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夏至過後三庚數伏」,今年夏至是陽曆6月21日,農曆五月初一日夏至節,過後第一個庚日是陽曆6月26日,農曆五月初六日是庚子日;第二個庚日是,陽曆7月6日,農曆五月十六日是庚戌日;第三個庚日是,陽曆7月16日,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庚申,進初伏的第一天,標誌著盛夏時期監近,真正的夏季炎熱伏天已經到來了;第四個庚日是,陽曆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日庚午日,進中伏的第一天,標準時間已經進入三伏炎熱的最中間部分了。~~
第五個庚日是,陽曆8月5日,農曆六月十六日,是庚辰日,農曆曆法和農村俗語一至說法是,「三伏在秋」,意思是說三伏即末伏必須在立秋之後,因此,今年的伏天必須要增加10天時間,來促使末伏在立秋的傳統習慣曆法範圍內,所以,今年二伏增加了10天,共有20天時間,才使第六個庚日在立秋之後,是陽曆8月15日,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庚寅日進末伏。這樣就按照了農曆關於三伏天的曆法,符合傳統農曆曆法,使末伏處於立秋節之後,才真正地達到實現了三伏在秋後的慣歷。~~
按照傳統農曆關於立秋的定義,立秋後到末伏的天數,叫做「秋後延天」。古代有句俗語,「一日延天熱死人,十日延天熱不成」。今年立秋後到末伏相隔7天,因此,按照傳統農曆曆法,今年秋後非常涼爽,不是非常炎熱,原因是有7天的延天。今年按照傳統曆法,雖然立秋後的伏天數非常長,但不是很炎熱,立秋後早晚涼爽,只有中午比較炎熱。~~
總而言之,農曆曆法是古代先輩,按照太陽、地球、月亮三者運動的規律,來決定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六節氣,再按照冬季九天和夏季伏天的冷熱規律,來採取的計時曆法,是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是符合自然客觀規律的,因此從古代流傳至今,仍然是堅持採取這種古老傳統曆法的。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