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老兵回憶:我翻越靠松山時,山上到處都是我軍戰士遺體

2021-01-14 騰訊網

1979年2月20日天還沒亮,部隊又要出發了。

我慢慢的坐了起來,晃晃腦袋,朦朧中借著夜色的微光,結果一看剛剛睡過的地方,頓時驚得一大跳,全身汗毛豎起,原來我的身邊有幾具屍體,剛才我還拿屍體的大腿當著枕頭睡了一覺……

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誰拿死人的屍體來當做枕頭。但是在越南戰場上,我確確實實是把這屍體當成枕頭了。

這時,我趕緊用水洗一洗自己的臉,讓自己完全清醒,立即整理好自己的裝備挑起藥箱,沿著靠松山往上走。

靠松山位於越南高平省東溪縣城東北約3公裡處,東距廣西布局關約12公裡,是東溪地區的著名地標。該山海拔701米,地形險峻,一條數米寬的窄路盤山而上,七曲八折,沿途急轉彎有二、三十處之多,看上去驚心動魄。當地有一首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靠松山,靠松山,一條蛇道往上盤,崎嶇道路彎連彎,懸崖峭壁兩邊懸。靠松山曲徑通幽,本來是一處風景勝地。

然而,此時的靠松山路上,到處都是丟棄的物品,因為部隊急行軍有很多東西變成了累贅,所以有些戰士為了減輕負荷,保持體力就把它扔掉了。

沿著山路往下走,天已經亮了。我時不時看到路邊地上躺著我軍犧牲指戰員的屍體,有的兩三個人堆在一起,有的單個擺在路邊用東西蓋著。這些屍體都變黑了,發出了一陣陣的臭味。我粗略算了一下應該有近60人。彎彎轉轉的山路上,既有被敵人摧毀的坦克,也有自己操作失誤翻倒在路邊的坦克。

靠松山這裡的戰鬥一定是很殘酷的,否則就不會到處都充滿著肅殺之氣,令人膽寒。

據戰後有關資料記載: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唯一一次性戰鬥傷亡6名師團職幹部就發生在靠松山。他們是: 步兵126師副政委林鳳山(亡),43軍坦克團政治處主任陳佃合(亡)和我師372團副團長麥達林(亡),43軍坦克團政委吳步坤(傷)和副團長孫輝(傷),我師372團副團長向學華(傷)。

整個反擊戰中,我42軍坦克團共損毀45輛坦克,其中大部分是在靠松山戰鬥中損毀的。

因山路轉彎,顛簸嚴重,步坦協同作戰的步兵官兵不得不用背包繩將自己綁在坦克上,結果,這些官兵在越軍的阻擊中傷亡慘重。

我們翻越靠松山時,戰場尚未打掃,慘烈的畫面不時地映入眼帘:

每隔一段路程,路邊就會有1~2具我軍犧牲戰士的遺體。他們的年齡都與我差不多,甚至還比我年輕。

在山路轉彎處約20米深的峽谷內,有四輛坦克疊在一起,坦克之間可見戰士的遺體。(後來在前線救護所裡養傷的軍坦克團傷員告訴我,這些坦克就是因為炮管撞在峭壁上而連續翻下去的。後面的坦克發現後,將炮管後旋才轉危為安。)

在山路的另一狹窄轉彎處,一輛坦克懸在兩個峭壁之間,在半空中搖搖欲墜。

東溪河的河床上,有三輛坦克陷在淤泥中,其中一輛的炮塔已被淤泥淹了一半。

20日上午9點左右,我師醫院全體官兵終於抵達越南石安縣城東溪鎮。

東溪是越南高平省石安縣的縣城,是越南邊防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橫貫越南北部的四號公路與東溪在此匯合。北面50公裡就是省會高平。向南約80公裡可達諒山;向東北19公裡直通復和。它距我邊境水口關約19公裡,距布局關約30公裡(牛車小路)。

東溪鎮雖然是越南一個縣城,但市容市貌和建築設施還比不上我師駐地的博羅縣長寧鎮。

我們抵達時,東溪縣城已被我軍佔領,街道兩側,山坡上到處是我們荷槍實彈的部隊。街中心廣場上停著10多輛坦克,坦克所有成員都呆在坦克裡待命,隨時準備出擊。經打聽,這些坦克大部分是為我師穿插開路的43軍坦克團的中型坦克,重達40噸以上。他們的任務是打到東溪。我42軍前線指揮部也暫時設在此處。

17日上午9時50分,東溪縣城就被我們42軍126師組成一支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兵種合成的特遣隊佔領了,從開戰算起,只用了僅僅2小時55分鐘。

東溪之敵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中國坦克從天而降,尖兵連接近東溪時,越南老百姓們還以為是越軍的坦克,並招手致意。省城高平至東溪的公共汽車也照運行,直到坦克衝進鎮裡,一陣猛打後,東溪守敵才驚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時,東溪縣城到處都是我們的部隊,我們師醫院的人員到達了之後,大家把身上所帶的東西都卸了下來,有的坐在地下喝水吃乾糧,有些躺在路邊休息,大家都儘可能的快速補充能量和恢復體能。

根據上級指示,我們全體官兵在東溪作短暫休整。

中午飯是軍前指為我們準備的。我們從14日上午至現在,沒吃過一粒米飯,沒喝過一口開水,全靠壓縮餅乾和罐頭充飢。今天終於嘗到了米飯和蔬菜的滋味,我感到這頓飯比平時在軍營裡吃的任何一頓飯都要香。

吃完飯後。我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廣場上邊抽著煙邊四周觀望。

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陳樂偉。」我大聲的叫起來。

「朱英,你什麼時候過來的。」他聽到喊聲驚訝的看著我。

「我今天早上到了。」我說。

這時,他很高興的跑了過來。我們兩個人緊緊握住了手。

陳樂偉是海康縣北和公社高蓬大隊石頭村人,我外婆家就是在他那個村子裡。所以,我們是從小玩到大的。

1976年他就去當兵了,我還在讀高中。雖然分開了幾年,但是我還是認出他來。

我們兩個人開心的聊著,這時我才知道。他現在是126師舟橋部隊的工程兵……

遠方的槍炮聲不斷的傳來,前線的戰鬥依然激烈。作為後勤保障部隊戰地醫院,此刻有多少受傷的戰士等著我們去救護呢?

(未完待續)

本文由朱英口述,周強撰寫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解放軍裝甲兵部隊衝擊越軍防線,激戰靠松山歷經艱苦磨難
    2月17日上午,第42軍一梯隊126師與裝甲兵部隊協同,開路穿插,首先通過靠松山。越軍憑險阻擊,戰鬥異常激烈。126師先頭步兵搭乘在坦克上行軍,因缺乏經驗,有些人和武器用繩子拴在戰車上,發生戰鬥時下車比較慢,因而遭到較大傷亡。先頭坦克毫不畏懼,猛打猛衝,強行殺出了靠松山。
  • 解放軍唯一一次,一天之內戰鬥傷亡6名師團級幹部
    2月18日凌晨3點多鐘的時候,我的部隊一路急行軍來到了靠松山,看起來這海拔700多米的靠松山並不覺得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等我翻越此山後才感受到其真正的險惡以及給我軍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首先,該山非常險峻,陡峭的山峰之間,溪谷連綿,朔風陣陣。峭壁上的巖洞重重疊疊,洞洞相連,尤如一隻只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陰森可怖,並隨時把你吞噬。因此,它是打伏擊的理想之地。
  • 國軍老兵回憶淮海戰役:解放軍不要命的衝,不打是因為我們心軟了
    在這三大戰役中,我軍可謂是大獲全勝,總計殲滅了國民黨軍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大部分主力部隊被我軍消滅或者改編,剩下的也只是一群殘兵敗將。也就是因為這三大戰役,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獲取了壓倒性優勢,國民黨自此一蹶不振,雖然依託著長江天塹以及西南、東南地區的複雜地形節節抗擊,但最後還是被我強大的解放軍各個擊破,很快就灰溜溜的逃到了臺灣島上。
  • 高平戰役突擊一座大山,英雄戰士負傷被越軍按住,毅然拉響手榴彈
    在通往4號公路的途中,有一座叫靠松山的大山,高700餘米,地形非常險要,一條狹窄的公路爬到山上,步兵和坦克必須由這裡通過。越軍一個加強連把守山上各個要點,以火力封鎖道路,企圖阻止我軍向前挺進。2月17日,我先頭部隊衝上靠松山,遇到越軍火力襲擊,雙方發生激戰。由於地形太不利,我坦克和步兵遭敵火力四面夾擊,一時陷入被動,傷亡百餘人。 376團2營是尖刀營,搭乘坦克前進,因為長途穿插,多次上下坦克作戰,部分步兵掉隊,現在建制已經散亂。
  • 解放軍最頭疼的叛徒,投靠西南叛軍,我軍懸賞4萬大洋要他人頭
    果然,解放軍一個排追了過來,他指揮叛匪騎兵突然衝出,近身肉搏用藏刀砍殺,一個排的解放軍全部犧牲了。這個遇伏不亂,敢在解放軍面前打反伏擊的洛桑扎西,就是叛徒姜華亭。戰鬥臨近結束時,解放軍的排長跳上山坡,被叛匪圍住,姜華亭喊話勸降:「看在你我共事過,過來吧我不殺你,我都過來了,你一個小小少尉有什麼?」這個排長沒有說話,以開槍回答,把上來繳械的一個叛匪翻譯擊斃。
  • 血戰越南時,子彈打光了怎麼辦?我軍戰士的做法讓越軍看愣了
    我軍一戰士的做法讓越軍看愣了近現代戰爭已經轉化為熱武器戰爭,戰場之上,敵我雙方進行大量的槍炮對決。在你來我往的對決之中,子彈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在這之中,出現子彈打完的情況也是在所難免的。說到這裡,你可知道解放軍子彈打完後的做法嗎?對越戰爭中,解放軍做了什麼,讓越軍看看愣了。
  • 尋訪無名烈士墓(下)遠徵軍遺骨覆蓋松山,山上的樹都高又直
    「戰士們圍著它抱膝閒聊,比摸黑情緒高多了。」朱錫純回憶。夜間燃點篝火聊天,由此成為野人山行軍的固定活動。但沒過幾天,軍中士氣又開始低迷。野人山的坡地多是五十度的陡坡,爬上陡坡還有高深莫測的山澗,只有一根腐朽的獨木橋聯繫兩端,令走過的人有命懸一線的感覺。「初走還不覺得怎麼樣,約莫過了四分之一路程,我向獨木橋下看去,只見霧氣騰騰,白雲滾滾。
  •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1944年8月1日,楊良平擔任了松山戰役中由104人組成的敢死隊隊長。抗戰期間曾頭部受傷一次,身體七次受傷。國際在線曾於2015年7月刊文《訪抗戰老兵楊良平:傷疤就是軍人的勳章》介紹了楊良平的戰鬥經歷。文章透露,楊良平16歲參軍,18歲第一次參加戰鬥,就是著名的淞滬會戰。
  • 遠徵軍老兵:黃埔18期99人參與松山戰役,打完只剩下20多個同學
    遠徵軍老兵:黃埔18期99人參與松山戰役,此戰過後只剩20多個同學文|歷史的故紙堆黃天,1923年9月8日出生於湖南湘潭烏石鄉萬老衝村。1940年就讀高一時,日軍轟炸湘潭,讓無數人失去了生命,居民區變成廢墟,到處燃起大火,湘潭頓時變成一片火海。黃天讀書的學校也在日軍的空襲中毀於一旦,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黃天,再也無法忍受,他與當時的很多青年一樣,走向了抗日戰場。1940年秋,黃天考入黃埔軍校第18期步科,入伍生團受訓半年後,編入第七總隊學習。
  • 解放軍老兵回憶:炮擊金門島,第一天就打死國軍兩名中將一名少將
    本文來自一位參加過金門炮戰的解放軍老兵張延順口述。通過他的回憶,我們能感受到60多年前那場戰鬥的驚心動魄,能體會到先輩們為實現祖國的統一所付出的努力。海岸炮團的四個連隊都駐守在大連。我和王成明在172連,駐地在大連海運學院附近。四個連輪流值勤,沒有特殊情況時,值勤就是進行日常訓練。我們有時也演習。演習時,指揮儀班是最辛苦的,因為指揮部都在山頂,我們的指揮儀卻在山下的火車上,指揮儀和指揮部中間用雞蛋那樣粗的電纜聯繫著。每到演習,我們得跑到山頂把連接指揮儀的電纜背下山送上火車,把電纜連到指揮儀上。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當日,原本晴朗的松山下起了大霧,能見度僅有不足五十米,不一會兒便下起傾盆大雨。「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
  • 抗戰中,我軍拼刺刀能不能幹過鬼子?老兵:有一個部位刺了就倒地
    早期的木柄手榴彈威力並不大,殺敵效果很可憐,還不如冷兵器,而且西北軍中20響也少得可憐,還是以半自動毛瑟為主,手槍隊的比例一個旅才一個連,這比例也構不成各個西北軍戰士都能靠遠程武器對付日軍的了,對付進攻陣地的鬼子,或者收官肉搏的時候不用大刀難道要用槍託掄和手槍去砸?所以,拼刺刀就顯得尤為重要。
  • 時間你定,第四站——松山!
    松山是龍陵的魂魄,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而且是文化意義上的。險峻的松山成了外虜戰死的墳場,而龍陵也正是因為有了松山而聲名遠播。龍陵的風骨與這座山一樣堅如鋼鐵,穩如磐石。雕塑群總佔地面積為17400平方米,由將軍方陣、娃娃兵方陣、駐印軍方陣、女兵方陣、夏裝、秋裝、冬裝方陣、老兵方陣、戰馬方陣、戰車方陣等12個不同方陣組成,總數為402座,寓意1942年中國遠徵軍首次跨出國門入緬抗擊日寇。
  • 老紅軍何志聰回憶激情歲月:難忘長徵那段悲壯的歷程
    靠頑強毅力穿夏裝爬過雪山  「那縱橫300多公裡的大草地,荒無人煙,到處是野草叢生的沼澤和散發著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方圓數百裡連鳥都很少看見。」爬雪山、過草地,一直是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悲壯歷程的代名詞,每當何志聰回憶起兩爬雪山,三過草地這段歷程,心情總非常激動,感慨萬千。
  • 一場戰爭的兩種紀念:松山就像戰爭迷宮(組圖)
    「因為我那樣丟人地逃跑過,所以我更可以想像,當年我們的父輩,迎著日軍堅固的陣地和密集的火力網,仰著頭衝上山時的心情。」他說。   的確,無論是參加過戰鬥的老兵,還是見證過那場戰役的鄉民,當他們向普查隊的工作人員回憶起那場慘烈的戰役時,死亡都是永遠的主題。
  • 87歲抗戰老兵:打松山不少弟兄眨眼就沒了(圖)
    我那時還不會用槍,但還是有兩顆手雷掛在胸前。」  「我們一路從湖南,經廣西、貴州等地,輾轉到達雲南。每天要走上30多公裡山路,到達雲南保山時,戰士們自己編的草鞋都不曉得穿爛了多少。草鞋都是用稻穀草和爛布條編的,3天就要穿壞。每次夜裡或者休整的時候,很多戰士都會多編兩雙鞋子作備用。」  「一批批衝鋒士兵,不怕死地往上衝。狡猾的鬼子,躲在碉堡裡掃射。
  • 陳明仁十戰松山,一寸河山一寸血,日軍松井少將剖腹自殺
    吳學華講歷史 1944年5月,陳明仁奉命率部圍攻松山日軍守敵。松山,是矗立在惠通橋畔的一座高峰,巍峨峻拔,形勢險要。是滇緬公路的天然屏障。日軍在這座山上築有堅固完整的工事,憑險頑抗固守。山路蜿蜒,峰迴路轉,多處都在松山敵人的射擊目標之內。日軍駐這裡的指揮官,是號稱「戰爭之花」的松井少將旅團長。他手中掌握著一支相當戰鬥實力的部隊,還有炮兵協同。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有一種可怕的死法 ,親歷者至今都不敢回憶
    3營在一座標高千米的無名高地上,戰士們在高地東南伸出去的4個山頭構築工事。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工事加固一分,生命安全就多一分。戰士們誰都懂這個道理。可是由於已經斷糧5天,戰士們體力不支,費了很大力氣,剛剛構築了一些簡單的掩體,敵人便發起了攻擊。炸彈、炮彈、炸得山頭上硝煙迷漫,亂石橫飛。簡單的工事自然擋不住雨一般的彈片,部隊出現了傷亡。
  • 雲南92歲抗戰老兵魏連志辭世 曾參加松山戰役和騰衝光復戰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昆明1月13日電 (繆超)曾擔任中國遠徵軍20集團軍運輸獨立營第24分隊隊長的抗戰老兵魏連志日前在雲南騰衝家中與世長辭,於13日出殯,享年92歲。魏連志去世後,目前雲南騰衝在世的抗戰老兵僅剩13位。
  • 松山戰役中國以優勢慘勝 日軍陣地堪稱傑作(組圖)
    戈叔亞的第一次松山之行,就這樣演變成一場徹底的逃竄。  至今,這個現年56歲的雲南民間學者,已經先後來過松山30多次,他和餘戈一起,擔任這次松山戰場普查的顧問。在這座被炮火耕犁過無數次,浸透了近萬人鮮血的大山裡,他有著自己的感觸。  「因為我那樣丟人地逃跑過,所以我更可以想像,當年我們的父輩,迎著日軍堅固的陣地和密集的火力網,仰著頭衝上山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