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連續寫了幾篇關於甲午戰爭勝負原因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日本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就是因為他們全盤西化,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才強大的國家。
明治維新的確肯定是成功的,在明治維新的加持下,日本迅速變得強大,但是不能將甲午戰爭的結果全部歸咎於明治維新,更多的還是要看看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人在軍事方面做的準備。
可以說,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一直在整軍備戰,建立了強大的軍政體系,最後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從整個歷史上來說,日本總共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除了我們廣為了解的甲午中日戰爭,以及侵華戰爭,在明朝歷史上,還在朝鮮與明朝發生激烈軍隊對抗。
可以說,每一次戰爭的背後,都能夠看到日本人在對外擴張時的軍國主義思想,事實上,這才是日本人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能夠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明朝抗倭戰爭中,真正對抗的雙方其實應該是朝鮮與日本,然而當時兩國人口相差不多,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在1600年時約有1227萬人口,而在當時朝鮮人口也接近1200萬。
從經濟上來說,朝鮮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過戰爭,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上可能好於剛剛經過百年戰爭的日本,當時的日本是經過一百多年的內戰,打得是民不聊生,終於在豐臣秀吉時代完成了統一。
儘管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在軍事方面,並不完全如此,就好比遠古時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很多政權是有著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但是面對野蠻民族的入侵時是沒有絲毫還手之力的。
豐臣秀吉就好比是東亞的一個野蠻人,當中國和朝鮮都深處良好的經濟環境中時,日本國內戰事頻發,豐臣秀吉的父親作為軍閥織田信長的一個士兵在豐臣秀吉七歲的時候就戰死沙場,豐臣秀吉長大後投靠了織田信長,成為其手下最受信任的將領,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接替了織田信長的位置,最終完成了日本的統一戰爭。
按照常理來說,統一後的日本正是千瘡百孔,應該修生養息,但是豐臣秀吉顯然並不止步於此,在豐臣秀吉看來,直接要入侵明朝,建立一個類似20世紀初期日本才形成的「大東亞共榮」政權,當時的日本不過一千二百萬人口,而明朝人口上億,按照這個比對,明朝想要打敗日本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
豐臣秀吉並非傻子,他難道不知道以卵擊石的道理?
如果按照豐臣秀吉的計劃,先是吞併朝鮮,然後再蠶食遼東,最後擊敗明朝並非不可能。
然而幾乎與豐臣秀吉人口相當的朝鮮竟然毫無抵抗之力,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集了30多萬人,朝鮮境內的300多個郡縣大多都沒有設防,根本無法抵擋日本,開戰後僅僅一個月,就已經到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鮮全境淪陷已經是時間問題。
朝鮮不得不尋求宗主國明朝的幫助,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最後派出四萬軍隊,明朝與朝鮮兩方聯合下,打退了日軍的第一次進攻,雙方進行了議和。雖然說結果上我們認定是我們打勝了,但是在過程中明軍入朝作戰初期壓根就不利。
在過程中,雙方打得是天昏地暗,一直到戰爭陷入僵局,發生瘟疫,最後雙方才進行了議和。
到1596年,整頓武備後,豐臣秀吉捲土重來,再次對朝鮮動兵,是為日本第二次對朝作戰,日本發動總兵力14萬餘人,水陸並進開入朝鮮,明朝出動三萬多人應敵,結果被日軍打得丟盔棄甲,導致漢城暴露在日本人的攻勢之下。
在萬曆皇帝的堅持之下,明朝再次派遣將近十萬大軍,才能夠與日本進行對抗,但是這也不代表徹底擊敗了日本,日本入朝軍隊真正的失敗,是因為豐臣秀吉在日本死了,無心應戰,逐漸開始撤軍。
要是豐臣秀吉不死,這場戰爭能打多久,最後結局如何還尚未可知,而明朝在這一仗之後,遼東精銳盡失,導致後金迅速崛起壯大。
實際上,後金人口可能遠遠沒有日本多,但是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這幾十年裡面,後金對明朝作戰都是勝多敗少,最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只有幾十萬的後金八旗卻能入主中原,這更是完全不能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術語來解釋。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以八旗為主導的軍政一體的這種模式,更適合打仗。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從入朝作戰,到甲午戰爭,到最後的侵華戰爭,都能打得那麼兇的主要原因,他們一開始就抱著強盜的邏輯,以搶別人東西為籌碼,所以,日本軍隊一直很強大,這是跟人口和經濟不發生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