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人口差距不大,為何抵禦日本全靠明朝外援?

2020-12-11 史論縱橫

前幾天我連續寫了幾篇關於甲午戰爭勝負原因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日本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就是因為他們全盤西化,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才強大的國家。

明治維新的確肯定是成功的,在明治維新的加持下,日本迅速變得強大,但是不能將甲午戰爭的結果全部歸咎於明治維新,更多的還是要看看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人在軍事方面做的準備。

可以說,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一直在整軍備戰,建立了強大的軍政體系,最後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從整個歷史上來說,日本總共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除了我們廣為了解的甲午中日戰爭,以及侵華戰爭,在明朝歷史上,還在朝鮮與明朝發生激烈軍隊對抗。

可以說,每一次戰爭的背後,都能夠看到日本人在對外擴張時的軍國主義思想,事實上,這才是日本人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能夠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明朝抗倭戰爭中,真正對抗的雙方其實應該是朝鮮與日本,然而當時兩國人口相差不多,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在1600年時約有1227萬人口,而在當時朝鮮人口也接近1200萬。

從經濟上來說,朝鮮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過戰爭,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上可能好於剛剛經過百年戰爭的日本,當時的日本是經過一百多年的內戰,打得是民不聊生,終於在豐臣秀吉時代完成了統一。

儘管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在軍事方面,並不完全如此,就好比遠古時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很多政權是有著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但是面對野蠻民族的入侵時是沒有絲毫還手之力的。

豐臣秀吉就好比是東亞的一個野蠻人,當中國和朝鮮都深處良好的經濟環境中時,日本國內戰事頻發,豐臣秀吉的父親作為軍閥織田信長的一個士兵在豐臣秀吉七歲的時候就戰死沙場,豐臣秀吉長大後投靠了織田信長,成為其手下最受信任的將領,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接替了織田信長的位置,最終完成了日本的統一戰爭。

按照常理來說,統一後的日本正是千瘡百孔,應該修生養息,但是豐臣秀吉顯然並不止步於此,在豐臣秀吉看來,直接要入侵明朝,建立一個類似20世紀初期日本才形成的「大東亞共榮」政權,當時的日本不過一千二百萬人口,而明朝人口上億,按照這個比對,明朝想要打敗日本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

豐臣秀吉並非傻子,他難道不知道以卵擊石的道理?

如果按照豐臣秀吉的計劃,先是吞併朝鮮,然後再蠶食遼東,最後擊敗明朝並非不可能。

然而幾乎與豐臣秀吉人口相當的朝鮮竟然毫無抵抗之力,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集了30多萬人,朝鮮境內的300多個郡縣大多都沒有設防,根本無法抵擋日本,開戰後僅僅一個月,就已經到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鮮全境淪陷已經是時間問題。

朝鮮不得不尋求宗主國明朝的幫助,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最後派出四萬軍隊,明朝與朝鮮兩方聯合下,打退了日軍的第一次進攻,雙方進行了議和。雖然說結果上我們認定是我們打勝了,但是在過程中明軍入朝作戰初期壓根就不利。

在過程中,雙方打得是天昏地暗,一直到戰爭陷入僵局,發生瘟疫,最後雙方才進行了議和。

到1596年,整頓武備後,豐臣秀吉捲土重來,再次對朝鮮動兵,是為日本第二次對朝作戰,日本發動總兵力14萬餘人,水陸並進開入朝鮮,明朝出動三萬多人應敵,結果被日軍打得丟盔棄甲,導致漢城暴露在日本人的攻勢之下。

在萬曆皇帝的堅持之下,明朝再次派遣將近十萬大軍,才能夠與日本進行對抗,但是這也不代表徹底擊敗了日本,日本入朝軍隊真正的失敗,是因為豐臣秀吉在日本死了,無心應戰,逐漸開始撤軍。

要是豐臣秀吉不死,這場戰爭能打多久,最後結局如何還尚未可知,而明朝在這一仗之後,遼東精銳盡失,導致後金迅速崛起壯大。

實際上,後金人口可能遠遠沒有日本多,但是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這幾十年裡面,後金對明朝作戰都是勝多敗少,最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只有幾十萬的後金八旗卻能入主中原,這更是完全不能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術語來解釋。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以八旗為主導的軍政一體的這種模式,更適合打仗。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從入朝作戰,到甲午戰爭,到最後的侵華戰爭,都能打得那麼兇的主要原因,他們一開始就抱著強盜的邏輯,以搶別人東西為籌碼,所以,日本軍隊一直很強大,這是跟人口和經濟不發生關係的。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倭寇在明代為患中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其間,倭患的地區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約在洪武、永樂年間。被亂地區主要在遼東、山東及浙江等沿海地區,以小股騷擾為主要活動方式。後期,大約在嘉靖年間,倭寇集中力量大舉進犯東南沿海地區。可以說,明朝的老百姓聽到倭寇,就像聽到洪水猛獸一樣,噤若寒蟬。
  • 大明遺風:清末朝鮮老照片,官員穿衣服像明朝,男人束髮不扎辮子
    【圖為朝鮮王朝的官員】眾所周知,古代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如果再往前推,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漢朝就在朝鮮半島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圖為朝鮮王朝王室成員和各大臣】到了明朝,中國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王朝的很多事務需要明朝皇帝來批准,就連「朝鮮」這二字都是明朝皇帝賜的。【圖為朝鮮的歌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其「朝日鮮明之國」,定此地為「朝鮮」。秦漢時期的《山海經》也有關於朝鮮的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明朝初期,朝貢國有佔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薩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刺、哈梅裡、別失八裡、緬甸、泥八刺、闍婆等。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日本就不再是亞洲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了什麼
    有人說是軍事,有人說是政治,但在作者眼裡,真正的標準是在國民教育、民生百態和社會公平度的真實體現。什麼叫大國?一句話,對外不被人欺負,對內不欺負自己的人就是大國。擁有37.8萬平方公裡,1.26億人口的日本體積確實不大(對比96萬),但作者可以很肯定地是說,從明清兩朝開始日本就已經不屬於亞洲小國了,而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大國了。
  • 明朝與日本「朝貢堪合貿易」及引發的「倭患」(2)
    有學者認為,這是兩國最高統治者借著官方儀式進行物資交易和政治溝通的一種形式,而按照傳統史學的觀點,明朝統治者更多地是將此作為一種對「東夷」的羈縻方式。明朝中央對日本朝貢堪合使團回賜的財物器用,每次都要高於幕府將軍「貢」給明朝皇帝的貢品之價值。如果朝貢使團感覺回賜菲薄時,也會直接提出索要,「請求」追加回賜,這樣的事情一般出現在明朝中期後的朝貢堪合貿易時期。為何如此?
  • 日本衝繩的明朝移民
    在電視節目中,一位叫做上江洲和男的衝繩老先生,拿出了傳承數百年的家譜,稱自己是中國人後裔。按照家譜,其遠祖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的狀元梁蒿。  依上江的說法,梁蒿的後代在明朝受命出使,到達當時叫做琉球的衝繩,從此居住下來,在當地歷任高官,已經傳了20代。
  • 日本著名禪師、藝術家,雪舟等揚的明朝之行
    雪舟山水畫【小編註:1468——1469年間,日本貿易使團前來中國朝貢,雪舟得以有機會 遊歷中國。這段史料也為研究十五世紀中葉明朝、朝鮮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素材。據《明實錄》記載,日本朝貢使團於甲戌十一月(1468年12月2日)到達北京,然而八天後,一位日本人被指控酒後殺人,這個案件最終解決方法是判其賠償白銀十兩,並移交使團首領,待返回日本後按日本歷律懲治。新年慶典結束後,明朝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事宜便提上日程。據禮部上報,日本方面的要價要高於明朝三萬八千兩白銀的出價,不過事情最終還是得到了解決。
  • 日本繼承了唐朝文化,韓國繼承了明朝文化,如何反駁這兩種觀點?
    日本只保留了形式上的唐文化,包括古建築,現在日本的傳統建築基本上是江戶時代下發展形成的基礎風格,正宗唐味建築,我國山西省保留了一些,而且我也沒看出來和日式建築有多少的相似。和服就是完完全全是日本他們民族發展出來的服飾,而且和唐代的襦裙相比,看不出來有哪點相似性。
  • 對於所有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都是必爭之地,為何明朝對這裡沒興趣
    東面南面是大海,當時的技術無法橫跨大海,連到朝鮮半島、日本去都危險重重。北面是草原,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一直和中原王朝對抗,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西南地區是青藏高原,也是無法跨越。這樣只有通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才能和其他國家交流。也才能聯合其他地方的勢力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對抗。所以西漢之後的王朝,都對控制西域有很大的興趣。一旦實力強大,都會控制這裡。不過明朝卻是個例外。
  •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重拳出擊」,是誰給你的自信?
    唐宋時期,除了國家政治清明以外,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國力與民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戰亂之後,元朝與明朝的建立,反而不如前。由此,日本國家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不過在明朝軍力強盛的時代裡,日本的野心成為了妄想。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眾所周知,日本的衝繩縣,在古代叫作琉球王國。在中國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國的實力最強。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向三國詔諭。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現代朝鮮半島版圖的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王朝從建國的第一天就同明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因此明朝是我國古代中原和少數民族政權中唯一沒有與朝鮮半島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的朝代,而且明神宗還在1592年派兵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豐成秀吉的入侵。
  • 給明朝打下手的李舜臣,被韓國吹成亞洲第一戰神
    在韓國,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文化上便是朝鮮世宗大王李裪,而軍事上就是被韓國人吹捧上天的朝鮮王朝時期的武將李舜臣。因為大明帝國的庇護,當年的朝鮮王朝常年不要聞戰事,內部朋黨為禍鬥爭不斷,而對外方面,武備廢弛軍隊鬆懈不堪。
  • 朝鮮和天朝為何要為對方兩肋插刀?
    例如,明神宗萬曆時期的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朝鮮不支,向北京求援。萬曆皇帝立即出兵朝鮮,和日本人前後打了兩次。萬曆本來不是個願花錢的皇帝,但在援朝抗倭的問題上,卻靡費百萬,毫不吝惜。一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故,戰爭結束,朝鮮遂為明朝所拯救。自此以後,朝鮮稱頌「皇明」的「再造之恩」不斷,視明朝為「父母之邦」,認為同「天朝」明朝之間,「恩同父子,義則君臣」。
  • 明朝的詛咒:兩個兇悍鄰國遠徵中國,君主全中途暴斃!
    帖木兒的兒子沙哈魯奪得王位後,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向明朝通使朝貢。圖:帖木兒復原像軍事迷們很憧憬:四十年不敗的帖木兒大軍和雄才大略的朱棣碰撞,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但兵危戰兇,明朝避開這一場東西方大戰,是國之幸事。 二、第二個妄圖徵服中國的,是我們熟悉的豐臣秀吉:日本實際上的國王,史上最大的倭寇。
  • 霸道的明朝,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與「不徵」的條文相違背的是,明朝並非從未對這些國家用兵,不僅有小規模的衝突,永樂年間明朝還曾攻滅安南國,置交趾布政使司,將其併入版圖之中。作為與明朝一衣帶水的鄰國,《皇明祖訓錄》公布後,朝鮮君臣最早了解到《皇明祖訓》。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外國畫的明朝和清朝版圖對比: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日本畫的明朝地圖韓國畫的明朝時期地圖不過在疆域上,明朝兩朝就有著完全不同的狀態。明朝是農耕民族建立的王朝,因此明朝基本將東亞大陸的農耕區佔據了,只剩下越南和朝鮮。而對於西域、青海、西藏、蒙古等地區,明朝也就基本無能為力。明朝在巔峰時期的版圖,也就東到朝鮮,西到吐蕃(吐蕃宣慰司,位於甘肅寧夏),北到奴兒幹,南到交趾,大約700萬平方公裡,這個數據僅僅維持了20年。
  • 明朝如何處置日本戰俘?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他在統一了日本後,覺得這個彈丸之地始終會限制日本的發展,於是決定往外開疆拓土,先是滅了朝鮮,繼而幹掉中國,最後再拿下印度,最終建立一個亞洲範圍內的大帝國。,很快朝鮮的首都漢城和陪都平壤就淪陷了,被攆得無路可走的朝鮮國王李昖只好求助於宗主國大明。
  • 韓國人為什麼恨日本:歷史上日本從沒有停止過對朝鮮半島的侵犯
    我們一直在吹噓大明的海船有多強大,能夠到達多遠的地方,甚至說如果沒有明朝的回頭,我們也將成為大航海的一員,成為海洋強國。但是,我們學歷史就知道,明朝一直在抗倭,甚至產生了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其實,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在海洋上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