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餘年來,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走向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構建「網際網路+」課程教學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經過探索與思考,初步形成了「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思路,並進行了初步實踐與應用探索。
本文作者: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越群教授
「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是指:一本課程標準與一本教材的融合,簡稱「11融合」;網絡線上教學與學校線下教學,簡稱「2線融合」;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育主體的三方融合,簡稱「3主體融合」;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若干動態環節的融合,簡稱「N環節融合」。其中「11融合」是前提,對課程標準與教材的融合,教師必須做到「依標備課,達標上課,超標研課」,深度融合,把好線上課程教學的第一道關;「2線融合」是核心,教師必須熟悉線上和線下兩個不同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和實施要求,充分發揮兩者優勢,交叉運用,實現深度融合;「3主體融合」是目的,教師必須樹立學生和家長都是學習主體和教育主體的意識,形成人人為師,人人為學的課程教學生態;「N環節融合」是落腳,教師務必樹立因材施教,根據學科和具體學情,在遵循大規律的情況下,設計具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環節,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一是教學準備。做到將課程培養目標出示、課程課時目標出示、課文教學目標出示、確定線上支持平臺、學情精準分析研判、製作傳統授課課件、整合網絡視頻片段、列出學習任務清單、教學設計稿件完備、課程資源遴選說明等N個要素融合,徹底改變傳統備課模式。
二是教學過程。做到明確教學任務(包含明確單元任務、明確課時任務等)、教師引導學習(包含邊講邊學、自主學習、觀看視頻、展示PPT、講解課文、教師參與等)、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個別指導、師生分享交流、教師點撥結課等N個元素的融合,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只重視書本知識講授而不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弊端。
三是課程實踐。做到將內化課程標準、優化課後作業、校本活動落實、綜合實踐實施、網絡空間整合等5個要素融合起來,改變了過去重視課堂教學,將課程實踐作為第二課堂的做法。
四是線上教學。融合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應用,要做到將班班通資源堂堂用、人人通空間人人用、個性在線資源展示、教學過程全上平臺、家長網絡空間聽課等要素融合起來;二是課後應用,要做到確定網絡交互平臺、師生網絡即時交流、網絡檢查學生作業、家長網絡即時溝通、在線查閱學習資料、個性網絡資源選擇等N個要素相互融合,改變教師只重視教學書本知識輕視網絡課程資源平臺作用的弊端。
五是課程評價。要將課堂學習過程、校本活動過程、網絡學習過程以及綜合實踐課實施過程融合起來,改變過去單一終結性評價的弊端。
六是保障措施。要將網絡環境保障、電子設備保障、思想認識統一、教研活動跟進、師生家長配合、學校積極支持等要素融合起來,改變過去課堂教學教師個人單獨行動的弊端。
一是突出創新與融合。「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突出體現了「創新」和「融合」的特徵。即在教育高速發展時期,創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思維和行為都處於整合重構狀態,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這一理念模式緊密結合我國教育信息化實踐應用趨勢,注重將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與傳統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與教育信息化2.0發展趨勢相一致。
二是突出全面課程觀。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觀,課程實施既要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又要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讓學生在不同課程實施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從而使因材施教與個性化教育的目標得到實現。「1123N新融合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完整的課程觀,將很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引導教師樹立強烈的課程標準引領意識。
當然,「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雖然內容框架及思路都比較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規律,但仍然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轉變教師觀念和教育思想和行為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還需要得到更多教育部門和廣大校長的支持。但我們相信,隨著實踐應用和探索過程的深入,相信「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一定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延伸閱讀: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