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天,保哥被一篇揭露外賣騎手生存現狀的文章刷屏了:《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
文章很長,但描述的事實很簡單:
「在外賣平臺系統的算法驅動下,外賣員的配送時間越來越短,騎手們為了避免差評、維持收入,不得不超速、闖紅燈、逆行,導致外賣員遭遇交通事故的數量急劇上升。」
數百萬名外賣騎手,被冰冷的算法活活逼成了「高危職業群體」。
「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數據顯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騎手傷亡。同年,深圳3個月內外賣騎手傷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個月間查處騎手違法近萬次,事故196件,傷亡155人次......」
而比這更糟糕的是,大多數騎手都沒有社保保障,一旦出了事兒,工傷保險和醫保都不能報銷,只能自己承擔。
僅剩的商業保險,也被很多外賣站點以「高危職業無人敢保」為由而拒絕投保。
外賣騎手缺失的社保保障有多重要?「高危職業」外賣員真的無人敢保嗎?今天保哥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沒有「盔甲」的「騎士」們
在之前的很多媒體報導中,外賣騎手都被稱為「騎士」,守護著整座城市的「胃」,然而,這些「護胃騎士」卻連最基本的「盔甲」都沒有。
大家都知道,社保是國家福利,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基礎的保障。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分為兩類:城鎮職工社保和城鄉居民社保。
職工社保由公司統一繳納,保障最全面,包含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五種保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險」。
其中,醫保可以幫助我們報銷因疾病或者意外產生的醫療費用,而工傷保險可以讓我們在因公受傷後能獲得一定的賠償。
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得到社會保障,風裡來雨裡去的外賣員更不應該成為例外。
然而,大多數外賣騎手並非受僱於外賣平臺,而是與本地的配送公司籤約,雙方往往不會籤訂正式的勞動合同,更不用說為外賣員繳納社保了。
也正因此,發生交通意外後,受傷的外賣騎手沒有辦法報銷醫藥費,也拿不到工傷賠償,只能找肇事者賠償,或者,自食其果。
在這種情況下,商業保險成了外賣騎手能獲得的唯一也是最後一道安全保障。
然而,《人物》雜誌在調查中卻發現,一些配送站點因為怕麻煩並沒有給騎手上保險,一些站長還聲稱「騎手是最高危的職業,每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天,我們這兒無人敢保」。
「高危職業」外賣騎手真的無人敢保嗎?
首先,外賣騎手是不是高危職業,站長說了不算,具體還得看保險公司的判定。
因為,不同的職業類型,發生風險的概率不同,所以在投保時,保險公司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職業類別進行審核。
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會將職業劃分為1—6類,數字從小到大依次是低危職業高危職業。
雖然各個保險公司對於職業類別風險的劃分略有差異,但1-4類職業一般都可以正常承保,5-6類職業核保比較嚴格,可以投保的產品也不多,會有加費或者拒保的可能。
那麼,外賣騎手屬於幾類職業呢?
不同產品對外賣騎手的分類也不同,有的保險公司列為3類,有的列為4類。
以平安個人意外險這款產品為例:
雖然在它的職業分類中沒有提到外賣騎手,但保哥諮詢了平安的客服,客服給出的答案是三類職業,可以正常承保。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可以正常承保,但很多外賣騎手騎的電動車都不符合新國標,屬於機動車輛。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理賠糾紛,騎手們不僅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還需要在當地的交管部門做好備案,根據規定取得相應的駕駛證。
總而言之,外賣騎手並非「高危職業」,也不是無人敢保。
寫在最後
在算法的驅動下,時間成為了騎手們的生命,為此他們不惜和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
好在,這些外賣平臺已經開始整改系統,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餓了麼表示將上線「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功能,美團提出將會為騎手提供8分鐘的彈性時間。
我們期待未來外賣平臺的系統算法變得更加人性化,但保哥個人更希望看到的是,所有的騎手都可以依法享受社保待遇,買到合適的商業保險。
願所有騎手都有「盔甲「,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