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關帶廟
中國最多的廟宇,數關帝廟。而規模最大的是解州關帝廟,故有「解州關廟甲天下」的說法。關帝廟所祀的神明是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俗稱關公。山西運城市解州常平村,為關羽故裡。關羽官至「前將軍」,封爵「漢壽亭侯」。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影響不大,自宋以後,方聲威大震。宋代封其為「義勇武安王」,明代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佛道爭相把他列入各自教門,做護法神。明清之時,關羽極顯,有「武聖人」之稱,與「文聖人」孔子齊名,故關廟又稱武廟。解州關帝廟,在解州鎮西關,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年)毀於地震,重修後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毀於大火,經十餘年修復成現狀。
關帝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3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由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等組成。北部為正廟,仿宮殿形式建造,分前後兩院。前院以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為中軸,兩側配以石、木牌坊、鐘鼓樓、崇聖祠、胡公祠、碑亭、鍾亭等。後院以「氣肅千秋」牌坊為屏障,春秋樓為中心,刀樓、印樓跨兩翼。前後院雖自成格局,卻又組成統一的整體,而且東、西、北三面,有190多間廊廡相圍。
崇寧殿,關帝廟主殿。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頂。殿頂以琉璃鋪飾,富麗堂皇。四周迴廊,26根石雕盤龍柱,群龍騰飛,氣勢壯觀。簷下懸有乾隆所書「神勇」匾,門楣上掛鹹豐所書「萬世人極」匾,殿內懸掛康熙所書「義炳乾坤」匾。可見人間帝王對關帝的推崇,統治者願以「忠孝節義」的關羽,來教化」臣民,維護封建秩序。殿中供奉身著帝王裝的關羽坐像, 威嚴肅穆,勇猛剛毅。兩旁站立侍從與幕僚。崇寧殿為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所建。
春秋樓,又名麟經閣。因樓內塑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02年),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簷九脊,歇山頂,高約30米,氣勢磅礴,雄偉壯麗,是全廟最高建築。閣上下兩層,設有迴廊,四周勾欄相聯,上層闢有108扇窗子。樓頂覆以彩色琉璃瓦,吻獸脊剎俱全,輝煌壯觀。下層供奉關羽坐像,兩側侍從恭立。上層塑有關羽讀《春秋》像,側身,右手扶案,左手拈鬚,神態沉靜,若有所悟,是其他關帝廟的造像所沒有。關帝廟古柏林立,藤蘿纏繞,樓臺殿閣,宏偉壯麗,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與朝拜者。
井陘福慶寺
河北省井陘縣蒼巖山,有福慶寺。寺原名為興善寺,始建於隋朝,相傳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敕賜福慶寺。清光緒時,敕封公主為慈佑菩薩。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了依山而構的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橋樓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公主祠等。這些殿閣樓臺,為明清遺物,或以石階相連,或以小道相通,多掩映於山巖古木之中。寺門處書有楹聯,上聯為:殿前無燈憑月照;下聯為:山門不鎖待雲封。空靈飄逸,富有禪意。這一副名聯,被聯書多次收錄。天王殿建於峭壁對峙的單孔石橋上,不會是山無場地,而是為橋樓殿做了鋪墊。
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石橋長15米,寬9米,橫跨兩山峭壁之間,隋時所建,據考證,略早於趙州安濟橋。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殿頂為重簷歇山式,上鋪紅綠相間琉璃瓦。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又稱「橫三世佛」。背塑觀音菩薩像,兩側十八羅漢像。橋與殿渾然一體,在全國尚不多見。於重山疊翠、峽谷一線處,形成「橋殿飛虹」天下奇觀。大雄寶殿,上有「福緣善慶」橫額,當是對寺名的詮釋了。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兩旁侍立文殊、普賢菩薩像,兩側的十八羅漢,皆由漢白玉雕成,而且形態各異,氣韻生動。整座大殿因借幽險的山勢,成為殿宇中的奇絕傑作。
而殿前的玉璽墩配,造型古樸,神態稚拙,是珍貴的文物。藏經樓又名峰迴軒,於百丈崖壁處悠然矗立,前有「尚書古碣」,後有妙法蓮華經寶塔,梳妝樓、關帝廟於曲徑通幽處兩廂點綴,故有「祥雲藏幽谷,法雨潤石林」的說法。公主祠原名「公主真容堂」,後改為「南陽公主祠」。位於西峰崖間,坐西向東,背依山崖,面臨絕壁,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頂。傳說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在此修行。護法神韋馱,立於殿外。殿內的南陽公主像,沉靜安然;樂童伴奏兩旁。山牆壁畫,描述了公主修行得道的故事。公主祠一線山腰間,生有古柏,根深扎於巖縫,樹冠大多扭向公主祠。人稱「古柏朝聖」,是蒼巖山「三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