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未來人物 | 何嘉豪:可能是東半球最有趣的性教育教材

2021-02-20 廣院設計

畢設的想法最初是來自性別意識小組,所以在這裡要感謝我的兩個組員阿臺(劉欣怡)和阿珍(楊於靜),還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楊蕾老師。14這本書是在之前小組作業的基礎上充實了內容,還修改了一些最初的想法,最後就形成了我的畢設。

「14」是一本關於青春的小黃書

當初選擇做這個設計的時候我們的出發點很單純。我們發現目前社會上的青少年性侵案件越來越多,而社會上的聲音往往是在譴責這些犯罪分子,卻很少關注到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有人會說:你這就是直男癌思想。但是請好好思考一下下,如果從青少年的安全出發 ,我們僅僅能夠去教導他們如何去規避這些危險,而那些犯罪份子的數量並不會因為公眾的譴責而減少。

詳細思考下去我們發現,青少年在性方面所遇到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有不少的青少年因為缺乏良好的性教育,所以在性嘗試後常常釀成大禍。懷孕、墮胎、染病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正好反映出我國青少年的性教育的缺失。想起來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性教育課程常常被老師替換為語文數學課,而且不管是教材還是老師都對性教育中的敏感知識避而不談,讓性教育課程發揮不出本來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選擇去做一本真正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教材課本。我把這本書的創新歸為以下三點。

1

 內容的調整 

1 精準對接性知識與青少年學習性教育的適應性

首先在本書的適應人群上,定義為14歲的青少年閱讀。這一精確的年齡界定方式正是處於上述分析中青少年生理和心理變化較快的考慮。

在性教育教材的基本知識中,有很多知識是青少年可以通過父母的教育或者平時的社會經驗中學到的內容,但是那些內容基本都是與真正青少年面臨的性行為沒有緊密關係的。本設計精心地概括了性知識,並且把內容做到精煉又不缺少基本的細節,使得青少年會更好的理解性教育的基礎知識。

這本青春教材也在尋找青少年在學習性教育中的痛點。我們進行了精心的調查,從數據中了解到青少年在性教育知識中容易忽視的點。例如:常常有男孩會不了解女孩的生殖器官,而在今後的性行為中使女孩意外受傷。而這些內容在今後的生活中乃至性行為中都是一些必須知道的知識點。所以本教材是著重於如何真正適合青少年使用而設計的。

2 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使教材知識更易使用

本教材也與目前中國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使教材的知識更加適合目前的中國青少年使用。這本書特地提取了兩個關鍵的知識點,如性騷擾、性別意識。從兩個方面用小冊子作為單獨的書本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性騷擾的比例佔到了性犯罪中很高的比例。人們常常認為性騷擾並不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所以在家長的教育及學校教育中也沒有把它列為重要的知識點。這使得很多青少年並不能認識什麼樣的行為是對於異性的騷擾。

而性別意識這個冊子也詳細的論述了男女生性別意識的形成以及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小冊子不僅論述性別意識的客觀存在,並且還分為了普通性別意識和社會性別意識兩個分類。在學校的教育中常常忽視了社會性別意識的存在,導致目前的一部分青少年在實際進入社會後不能夠正常的生活。

2

 圖像的重繪 

在參考和閱讀了許多中外的性教育教材之後,我發現了一些性教育教材在對於圖像的描繪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的性教育教材由於對性器官或者一些性行為的插圖描繪得不太恰當,導致青少年出現了錯誤理解。而有一些性教育教材對於性器官和性行為的描畫又過於暴露,使得青少年羞於學習性教育的知識。

本書的插圖進行了重新描繪,從既抽象又客觀的角度描繪了性器官的實際模樣,也運用可接受的方式合理展示了性行為。插畫風格簡潔明快,使得青少年在閱讀理解課本的時候更加投入到掌握性知識本身。

3

 用書籍設計去引發興趣和幫助理解 

1 男女生書本既是獨立的也是合併的

這本書在書籍設計中與其他的書本不同。性教育教材在中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中,常常是男生版和女生版合併起來講解的。但是男生女生在性教育教才上所需要重視和學習的點並不相同,所以一本好的性教育教材必須分為兩本。

本書加入了 「偷窺設計」 的想法。我們在青少年時期難免會有一些對於異性的好奇,而這部分好奇會使男女生互相之間更容易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別,所以我把男生版和女生版分開來裝訂,並且也和在同一本書中。想用這樣的名為 「偷窺設計」 的想法,讓男生去看女生的版本,而女生也會去看男生的版本,讓青少年充分的理解知識和內容。

2 封面加入性別意識的互動開合設計

在青春期的階段,男生女生由於第二性徵的出現,難免會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現害羞的情緒,並且這些害羞的情緒往往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自卑的情緒。

這本書在封面設計處與傳統設計不同,使用一張透明的硫酸紙與一張另有無性器官的小人所組成的。當孩子們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會發現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赤裸的站在書的封面上,但是當他打開透明紙之後會發現是兩個一模一樣的無性器官的小人,只是附加了性器官而已。本書用含蓄的設計向青少年表達了男生女生在身體器官上有差別,但是人格平等的觀念。告訴他們雖然性別不同,但是人格依然是平等的。

3  AR增強現實交互技術的加入

現在的大部分青少年的父母一般會給孩子智慧型手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書加入了AR增強現實的交互技術,書中有一些插畫旁會印刷有Aurasma APP的標誌,只要下載了這個app並安裝在手機上,對著書本掃描後,書本上的圖片就會動起來。而這些動起來的小視頻不僅會給青少年學習的興趣,也會幫助孩子們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展覽!

作品名:《14》

作者:何嘉豪

指導老師:楊蕾

何嘉豪

中國傳媒大學2013級視覺傳達設計

e-mail:kagouhhh@outlook.com

wechat:kagouhhh

                

2017未來人物 | 宋學敏:這可能是這對雙胞胎最想銷毀的日記記錄(下)

2017未來人物 | 高志:《圍牆》統治與囚禁

2017未來人物 | 陳金詩媛 :通往靈魂深處的矛盾—星座的秘密

2017未來人物 | 李楊:讓苗繡發光

2017未來人物 | 張羽逍:用立體書講述海昏侯的一生

2017未來人物 | 唐慧雯:Hey phubber~

圖文:何嘉豪

編輯:楊琬玥

審核:楊   蕾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
設計系官方微信公眾號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廣院設計
©2017 廣院設計 保留所有權利

投稿郵箱:cucadd@163.com

相關焦點

  • 性教育尺度在哪裡?北京性教育教材被批黃色漫畫
    ——首部突破傳統尺度的小學生性教育校本課程試點教材今年9月將在北京朝陽區定福莊二小投入使用。  與其他學校使用的性教育教材不同的是,這本教材涉及的內容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底線。比如「我是從哪裡來的」一課中,就大膽加入了性交概念。
  • 性教育該怎麼教?臺灣初中生健康教材被質疑鼓吹性解放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目前島內中小學正在選擇2017學年下學期教科書,而此番翰林在出版書中提到的性教育內容也引發了臺灣家長及教育界人士的不滿與齊轟。他還指出,其實翰林編列不當性別與性教育教材非第一次,去年二年級上學期的健康教育課本中,也出現「若性別是女生,喜歡性別也是女生,長大可以去動手術變性」這樣誤導學生性向及鼓勵同性戀的內容,嚴重影響了下一代建立正確性別與性愛的觀念。
  • 中國孩子終於有了一本令人驕傲的性教育教材,你們卻這麼糟蹋?!
    但如果你這麼想,就真是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些截圖根本不是這本小學生性教育教材的全部內容,甚至還被【斷章取義】了!比如前面耿直哥給出的三張圖中,最後那張最遭人「詬病」的圖片,其在書中的完整樣貌其實是這樣的:是的,這其實是在教育孩子當心被他人猥褻,要拒絕被熟人撫摸隱私部位,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但由於那位杭州的網民的截圖太有問題了,結果導致了很嚴重的歧義。
  • 中國性教育教師在哪裡?
    由此可見,中小學性教育的開展和推進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回顧我國性教育發展歷程,展望未來發展前景,有利於推動我國性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事實上,教育部早在1993年就制訂了《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對中小學健康教育的課時、內容、衛生環境等方面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各地也相繼編寫了針對本地區的健康教育教材[5]。然而,就目前來看,從國家到地方,缺乏具有權威性、可操作性的性教育指導綱要或標準,也很少有專業人員和出版社開發和出版性教育教材,能夠系統反映全面性教育理念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3]。
  • 2017未來人物 | 唐慧雯:Hey phubber~
    我的公眾號                2017未來人物 | 宋學敏:這可能是這對雙胞胎最想銷毀的日記記錄(下)2017未來人物 | 高志:《圍牆》統治與囚禁>2017未來人物 | 陳金詩媛 :通往靈魂深處的矛盾—星座的秘密2017未來人物 | 李楊:讓苗繡發光2017未來人物 | 張羽逍:用立體書講述海昏侯的一生圖文&視頻:唐慧雯編輯:楊琬玥審核:張亞傑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設計系官方微信公眾號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 臺灣小學性教育教材因過於暴露引發爭議
    臺海網12月15日訊 臺灣小學家長會總會會長趙筱瓏昨天表示,性教育不等於「性交」教育,她認為臺「衛生署」委託製作的小學性教育教材,以圖示教導小學生「性交」非常不適當,呼籲更多家長站出來反對。
  • 風波之後,兒童性教育教材爆紅
    與韓雪梅給徐寶淑的建議類似,直接、不迴避,也是教材編寫者——由劉文利教授領導的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的核心理念。  針對面世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教材風波,3月5日,北師大在其官微以4000字長文做出回應。  回應中稱:了解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性知識需自然準確地傳遞給兒童。
  • 性教育進湖南株洲四年級教材 小學生稱很「噁心」
    家長  性教育進四年級教材,小學生稱很「噁心」  沈先生的女兒在河西一所小學上四年級,昨天下午,女兒在家裡翻看新領到的課本。  「《科學》教材裡,有一章是寫『人從哪裡來』,女兒看著看著,說了一句:『很噁心』。」
  • 百年來,中國人接受了怎樣的「性教育」?
    ②有學者統計,「20世紀上半葉中國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有關性教育、性衛生、節制生育的文章數以千計。同一時期出版的有關圖書共約有408部……查閱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全部民國時期中學生理衛生(共計51種)、師範學校生理衛生和健康教育教材(共計8種),……將性教育寫入其中的教材共計22種。」③由此可見當日知識界對「性教育」的重視。
  • 中國人可能沒見過世面,一本性教育書就大驚小怪
    北師大小學性教育教材事件已經逐漸平息,但中國人仍然對性教育存在許多誤解。例如,歐美國家看似開放,但他們的兒童其實擁有更健康、謹慎的性觀念。這一切都歸功於性教育。
  • 一場備受爭議的兒童性教育實驗
    在校長沈桂香看來,流動兒童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比其他同齡孩子都更需要性教育課。「比起其他孩子,他們能接收到的關於性的科學的信息更少,在性健康和性安全方面有更大風險」,沈桂香說,「最起碼,學校裡的性教育課能教會他們怎麼好好愛護自己、保護自己。」
  • 對話兒童性教育專家劉文利:性教育寫入未保法後,學校如何落地?
    「這意味著未來學者做研究、媒體傳播,普通大眾在交流時就不需要再躲躲閃閃或是拿一些詞替代。」但同時,劉文利也指出當前在我國學校開展性教育還「步履維艱」,課時、師資、教材和教學效果監測等問題都是目前在落實層面遇到的挑戰。她提醒學校要避免將「性教育」做成單純防性侵教育,並呼籲基礎研究先行。
  • 中國性教育的現狀
    通過我們調查看出來,為什麼他們也不願意推廣性教育,有一個老師說得很有趣,他說怕燒紙引鬼,當時我還不怕理解,我說怎麼叫燒紙就引鬼?他說本身沒事,大家小孩都很單純,也不知道,然後你一燒紙了,倒把這個鬼給引來了,就是你告訴他性是怎麼怎麼回事,然後他就去嘗試了,這個是從性教育推動的時候,一個最主要的障礙。
  • 羞答答的性教育:在你嫌性教育早的時候,壞人可不會嫌你孩子小
    我曾經在產檢的時候聽過一個護士說,在醫院住院部收了一個14歲的孕婦,才14歲啊,什麼都不知道,就懷孕了,這個時候你們真的還覺得孩子小,不需要性教育嗎?說到這裡,我想到了2017年的一個熱搜,一本小學生性教育讀本被家長的吐槽尺度太大,被一眾網友聲討,當然最後校方只能收回這批教材。
  • 教12歲孩子口交 美國性教育教材嚇壞中國家長!
    美國舊金山灣區的Cupertino聯合校區最近給學區家長發送了一份問卷調查,內容是針對今年秋天開始上7年級的孩子們的性教育教材徵求意見並詢問孩子是否會參加性教育課程
  • 凹凸個性教育張晉巍:最需要雙師課堂的地方,是三四五線城市
    目前,已經將雙師課堂模式擴展至包括湘潭、徐州、石家莊、泰安等在內的18-20個城市;  好未來探索同城市名師雙師直播,在北京、南京、鄭州、西安、長沙等分校啟用雙師課堂模式。    雙師課堂在我國可謂」遍地開花「,但是凹凸個性教育創始人張晉巍卻認為,在中國,最需要雙師課堂的地方,是三四五線城市。  在今日下午進行的《深度報告解讀中小學課外培訓行業,凹凸個性教育分析雙師課堂趨勢》電話會議上,凹凸個性教育創始人張晉巍分享到,目前,我國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現狀。
  • 向孩子們談「性」:一場備受爭議的兒童性教育實驗
    「孩子對性、對身體探究的興趣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性教育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早」,劉文利說,「我們可能找不到比性更合適的載體,來對孩子們進行價值觀的教育。」10月17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公布,將於明年6月開始實施。在關於「學校保護」一章中指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這是「性教育」一詞首次出現在我國的法律中。
  • 中國的性教育,究竟有多缺失?
    而且性教育的缺失,會讓很多孩子和年輕人,只能通過參差不齊的渠道獲取兩性知識,而這些知識可能是錯誤的,比如最常見的: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宮頸糜爛是私生活混亂導致......這些錯誤的知識和觀念,不僅讓人無法有效保護自己,甚至會帶來羞辱和挫敗感。
  • 請不要在發生兒童性侵害之後,才想起性教育
    曾經有一位講者——桑德琳·范·德·多芙,談到她對兒童性教育的思考:如果我們只把性當做成人的話題而不回答兒童關於性的提問,有可能會產生三種後果。最可怕的一種是,兒童在面對性侵時,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說不。乖巧、無知、缺乏自保意識的孩子,就是罪犯喜歡下手的對象。
  • 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別把人流當避孕
    6月發布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也顯示,2017年中國新出生嬰兒數繼續減少,由2016年的1846萬人降至1758萬人,中國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改變。生育率下降,人們沒有生育意願。不管是經濟壓力過大,還是長期計劃生育帶來的後果,不想生孩子都需要採取避孕措施。不過,避孕舉措亦分優劣,一定程度上,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還在錯誤的避孕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