修課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娜、通訊員楊雪梅)省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弘揚革命先輩精神,加強黨員自我改造。通知摘編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關共產黨員加強自我改造和黨性修養的論述,要求各級黨委(黨組)組織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認真學習,採取專題會、中心組學習等形式,組織一次專題研學,黨委(黨組)班子成員人人發言。
  • 一本大中學生和職場新人必讀的「選擇」之書 | 贈書
    這一過程,更讓家長、教師和生涯規劃師們深陷其中,不知該從何指導。這些都成為當初促發我提筆創作這本書——《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的根源。/02縱觀市面上各類介紹生涯類的書籍,再回看各級學校給學生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專業術語充斥其中,本該回歸生活實踐的生涯知識,讓讀者和學生們茫然不解,最後變成完成任務般的敬而遠之。
  • 湖南中學興起"職業生涯規劃"課 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
    近日,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立項的《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研究》課題在長沙市明達中學正式啟動,同時我省首套由民辦中學編撰的高中生校本教材《高中生生涯規劃》也正式發行。 在生涯規劃課堂裡 重新認識自我 每個人拿著一張生涯彩虹空白模板,大家根據自己的家庭、願望、夢想等用彩筆勾畫出屬於自己的「生涯彩虹」,同時在課堂上分享「我喜歡」、「我夢想」、「我擅長」等等內容……在長沙市明達中學,初一和高一年級每周都開設了這樣形式活潑、互動性強的「生涯規劃課」。
  • 生涯輔導活動之自我認知-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試界大學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1.1 理論基礎喬哈裡窗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由Joseph Luft 和Harry Ingham提出(喬哈裡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他們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 主題書單 | 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系列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和對自身與周圍關係的意識,是人格發展的核心,更是個體進行自我教育完成社會化進程的基礎,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歷程要經歷從幼稚到成熟,貫穿人的一生,其中兒童期是個體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 《自我發現與重塑》:自我認知與管理
    《自我發現與重塑》這本書誠如圖書開頭的致中國讀書者所言,是一些優質文章的拼盤,每一章都由獨立的作者創作而成,彼此之間並無任何的聯繫,如果有點聯繫,也只是編輯有心的排序,僅此而已。這一章提出了經典的人生三問:(1)人生動力: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2)人生目標: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3)人生底線: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 《大話生涯》| 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西遊記》裡有乾坤
    《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是心理諮詢師吳沙寫給對未來比較迷茫的年輕人和畢業生的指導書。過來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們從小學到大學,有的到研究生、博士生,上了十幾年的學。大部分時間裡面都是在和書本知識作鬥爭。說起你將來想做什麼,自己的理想,也往往都是小學作文題目。
  • 「生涯輔導」是必修課!
    ,學校構建融合了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研學課程的「揚帆」生涯輔導課程體系。每兩周一節課時排入課表,列入高一必修課程之中,並形成了校本性的生涯規劃課程方案,讓生涯教育輔導遍及全體學生。每年3月,五中會舉辦心理節,學校會有針對三個年級的生涯規劃講座,幫助同學們了解相關的職業即職業對人的素質要求,由此確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 面試成功第一步——認識自我
    【導讀】華圖寧夏軍隊文職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面試成功第一步——認識自我,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那麼,同學們如何做到「認識自我」呢?一般來說,「認識自我」就是認識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個人能力,這對一個人將來能否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或有所成就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文職面試時考官通常會從求職動機類題目中間接考查應試者的自我認知及對崗位的求職意願。   求職動機考查的是對自己的了解和認知、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是情商(EQ)的表現之一,強調對自身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也是個人職業與事業生涯的起點。
  • 愛自己是終身自由的開始丨靜觀自我關懷是每個人在世間的必修課
    為了這樣更為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學習靜觀自我關懷,讓自己變得更為堅韌不拔,在風暴到來的時刻學會短時間的撤離風暴中心,遠離驚濤駭浪,等待風平浪靜的時刻,而不是將自己葬身在風暴中。不管從東方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還是從西方觀念中尋找依據,我們都應該看到這些傳統思想和西方觀念中的重要的人生價值取向是有共同之處的。
  • 認識自我,找回自己
    儒家文化重視人與人的關係;西方文化關注人與自然、社會、宇宙的關係;佛法重點探討人與自我的關係。如果不認識自我,很難平衡人與人的關係,也很難處理好人與自然等關係。所以在三種關係中,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係最為重要。
  • 用這3個步驟、4個方法自我探索,自我賦能
    《成功心理學》一書封面一、啟動自我探索之旅的3個步驟前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說過:「你對於自己是誰與擁有什麼的態度,是非常小的事情,卻會造成非常大的差異。」準確認識自己,無疑是走出迷茫的第一步。特別注意的是,要定期回顧筆記,梳理自己的經歷和想法,以此加深對自己的認識。3、以動態思維調整自我認識有些人會通過星座解讀或者職業性格測試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個性並規劃職業生涯。這些方式有個局限性,那就是認為真實的自己是靜止不變的:我是這樣的人,我據此規劃職業。
  • 新生避坑、認識自我 這個心理學課程有創意
    9月11日上午,在深受學生喜愛的武鋼三中《新生「避坑」指南》校本課上,高一新生們在心理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和了解自我,了解新的環境,樹立生涯規劃意識,學習心理調適的技能。  課堂上,已經畢業的「學霸」向新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幫助他們快速把握高中的學習節奏;會議室裡,高一、高二心理委員用「你問我答」的形式,由前輩向新人解答入學遇到的難題;操場上,新生們用身體擺出各種造型,玩呼啦圈接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據了解,該課程共分為7個模塊,分別是自我認識篇《我,不止一面》、學習指導篇《學霸養成記》、校園環境適應篇《校園尋寶記》
  • 高中生生涯規劃系列(七):高中生如何開啟自我生涯規劃
    隨著新高考、新課改和新的育人方式改革的推進,高中生生涯教育得到了極大的重視,高中生生涯規劃意識的發掘和生涯規劃能力的提升也變得尤為重要。生涯研習社從生涯喚醒、自我認知、外部探索、生涯規劃、生涯管理五個方面推出12篇科普文章,旨在提高高中生生涯規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期我們推出的是第七期:高中生如何開啟自我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