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消化道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2020-12-25 科學網

 

動物消化道內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與宿主動物協同進化而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其中參與宿主消化道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穩定,對於宿主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有重要作用。草魚是全球淡水養殖產量最大的一個品種,2009年草魚養殖產量佔我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21.4%,但迄今為止,尚缺乏對於草魚腸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員學科組在「973」項目「淡水池塘集約化養殖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的支持下,對草魚消化道微生物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發現,草魚腸道存在核心的微生物區系,潛在的病原菌和益生菌都是草魚腸道區系的重要成員;消化道中有許多對食物消化起重要作用的纖維素降解細菌;底泥和水體中的微生物會最終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而食物中的細菌能夠快速改變腸道微生物區系;生長發育差異顯著的草魚其消化道微生物存在明顯差異。進一步的培養實驗發現,潛在的病原菌——氣單胞菌屬的種類恰恰又是消化道纖維素食物降解的重要類群之一。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吳山功副研究員等人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表。(來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2017-12-0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組立足於這一問題,開發了一系列鏈黴菌合成生物學研究必要的表達控制元件,2013年,開發了鏈黴菌強啟動子kasOp*;2015年,篩選了166個具有不同強度的鏈黴菌普適的組成型啟動子;2016年,開發了可用於「適時」、「適量」的表達控制的鏈黴菌誘導表達系統Potr*。這些工作豐富了鏈黴菌合成生物學元件庫。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周報 | 最新微生物研究進展(20210222)
    由於很難分離抗生素誘導的病原體清除和微生物組改變的免疫作用,這個問題很少在人類中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證明產前腸道含有微生物組,並且胎兒腸道的微生物種群的定植開始於子宮期。基於本研究結果,為進一步確定已識別的生物標誌物與T2D進展的因果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同樣,為微生物菌群在個性化醫療中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員主導的研究入選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以下簡稱《進展》)。《進展》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4】JCI Insight:胎兒中竟然存在腸道微生物?doi:10.1172/jci.insight.127806近日,在人類和小鼠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早在胚胎時期,胎兒體內已經具有自己的腸道微生物群落,並且對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起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還證實,胎兒體內的微生物組來自於母體。
  • 【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我們現在了解到人體和動物消化道系統中生長著大量的細菌,腸道中細菌的總數量甚至高出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和宿主的遺傳背景在決定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面各自起到 50% 的作用。而且由於外部環境在腸道菌群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極為不同。目前的研究證明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腸道中。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30,40 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本文對比分析了國內外有關常規耕作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線蟲影響的研究進展。針對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展望了保護性耕作今後的研究重點,以期為因地制宜選取保護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論支持,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銻及其化合物是全球性汙染物和優先控制汙染物,其在水環境中呈現的環境危害已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憂慮。微生物吸附除銻是目前最安全、經濟、環境友好、選擇強、避免二次汙染的除銻方法與技術。
  • 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劉永宏、周雪峰團隊通過活性篩選和化學排重策略,從腔節藻共附生真菌中篩選出4株具有潛在化學防禦功能的活性菌株。
  • 麥康森院士分享魚粉替代新理論:首要關注魚類消化道健康
    麥康森院士作為大會特邀的第一個報告嘉賓,向大家匯報了從2014年開展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水產動物營養領域的第一個項目進展,並摘取了項目部分研究成果的亮點與參會人員分享。「魚類對飼料蛋白源的感知、代謝利用及其調控機制」開展了魚類攝食選擇與消化道健康、魚類蛋白質代謝的信號調控機制、魚類蛋白質高效利用的能量學機制三方面的研究。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2010年,歐盟資助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開始進行迄今最大的腸道細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腸道細菌的物種分布,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肝硬化、肥胖、腸炎、糖尿病等疾病的關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6]。以前的研究通常著眼於真核生物、病毒與人類疾病的關係,其實,健康人體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01125)
    緊接著系統地對固氮、溶磷、生長素產生、生物防控和根際修復等五個根際促生特性研究進展進行闡述。在允許隔間之間擴散的試驗條件下基質的空間異質性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大大減弱。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基質空間異質性對土壤微生物動力學的影響,強調了將其納入C循環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土壤C動力學的重要性。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10224)
    採用PMA處理後,幾個類群有顯著差異,但並非所有微生物的反應一致。為了闡明「 PMA響應」微生物,我們將我們的結果與以前的基於PMA的研究進行了比較,發現當微生物來自不同的生態系統時,PMA的響應性差異很大,不同的研究中在相似的環境中是可複製的。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這一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