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a視界-胖達原創,未經作者本人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文/Da視界-胖達
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工具可是實現糾錯功能,但是在從前的紙筆時代,寫錯一個字或者翻譯錯了一個詞,就會對某段歷史進程造成很大的影響。
讀者朋友們,咱們也許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馮玉祥將軍麾下的西北軍,由於互相增援不及時,沁陽和泌陽,一字之差,最終南轅北轍,兵敗如山倒。
今天,胖達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因為翻譯錯誤,最終導致戰爭發生的故事。
01義大利-衣索比亞條約
1880年,歐洲國家湧入非洲並瘋狂掠奪資源,義大利就是這其中最主要的殖民國家之一。
義大利將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置於其控制之下,並著眼於佔領衣索比亞。衣索比亞一開始不想與義大利開戰,因此,一場和平談判開始了。
衣索比亞很快就做出了讓步,他們願意割讓部分領土給義大利。在1889年的時候,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籤署了《瓦查勒條約》。
然而,這裡出現了一點小小的偏差。其實除了第17條的翻譯錯誤之外,該條約的其他內容並沒有什麼問題。
通常來說,條約會兩個版本,在這裡也是這樣,《瓦查勒條約》的兩個版本分別是阿姆哈拉語和義大利語的。
在義大利語版本中,第17條被翻譯為「衣索比亞必須在對外事務上與義大利協商,衣索比亞正式成為義大利殖民地」。但是,該條款在阿姆哈拉語中是這樣的,「衣索比亞國王可以要求義大利提供有關外交事務的建議」。
衣索比亞人是什麼意思呢?義大利和衣索比亞是平等的,他們不是義大利人的殖民地。由於言語理解上的衝突,義大利與衣索比亞最終開戰了。
02西班牙/英國-蘇丹
另一個故事主角是蘇丹身上,它們與英格蘭和西班牙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當時,西班牙國王要求蘇丹將其部分領土割讓給西班牙。條約的不同翻譯,使得西班牙認為,蘇丹已經接受了西班牙對其王國主權的要求。
後來,蘇丹又與英國籤署了一項條約,為了短暫的和平,蘇丹不得不將其部分領土租借給英國。但是英國方面出示的文件指出,蘇丹將這些領土出售給了英國,而不是蘇丹方面理解的出租。
這樣的文字遊戲,也許是這些殖民者有意為之,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在資本主義的殖民史上數見不鮮,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讓我們下次再見。
我是【胖達】,這裡是Da視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能夠讓您覺得有所收穫,煩請點個關注唄。對於我們有什麼意見,又或者說您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