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受訪者表示清楚自己的禁用藥
57.7%受訪者認為自行用藥會掌握不好劑量
一發燒就用抗生素、為求療效快疊加服用多種藥物、不遵醫囑隨意調整劑量……吃藥也是一門學問,用對了能治病,但用錯了則有可能傷身。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1%的受訪者表示清楚自己的禁用藥,43.9%的受訪者會憑感覺增減用藥劑量,57.7%的受訪者認為自行用藥會掌握不好劑量。
68.1%受訪者表示清楚自己的禁用藥
石家莊某國企員工張慶平家中備有專門的藥箱,裡面有家人的常用藥,「比如感冒藥、退燒藥、腸胃藥、消炎藥和體溫計、血壓計等,而且在換季的時候,我們會更換藥箱裡的藥品」。
「家中肯定需要準備一些常用藥。」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80後常暢說,「因為我平時喜歡運動和打球,有時候會拉抻到肌肉,所以家裡除了感冒、退燒藥外,也會常備扶他林和雲南白藥等緩解肌肉疲勞和酸痛的藥」。
你家裡有哪些常用藥?調查發現,感冒藥(73.8%)、退燒藥(57.3%)和消炎藥(52.9%)是受訪者家中最常備的三種藥品,然後依次是:止咳化痰藥(49.0%)、腸胃藥(32.0%)、外傷用藥(31.6%)、皮膚用藥(27.4%)、止疼藥(25.8%)和心血管藥(9.9%)等。
「我是過敏體質,所以非常清楚哪些藥品對自己是禁用的。一些不明成分的藥我都會先諮詢醫生再使用。」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李瀟說。
張慶平表示,家人都比較清楚自己的禁用藥是什麼,「藥效比較猛的藥品也不會輕易使用,會遵循醫囑」。
而常暢則因為自己平時體質不錯,也不過敏,沒有在意過有什麼藥不能吃。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同樣的藥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錯服了禁用藥,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本次調查中,68.1%的受訪者表示清楚自己的禁用藥,31.9%的受訪者不清楚。
除了禁用藥,關於吃藥的常識受訪者還關注哪些?
調查中,65.5%的受訪者會在用藥前查看說明書的藥物適用病症,61.2%的受訪者會看生產及保質日期,59.7%的受訪者會注意說明書上的用藥劑量。此外,受訪者還會查看用藥時間(43.8%)、藥物構成物質(42.1%)、藥品不良反應(37.9%)和用藥禁忌(35.5%)等。另外,有1.0%的受訪者表示用藥前不看說明書。
常暢表示每次用藥前都會查看說明書上的藥物有效期,「很多常用藥放在家裡不用,經常放著放著就過期了」。
張慶平會在用藥前,著重了解藥品的成分。「一般小病我傾向吃中藥。我會儘量少用含有過多抗生素和消炎成分的藥。另外我也會看用藥劑量的說明,不會超過規定的範圍,防止產生抗藥性」。
43.9%受訪者會憑感覺自行增減用藥劑量
李瀟表示,由於自己體質比較特殊,「所以有時候儘管是小病,也會去請醫生開藥」。
而常暢在生小病時會按照以往經驗,自己找藥吃。「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我就稍微加大點劑量,再多喝點熱水,一般就能好」。
如果平時生小病,34.9%的受訪者會依照以往經驗用藥,18.0%的受訪者會詢問藥店工作人員的用藥建議,16.0%的受訪者會選擇請醫生開藥,15.9%的受訪者會上網尋醫問藥,7.0%的受訪者會聽從家人或親朋好友的用藥意見,還有7.3%的受訪者會儘量扛著不吃藥。
張慶平在生病時,主要靠自己的感覺用藥,「我一般會根據病情酌情增減用藥劑量,但如果病情持續時間比較常長,就會去看醫生」。
李瀟則認為在用藥劑量上需要格外注意,不能憑感覺。「自行用藥不正確時,不僅不能治好病,反而還會加重病情,引起過敏、腹瀉等症狀,產生副作用」。
民調顯示,43.9%的受訪者會憑感覺自行增減用藥劑量,43.5%受訪者不會這樣做,還有12.7%的受訪者不清楚。
對於自行用藥可能產生的後果,57.7%的受訪者認為是掌握不好劑量,42.6%的受訪者覺得不能對症下藥,38.08%的受訪者擔心損傷身體器官,36.64%的受訪者覺得會加重病情。此外,也有20.9%的受訪者覺得小病都能藥到病除,6.0%的受訪者覺得不會產生副作用,3.4%的受訪者不清楚可能產生的後果。
雖然張慶平習慣自行用藥,但他也覺得,在用藥上不能過於盲目。「否則,很有可能加重病情,也會延誤治療時間。畢竟我們不是專業人員,一定要遵醫囑,關愛自己」。
受訪者中,00後佔1.2%,90後佔21.3%,80後佔53.1%,70後佔19.3%,60後佔4.6%,其他佔0.50%。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山 實習生 伍越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1月0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