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成立綜合實驗區以來,從昔日的邊陲海島,如今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區。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1月1日視察平潭時,親自為平潭擘畫「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藍圖。他指出,平潭是「閩臺合作的窗口,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要以建設新興產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為目標,致力打造『臺胞第二生活圈』」、「要好好保護旅遊資源,建設國際旅遊島」。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首座航道橋合龍
2018年12月28日10時40分,我國第一座跨海峽鐵路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大小練航道橋順利合龍啦!這不僅是大橋第一座航道橋合龍,還是國內第一次採用整節段鋼梁合龍技術,更是我國在跨海大橋中整節段鋼梁架設合龍技術的新突破!
世界最長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羅京新攝 資料圖)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座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的跨海大橋,驚豔了國人的雙眼,也向全世界展現不一樣的中國「硬實力」。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修建臺灣海峽大橋等議題再次被兩岸同胞熱議。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曾表示,修建臺灣海峽大橋,經濟、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兩岸關係的走向和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時機。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資料圖)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當選人羅志強近日也表示,如果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第一件事就是要興建兩岸海底隧道,連通兩岸高鐵,臺灣網友對此一片叫好。而在網絡上,大陸網友更是時常表示想早點坐著高鐵、開著車子去寶島臺灣遊覽一番。
「十三五規劃」(2016年到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北京至臺灣(臺北)」的高鐵路線。待2019年,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完成,高鐵駛入平潭這個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坐著高鐵去臺灣」就差最後一站地了。
68海裡:離臺灣最近的「臺胞第二生活圈」
平潭猴研島: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
平潭,位於福建省東部,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最近距離僅68海裡;改革開放40年,平潭從昔日籍籍無名的邊陲海島,一躍成為對臺融合發展的前沿,由綜合實驗區政策窪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高地、國際旅遊島特殊政策共同支撐,既有中央層面,又有福建省層面和實驗區層面,是一種「組合拳」式的政策支持。
從建橋距離上來看,平潭與臺灣新竹港相距僅68海裡,這就是別處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
公鐵大橋側面航拍(資料圖)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福平鐵路項目總體設計負責人曾向媒體介紹:「平潭島是我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島嶼,島上開通高鐵,必然是離臺灣最近的高鐵,這是形成京臺鐵路通道、密切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需要。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平潭開放開發,一個綜合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際旅遊島優勢疊加的特殊區域,屹立在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
不久前,國務院還印發了相關文件,允許平潭各金融機構試點人民幣與新臺幣直接清算,平潭在兩岸交流中位置更加突出。
臺灣文化廣場(資料圖)
在平潭臺灣文化廣場,20多位臺灣青年進入項目團隊工作,為項目帶來更多「臺灣經驗」,並達到「以臺引臺」的效果,來自臺灣高雄的吳宗應便是其中一員。
「在臺灣,許多創業青年深感發展空間有限,而平潭潛力無窮,創業環境相對輕鬆,留給大家的『舞臺』也更大。」當問他為何在平潭工作時,他如是說道。
樓臺會,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要聚落
青年一代、基層一線交流密切,人員、經貿往來如梭,平潭不斷採取實在的政策舉措,引導兩岸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朝著助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正確方向邁進,讓廣大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理念在兩岸交流互動中的實際意義。
從邊陲海島到「臺海通道大陸端起點」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鄰近蘇澳碼頭(資料圖)
蘇澳碼頭,地處平潭西北部,在平潭對外交通史中位置舉足輕重,在此擺渡了半輩子的康承華親歷這裡多年的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康承華等人購買12匹馬力發動機裝置於舢板船,往返於蘇澳、福州長樂等處。
1978年改革開放,沉寂的生產力一下得到釋放,回想那段歲月的康承華格外興奮,他介紹:「那時每天都擺渡六七百人,挑擔的商販乘船往來售貨,大家日子開始紅火起來。後來,平潭道路越建越好,商人從鄉親手裡收購海產後用車拉貨。近些年平潭發展旅遊業,乘客中還多了許多遊客。」
隨著經濟發展,康承華等人的渡輪也更替為如今的80匹二層鐵甲客船。
望著鄰近碼頭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康承華感慨道:「從海峽高速客滾輪到有望作為臺海通道大陸端起點,這些年平潭的變化讓人想都不敢想。」
平潭更新更美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歷史賦予平潭發展戰略機遇,讓平潭從「海防前線」一躍成為兩岸融合的橋頭堡和試驗田。實驗區成立以來,平潭全力推動與臺灣深度融合,在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中先行先試,不斷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平潭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推進新時期開放開發,努力建設「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
天塹變通途:公鐵兩用大橋19年建成
大橋所在位置風大浪高、水深、流急
王文強,大橋工程局工程師,現在參加海峽公鐵大橋建設。和許多工程師一樣,秋冬季節王文強總是風衣配牛仔褲:「工地這樣穿方便,活動靈活又耐風寒。」他的衣著以實用為主不要求美觀,但在工程質量方面的執著卻獲得了同事們一致認同。
王文強來嵐之初大橋尚在橋墩施工,每天他要攀上海中的橋墩,檢查建設工序是否合格。「當時通過攀爬豎梯上下橋墩,橋墩高四十餘米,風又大,攀爬時難免緊張,每爬幾步就需要調節一次安全繩,剛到崗時調節繩扣我手都在抖。」
如今大橋不斷建設,預計明年王文強的工作將告一段落,對在平潭建設的這幾年,他說:「為了抓緊建設大橋,去年和老婆領完證沒來得及辦婚禮就返回平潭,今年過年打算把婚禮給補上,再計劃要個孩子,等孩子長大了我們一家人會再來平潭看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效果圖
憑藉前所未有強大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這公鐵大橋不斷建設,實現曾經難以企及的跨越,它們連接起海島與大陸,連接起東岸與西岸,用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讓人民更快地通往更好的生活。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被譽為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之一。這座橋所在的平潭海峽,每年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超過300天,是與百慕達、好望角齊名的世界三大風口海域,因此被稱為「建橋禁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海底還有堅硬的巖石。
它是我國首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2013年11月13日,大橋啟動建設,計劃於2019年建成。大橋全長16.34公裡,上層是長樂通往平潭的高速公路,設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為100公裡,下層雙線鐵路即為福平鐵路,設計時速為200公裡。
憑藉前所未有強大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公鐵大橋不斷建設,實現曾經難以企及的跨越,它們連接起海島與大陸,連接起東岸與西岸,用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讓人民更快地通往更好的生活。
臺胞想來大陸發展可以先到平潭看看
林伯成正在搬運貨物準備送貨
去年,臺胞林伯成在嵐開設了平潭金味王商貿公司,銷售臺灣醬油、味精等產品。
「平潭的優惠政策讓我在創業初期變得容易,我建議想來大陸發展的朋友先來平潭看看,把這當做一個融入大陸商業環境『起始地』。」林伯成說。
現階段平潭已具備多項支持臺胞在嵐就業創業政策,臺胞持臺灣地區建築、醫藥、導遊等相關證書經批准可在平潭開展相應業務,就業創業引領計劃、中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等優惠政策使在平潭的臺胞獲得更多保障。
經過多年探討,兩岸許多專家認為建立京臺高速技術上已經不成問題。
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計劃2019年建成(資料圖)
對臺灣海峽通道的建設,林伯成充滿著期待:「明年我計劃加大對外省市的推廣,通道建成後必會給我帶來巨大便利,到時回臺灣和去外省市談業務都更快捷,相信一條以京臺高速(鐵)為主線,輻射更多區域的貿易新局面將會形成,也能讓更多同胞嘗到我帶來的正宗『臺灣味道』!」
如今,越來越多的臺商來嵐落地並逐漸融入平潭,他們將自己的家、事業紮根在嵐島,和這塊土地一塊成長,當一名接地氣的「新平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