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形象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有一位老人住在小區一樓,他的住的地方靠近小區的遊樂場。
有一段時間,中午的時候總有幾個男孩子在遊樂場玩。他們會玩各種遊戲,而且非常的大聲,常常吵的老人無法午休,很痛苦。
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走到遊樂場觀察了孩子們玩,然後找到一個領頭的孩子塞給他10塊錢,說你們每天都在這裡玩,我看著你們都很開心,爺爺獎勵給你們10塊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後你們要天天來玩,你們每天來我都給你們10塊錢。
孩子們可高興了,又能玩又有錢收。
所以第二天第三天他們更是每天都很歡快的往遊樂場跑,老人也按照約定每天都給他們10塊錢。
可是到了第4天,老人就找到領頭的孩子說,爺爺發現給的太多了,負擔不了,從今天開始還是希望你們來玩,但是我每天只能給你們5塊錢。
孩子們有點失望,怎麼就少了一半了,但還是有錢收,所以還是答應了,只是玩的好像沒有那麼高興了。
就這樣又過了三天,老人再次找到領頭的孩子說,爺爺覺得還是不給錢了,你們玩的也不錯,從明天開始就不給你們錢了。
這次孩子們很生氣,不給錢我們就不來玩了,結果從那天以後他們真的不再來了,老人也得到了安靜的午休時光。
剛開始孩子沒有錢也能開心的在遊樂場玩耍,其樂無窮,這種就是一種內驅力。
而當老人開始給錢之後,孩子們玩的目的悄悄的變了,開始依賴於外部刺激帶來的喜悅,而當外部刺激減弱甚至消失的時候,孩子們玩的動力也隨之減弱了,最終乾脆放棄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由內部驅動變成外部驅動的案例。
我們都知道只有內驅力才是真正持久的動力,才能讓孩子打心眼裡覺得我能行,相信和認可自己,而不是依賴其他人說的,你覺得我行。
這就是我們希望獲得的「鼓勵」效果,讓孩子真正擁有內驅力。
但鼓勵並不代表就是表揚孩子,如想分清這兩者的區別,問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1、我是在激勵孩子的自我評價,還是在讓他們依靠別人的評價?
2、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居高臨下。
3、我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4、我會對我的朋友這樣說話嗎?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表揚就像糖果,偶爾吃很甜,但長期吃會蛀牙,有害健康,而鼓勵像維生素或白米飯,吃上去很平淡,但他們是我們生命必須的營養,可以每天吃,我們就會得到滋養。
給大家分享4個有效的鼓勵方法。
通過好奇的語言來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
當我孩子2-3歲的時候,比較膽小,一直不敢自己從床上下來,因為我們家的床比較高。
有一次我去其他房間收拾完衣服回來的時候,發現他竟然從床上滑到地上來了,我很好奇的問他,「寶貝,你是怎麼做到的啊?」
他立刻非常來勁的爬到床上,從床頭櫃滑下來,踩著毛絨玩具安全著陸。
我對他說,「媽媽覺得你的方法非常好,你想到了個好辦法!」其實我真的不知道只會蹦幾個字幾個字的他有沒有聽懂我的鼓勵。
但是從那天開始,他學會了自己下床。
這種鼓勵方式其實我們在很多視頻中或者教育中都經常看到,描述客觀的描述發生的事實,不去做評價。
比如我們可以說,媽媽看到你撿起了地上的垃圾丟進了垃圾桶;我們也可以說我注意到你今天做口算比昨天速度提高了一分鐘,而且準確率也提高了;我注意到我們約定的時間一到,你就自己去寫作業了。
上面幾句話其實只是客觀的說出你看到了什麼,就像照鏡子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是哈哈鏡,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在。
對孩子來說描述型的鼓勵是一種看見,當然有的時候它可以表達關心和理解,比如我們可以說我注意到你有一點沮喪,我注意到你有點猶豫,想和我聊聊嗎?
我們發自內心的感謝孩子做的事情,或者是他為家庭做的貢獻,並真實的表達我們自己對他的感謝。
比如我們可以說謝謝你幫媽媽洗了碗;謝謝寶貝幫媽媽領這麼重的包;謝謝寶貝今天晚上陪媽媽,媽媽今天心裡有點難過;我非常欣賞你在拼圖的時候不斷試錯,不斷思考,很棒!
有一次我發現當我很真誠的對孩子表示感謝的時候,他的反應讓我覺得世界都亮了。
孩子有一點點害羞,可他的眼睛都亮晶晶的,特別有神,還帶著一種自豪感。當孩子被當作成人一樣的對待時,那種平等、尊重、重視和欣賞,都會讓孩子更有勇氣。
信任孩子有能力做到,相信孩子內在的力量。
有個孩子,他的父親、母親都是大學教授,可偏偏他成績極差、還非常喜歡打架鬧事。
從小時候開始,他的學校就一直換來換去,從重點換到非重點甚至到了鄉村學校,他自己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沒救了,這輩子就是個沒用的人。
可是媽媽一直非常相信他,在初中畢業填報志願的時候,媽媽問他,是想去技校學一技之長還是去重點高中學習。
他想了很久,決定去技校學習。他問媽媽,我可以去技校嗎?
媽媽說,「其實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平常高中那種學習考試的方式完全不適合你,你可以去技校學一技之長。」
他心裡很清楚,媽媽這麼做是擔了巨大的心裡壓力的。他家條件不錯,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別墅區,那邊出入的人不是留學生就是博士生,只有他一個人上了技校,壓力不可謂不大。
上學期間,不管是左鄰右舍的汽車出了問題,她媽媽都讓他幫忙免費修理。
他雖然在學習上一無是處,可在這種機械運轉上卻是一看就通,一學就會,還能舉一反三。漸漸的還不到25歲的他在周邊打響了名氣,並建立了自己的汽車修理品牌,在整個上海都小有名氣。
你看這就是相信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鼓勵不帶著任何目的性,不是為了激勵孩子而誇大其詞,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今天的學習分享就到這裡,關注我通過故事學會更多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