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姜小瑁 | 轉載請聯繫後臺
你坐在一家有年頭的小酒館裡,酒館的桌椅和地面都是木製的,輕輕挪動就會發出沉重但不刺耳的撞擊聲。角落裡有一臺老式點唱機,很久無人問津,按鈕都已經有點發粘。你隨意選了一首歌,然後回到座位上,讓自己淹沒在周圍人吞吐的藍色或灰色煙霧中。旋律像是在酒中泡過,有點踉蹌地走進你的耳朵裡,你一頭栽入其中無法自拔。周圍的陌生人在低聲交談,像是在為這首歌伴著和弦——
這是每次聽艾米·懷恩豪斯的這首
《Love Is A Losing Game》時
未讀君腦裡都會浮現的景象
艾米·懷恩豪斯 Amy Winehouse
1983-09-14 至 2011-07-23 英國歌手
──────────
如果不是因為去年的一部紀錄片《艾米》,很多人可能都忘了流行樂壇上曾經閃現過一位叫做艾米·懷恩豪斯的天才。你無需是她的歌迷,也可以被她的唱腔擊中,就像你無需嗜酒,也可以被酒精放倒一樣。而從某些角度來說,艾米的聲音的確很像酒,不是很猛烈,但後勁十足,能讓人一直宿醉下去。
AMY | WINEHOUSE
十七歲時,艾米成功與唱片公司籤約;二十歲時,她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場唱作專輯《Frank》;二十三歲時,她的第二張、也是最後一張唱作專輯《Back to Black》席捲全球,並為她狂攬了五座葛萊美獎杯。在這之後,一切急轉直下:狗仔、毒品、愛人被捕入獄等一系列事件迅速將艾米拆解。2011年7月23日,艾米因酒精中毒意外辭世,年僅二十七歲。
誇張的蓬蓬頭,埃及豔后般飛揚的濃眼妝——這是成名後的艾米的經典裝扮。光看長相,我們很難想像她只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孩,而當她開嗓後,我們可能會更加震驚:她那慵懶、墮落、粘稠、有點沙啞、充滿磁性的聲音,像是一個已經對世界感到厭倦的人在做最後的告別,完全不像一個年輕人在憧憬未來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會說,艾米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古老的靈魂被裝進了一個年輕的身體內。
▲ 這首歌是很明顯的老靈魂
艾米十四歲時買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因為當時的流行歌都無法表達她的心情和想法,又因為她小時候聽了很多經典的爵士樂,所以十五歲時她開始自己寫爵士。艾米是誠實與叛逆的混合體,她把自己「愛誰誰」的生活態度完美地融入了每一首歌中。同時她的作品又都很誠實,甚至誠實得有點殘忍。與艾米合作了第二張專輯的音樂製作人馬克·羅森曾說,「很久以來,流行界都沒有人敢站出來承認他們的不完美,因為每個人都費了很大的勁,想為自己打造一個完美的形象。但艾米會說,是的,我喝醉了墮落了。怎麼了?她不膨脹,也不追求名利。」
▲ Ivor Novello Award 獲獎作品
在創作第一張專輯時,艾米吸大麻吸得很厲害,大麻也對整張專輯的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吸大麻時我的狀態是很嬉皮的。創作第一張專輯時,我一直在聽嘻哈樂和爵士。大麻會讓你變得很自衛,很像:去你的,你根本不了解我。」所以她才能創作出像《Fuck Me Pumps》這樣的歌。而這種有點輕快的狀態,她今後再也找不回來了。
▲ 艾米第一張專輯中最著名的歌之一
創作第二張專輯時,艾米不怎麼吸大麻了,但酗酒比較厲害。加之她深愛的男友 Blake Fielder-Civil 與她分手回到了前女友身邊,艾米完全崩潰。但藝術圈的套路大家都懂,在創作瓶頸中困了很久的艾米突然有了靈感。第二張專輯中的所有歌都是艾米當時的心情寫照,尤其是專輯的同名主打。艾米只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寫完了《Back to Black》這首歌,或者用她的話說,這首歌一口氣寫完了它自己。創作成了艾米的情緒出口,但她並沒有在歌曲中呻吟、哭鬧、謾罵或抱怨,而是不動聲色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心碎與憤怒。果不其然,這首歌成了艾米最著名的作品。
▲「我們互告了再見 / 我早已死了千百次 / 你回到她身邊 / 而我回到 / 回到我們從前」——沒話說時就甩歌詞是未讀君的優良傳統
艾米一直過著這種浸沒式的生活,從一個癮症過度到另一個癮症——大麻、酒精、毒品、愛情——而將這些零碎瞬間串聯起來的,是她對音樂純粹的堅持與熱愛。艾米的一個朋友曾跟記者說,「我希望像艾米那樣戀愛,我覺得以前好像這樣愛過。」在一旁因安眠藥而昏昏欲睡的艾米回答說,「不可能不可能,如果你愛過的話,你活不下去的,因為你們不在一起了。」這就是她與Blake的真實寫照——他們兩個人很像,像到他們甚至會一起自殘。《滾石》雜誌的記者曾寫到,這兩人「就像兩個自我摧毀的靈魂,他們可以成為彼此生命中最棒的一面,也可以成為最糟的一面。」
▲ 經典歌詞——「我在廚房的地板上因你哭泣」
艾米與Blake最終和好如初並在邁阿密註冊結婚。但幸福與不幸總是結伴同行——從這以後,艾米像是坐上了過山車,急速衝向了人生的谷底。回到英國後,艾米在Blake的影響下開始接觸海洛因。她因毒品攝入過量差點喪命,也開始頻繁地在舞臺上崩潰和罷演。即使被送到了戒毒所,她也總能找到毒品吸。就這樣,曾被認為是靈魂歌派最有前景的繼承人的艾米,漸漸隱沒在狗仔的閃光燈和八卦專欄中。
▲ 艾米的唱片公司老闆曾想送她進戒毒所,第一次時她拒絕了,還寫了這首著名的《Rehab》作為回應——「他們硬要我去戒毒所 / 我說不不不」
2011年三月,近乎身敗名裂的艾米受邀與自己的偶像、爵士樂傳奇東尼·班尼頓 Tony Bennett 共同錄製一首歌。這段經歷被收錄進了紀錄片《艾米》中,看過的朋友一定還記得艾米無比緊張、多次因不滿自己的表現而十分沮喪的樣子。英國《電訊報》的記者 Neil McCormick 很榮幸地被邀請到錄音棚採訪艾米,他回憶說,自己看到的那個艾米「似乎正在重回巔峰」。他們聊了音樂,聊了未來,還聊了艾米害羞的天性,以及每次上臺前她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你知道那感覺像什麼嗎?我不是想表現得多愁善感或怎樣,但那有點像戀愛,無心進食,坐臥不寧,就是那樣。但登臺的一瞬間,一切都好了,你張口唱歌的那個瞬間。」
▲ 艾米與班尼頓合唱的《Body and Soul》
但沒想到短短四個月後,這個「似乎正在重回巔峰」的女孩的生命因酗酒戛然而止。很多人在追憶艾米時會用「燃燒得太劇烈」這樣的說辭來浪漫化她的死亡,但她的死是個十足的悲劇,不該被浪漫化。她的一生是很多個「沒想到」——沒想到音樂能當飯吃、沒想到自己會成名——和面對這些「沒想到」時的不知所措劇烈碰撞的結果。在生命結束時,她還是沒能過上自己最想過的生活:「我知道自己有才,但我活在世上不是為了唱歌的。我活在世上是為了成為人妻、成為人母、照顧我的家庭的。我愛自己的工作,但它不是生命的起點,也不是生命的終點。」
AMY | WINEHOUSE
很讓人惋惜的是,工作真的成了她生命的終點。有人用「自作自受」這樣的詞來定義艾米的一生。可對於艾米來說,除了全情投入之外,沒有第二種過活的方式——全情投入地去愛一個人,全情投入地去唱一首歌,全情投入地在生活的泥潭中痛苦地翻滾。
艾米·懷恩豪斯 逝世五周年祭
──────────
如果你也曾被這個老靈魂感動過
別忘了去文末 贊 下未讀君
—投稿或商務合作請聯繫—
unreadsky@163.com
▼ 點此進入未讀小店購買《老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