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冬天天氣寒冷,不少兒童容易生病。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生病時會急於給他們吃藥,但很多藥物沒有兒童劑型,有家長則採用「兒童減半」的劑量標準,這種說法正確嗎?
兒童用藥處於尷尬境地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用得好是治病良方,用不好則會成為害人的毒藥。
「兒童具有許多不同於成人的解剖生理特點,各系統、器官功能尚未健全,如腎臟清除率較差,肝藥酶分泌不足甚至缺乏,對藥物的耐受性、反應性和成人不盡相同,而且小兒疾病大多危重多變,用藥劑量更需準確。」河北省藥學會藥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西院區藥學部主任劉煥龍說,用藥過量可能對兒童造成損傷,影響孩子的一生。
劉煥龍舉例,水楊酸類藥、部分利尿藥、部分抗生素(如鏈黴素、青黴素類、氯黴素等)使用不合理,會造成藥源性耳聾,常帶來雙側性、永久性損害。而如果抗生素使用不當(如磺胺類、紅黴素、四環素等),或解熱鎮痛類藥物使用不當,則可能引發兒童藥源性肝病。如長期大劑量用藥,則容易引發兒童藥源性腎病。
「藥源性肝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嘔吐、食欲不振、精神差、徹夜啼哭、黃疸;藥源性腎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壓、水腫以及急性腎功能不全等。」專家說。
據公開報導顯示,目前我國0-14歲的兒童群體中,每年大約有7000例兒童死於用藥不當,3萬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兒童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在每年死於不良用藥的人群中,兒童佔1/3。
「因為取血困難、試驗者難招募,對兒童用藥的臨床試驗難以開展,兒童用藥的藥品說明書和有關數據缺乏充足的科學性。」專家表示,兒童用藥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使用劑量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原則上」的估算,是「把兒童當作縮小的成人」來確定的。但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按「縮小的成人」來計算兒童的用藥劑量並不科學。
兒童安全用藥原則
面對不合理用藥的眾多危害,兒童安全用藥應注意些什麼呢?
「兒童服藥劑量必須精打細算,兒童期組織器官尚未成熟,功能尚未完善,用藥劑量應根據兒童的年齡、體重等進行調整,特別是新生兒、嬰幼兒,應嚴格掌握劑量。」在劉煥龍看來,能不用藥就不用藥,能少用藥不多用藥,能口服就不注射,不盲目聯合用藥,不隨意調整劑量,不頻繁更換藥物,不自行停藥,不憑經驗用藥,是兒童用藥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此外,據了解,年齡折算法、體重折算法、體表面積折算法等是目前兒童用藥劑量常見的計算方法,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選用。其中,按年齡折算的方法不太實用,很少被兒科醫師採用;用體重計算兒童的劑量時,則要避免劑量過大;體表面積折算法最受推薦,多位專家認為,這種方法科學性強,既適用於成人又適用於各年齡階段的兒童。
「在幫助兒童服藥時,還要警惕一些誤區。例如,果汁服藥,餵藥加糖,剝去藥物溶衣後服用,服用成人藥以及濫用維生素、退燒藥、抗生素等。」劉煥龍提醒,果汁服藥可能降低藥效;糖能抑制某些藥物的藥效,幹擾礦物質和維生素在腸道的消化吸收,可能與某些中藥中的蛋白質、鞣酸等成分起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
來源: 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