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989︱​ 胡耀邦

2021-02-28 山東書城ShandongBookMall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胡耀邦同志是我黨卓越的領導人,曾任黨的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縱觀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在舉國上下紀念胡耀邦同志的光輝事跡和歷史性貢獻之際,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推出了三卷本《胡耀邦(1915-1989)》,作為獻禮,以示紀念。

全三卷定價:

198元(平裝版)

298元(精裝版)

498元(大字版)

主編:張黎群 張定 嚴如平 唐非 李公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2

山東書城

本書共分三卷,記述了胡耀邦同志從投身革命,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主持團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到組織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再到積極參與制定中央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直至去世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胡耀邦同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胡耀邦強調要充分認識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把改革貫穿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展現出全面推進改革的決心、魄力;胡耀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推動科技、教育、文藝、新聞等各項工作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胡耀邦強調要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紀,整頓黨的作風,堅定不移同不正之氣和腐敗現象作鬥爭……胡耀邦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學習胡耀邦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為我們繼續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激勵著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第一章 山鄉少年

一、農耕之家

1915年(民國四年)11月20日(農曆乙卯年十月十四日),胡耀邦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中和鄉一個貧苦的農耕之家。

瀏陽地處湖南東部,毗鄰江西。由於是在湘水支流瀏水之北,故名瀏陽。三國時屬吳地,開始設縣,隋時併入長沙縣,唐時復置瀏陽縣,元中葉升為州,明洪武時復為縣。瀏水全長234公裡,發源於縣東大圍山,初為二溪,合流西南行,過縣西名渭水,至縣南名瀏水,因縣名而稱瀏陽河。復西行入長沙境,向西北匯入湘江,因此長沙城東門,亦名瀏陽門。瀏陽河逶迤舒緩,沿岸特產豐富,尤以夏布、花炮著稱,近世更因一曲「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而為眾所周知。

古往今來,湖南三湘大地上,曾有多少往哲先賢、仁人志士,懷著憂國憂民的深情,發出激揚天地正氣的呼聲,做出報效國家民族的壯舉,甚至以身赴死。從三閭大夫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歌,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寬以養民」的吶喊,千百年來,民本精神和慷慨捐軀的傳統綿綿相承,歷久不衰。同樣在古樸的小城瀏陽,這種傳統也在孕育滋長,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更是志士輩出。戊戌變法中,「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譚嗣同,以及他的好友、發憤「樹大節,倡大難,行大改革」的唐才常,最後都挺身就義,他們都是瀏陽人的傑出代表。這裡民風質樸,民氣剛烈,二十世紀初葉,革命風雲激蕩,瀏陽雖然地處偏遠,然而也已經感受到民主革命的氣氛。民主革命以來,這裡更是鐵血壯烈,奔星有聲,湧現了眾多的政治家、軍事家。

胡耀邦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和地域環境中出生、成長的。

他的家鄉中和鄉蒼坊村在瀏陽南鄉約四十公裡處。從縣城往東南,岡巒起伏,地勢漸行漸高;經大瑤,過南川河,漸次走進群山環抱之中。這裡屬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餘脈,已經沒有過於險峻的峰嶂,在條條山衝中,已有大大小小的村落出現。蒼坊村,就坐落在這樣一條山衝裡。小小的山村依山傍水,紅土壤山上生長著低矮的松杉和油茶,蜿蜒的溪流跳躍著穿過石灘遠去,起伏不平的山間小徑傍著塊塊稻田。十多戶人家的泥瓦房、土磚房散落地依山而建,掩映在周圍的竹木樹叢之間。

蒼坊村東面一座小山叫筆架山,西面一座小山嶺同它相對,叫作西嶺。胡耀邦的祖居,就在這西嶺山腳下。屋後是樹木蔥鬱的山崗,屋前是一條叫作敏溪的溪流,清澈見底,長流不斷。這是一座古老簡樸的場屋,坐北朝南,泥土牆,茅草頂,據說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中間正屋,相傳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祥鍾淮海,秀毓蘇湖」的門聯十分醒目。兩邊的房屋由胡耀邦曾祖父弟兄兩家分別居住,胡耀邦就出生在西屋東上房的臥室裡。

胡耀邦的先人來到瀏陽縣中和鄉西嶺定居,已四百餘年。據《胡氏族譜》記載:約在明萬曆年間,被尊為「始祖建十公」的胡允欽(字建十,1569—?)從江西高安縣浯溏村,攜帶家眷來到這裡,從此紮下根來,繁衍生息,到胡耀邦,已是胡允欽第十二代孫了。胡氏的後代,除胡耀邦這一支世代定居這裡外,還有的遷到瀏陽的文家市、巖前、山棗等鄉,更有的遠遷到了攸縣。

從歷史上的移民狀況來考察,西嶺胡氏應當算是客家人。顧名思義,所謂「客家」,即非本地土著。公元四世紀初葉,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頻繁襲擊西晉王朝,中原眾多漢人特別是士大夫為躲避戰亂,舉族南遷,來到江南,其後唐末及南宋末年戰亂之際,又有大批漢人渡江南下。他們往往成群結隊,宗族鄉黨相隨而行,顛沛流離,尋求條件稍好的地方,安頓下來,「客而家焉」,因此被稱為「客家」。這樣的「客家」人,以落腳於江淮、閩粵者為多。想當年,胡家也許是落腳於淮海、蘇湖,以後輾轉流徙,到胡允銘這一代又從江西來到西嶺的。客家人由於艱辛備嘗,有共同遭遇,身居異鄉,需要互相扶助,所以他們崇尚團結,勤勞儉樸,有開創局面的奮鬥精神,並且十分注重族人的文化教育。這些品格逐漸形成客家人的特徵,世代相傳。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鍾(約1840—1885),字秀卿,號毓源。胡氏族譜中說他「幼勤誦讀,通經史,弱冠早已知名」,是個鄉間知識分子。村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住所附近建了一個私塾,名「種桃書屋」,寓有培植桃李的意思,請族中有文化的人來教授本族及鄉民子弟。他的兒子胡成瀚(1858—1896),字海文,號彰五,即胡耀邦祖父。據族譜記載,胡成瀚也是博通經史,崇尚聖道,能寫古文,是族中有識之士。他一生倡導興學濟貧、修橋補路,在村中很有聲譽,鄉裡間發生糾紛,常常請他來公斷。只可惜此時家道中落,他盡力務農以維持生計,而不能專心於筆墨了。他三十八歲那年,續弦的妻子因病去世,他憂傷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身後撇下了兩子一女。其中之一就是胡耀邦的父親胡祖倫。

胡祖倫(1882—1954)父母俱喪那年只有十四歲,妹妹才十二歲,弟弟祖懷八歲。族人幫助料理了喪事,然後由叔父胡成檻收養了胡祖倫,妹妹和弟弟由伯父胡成杓撫養。

叔父讓胡祖倫繼續在學館讀書,同時也幹一些田裡的農活。雖然有叔父的照拂,胡祖倫卻總是擺脫不了作為孤兒的苦寂,加上胡成檻也希望他能早日自立,因此胡祖倫剛到十八歲,就張羅為他完婚了。

娶進來的是文家市鎮五神嶺黃花衝村的農家女兒,名叫劉明倫(1882—1967)。父親劉大晉,以務農為主,兼做花炮。劉明倫也像那個時代的女性一樣,自幼就纏了小腳。她純樸厚道,吃苦耐勞。結婚以後,夫妻兩人就回到西嶺祖居安家,過著清貧的生活。

在隨後的歲月裡,他們總共生育了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但七個都是夭亡,只有三子耀福、四子耀邦和長女石英、三女菊華、五女建中得以成長。胡耀邦在十二個子女中排行第九,父母叫他「九伢子」。

胡祖倫失怙之後,歸屬他名下只有幾畝田土,原本就不寬裕,孩子卻又一個一個降生,負擔越來越重。而且時處清末民初,社會動蕩,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加上災害頻仍,單靠作田已難以養家餬口了,胡祖倫不得不幹起了挑腳的生計。每天一大早,他挑上籮筐快步趕到二十裡外的文家市去,擔起上百斤的煤,翻過幾十裡山岡,到東鄉的雞婆尖、高坪、石灣一帶,掙幾個血汗錢。直到胡耀邦十五歲離家參加革命時,四十八歲的胡祖倫仍以挑腳為生。胡耀邦晚年回憶父親時,曾唏噓地說:「我老爸有一根這麼長的旱菸槍,他抽菸可厲害呢,他有時窮得桐子葉當旱菸抽。」「他老人家因長期挑腳,兩隻肩膀腫起兩個好大的繭包喲!」

二、勤勉好學的九伢子

1915年11月20日,剛剛秋收完畢的胡祖倫家,又添了一個「九伢子」。

孩子誕生後第三天,按照作「三朝」的古老習俗,胡家請族人和鄰裡吃飯。孩子的堂房三伯父胡祖儀也來了,他是鄉裡出名的飽學之士,又是私塾先生,頗有聲望。胡祖倫請胡祖儀給孩子起個名字。胡氏一代代族人的取名,從先祖建十公起,便按宗法傳統,制定了字輩譜,即:雲謙甫育,元奇志中;名成祖耀,德厚家行;千年遠紹,萬代恆昌。胡祖倫下一代是「耀」字輩,所以先頭幾個男孩的名字都帶「耀」字。胡祖儀按照這個規矩,並且寄意這孩子必有大出息,於是引用了《詩經大雅文王》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和《易經》裡的話:「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給這初生的孩子取名耀邦,字國光。

在這個貧困而多子女的家庭,小耀邦幼時的發育不算好。他的個頭長得很慢;到了一般孩子都會說話的年齡,他卻吐字困難,有些結巴。但他非常聰明,性格活潑。稍稍長大之後,他就常常隨父親和哥哥到山坡拾柴,或者到田裡拔草。到收谷收薯時節,他更是奮力又背又扛,仿佛要跟大人比賽。他不貪玩,愛幹活,伶俐懂事,所以深受喜愛。

胡氏人家雖然世代以農耕為業,但重文尚教以求知書識禮是他們的家風。胡氏宗族早就設有公益性質的祀田,由族長管理,收入大部分用於本族兒童的教育,成立了泮宮樂育會專司此事。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鍾所倡立的「種桃書屋」,就由祀田支持,凡是胡氏子弟都可以免費進這個私塾性的學館接受啟蒙教育。1867年(清同治六年),種桃書屋的房舍被一場山洪衝毀,學館就暫設在胡氏宗祠,仍然是由祀田的專款開支先生的「束脩」和學童的學費。

1920年,胡耀邦年滿五歲,胡祖倫送他進種桃書屋「開蒙」。

胡耀邦很有靈氣,模仿力強。入學之前,哥哥胡耀福放學回來,背誦課文,他聽過幾遍,就能跟著背起來。哥哥練習寫字,他也拿根樹枝蹲在地上照著寫。 現在入學了,他更是興高採烈。他家離胡氏宗祠大約一裡來地,他每天早早就來到學館,抹桌掃地,然後就攤開書本溫習,靜靜地等著上課。他學習很認真,專心致志,雖然有點口吃,但朗讀起課文來卻朗朗上口,簡單的對子也作得快捷工整。他入學後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個第一名,使他的老師、堂伯胡祖儀滿心歡喜,也頓時使同學們對他另眼相看。

胡祖儀思想開朗,熱心公益,注重文教,而又勇於吸納新思潮。五四運動之後,他認為不能再用「四書」「五經」等陳舊學說教育族中子弟,於是積極創議開辦新式學堂。在族中慎重商討這個創議各個細節過程中,「種桃書屋」即將結束,新的學堂還沒辦起來,胡祖儀讓兒子胡耀清帶著六歲的胡耀邦到長壽村的琢玉私塾去暫讀,那裡的功課講得紮實。長壽村距離蒼坊村十多裡路,好在有長他好幾歲的堂兄照顧,胡耀邦的父母倒也放心。琢玉私塾的課程裡有唐宋詩詞,這又大大打開了胡耀邦的眼界,他對那些優美的、幾近神奇的句子產生了濃厚興趣。憑著他過人的記憶力,沒有多久,就可以背誦許多了。

到1922年,胡祖儀的新式學堂的創議獲得通過,名為興文小學的胡氏族學就此開辦起來。這個學校不僅在科目設置和教學方法上不同於私塾,而且還招收女童入學,這在當地是破天荒的。胡祖儀擔任了校負責人兼教師,胡耀清和胡耀邦也轉回到這個學校來,胡耀清還當上了班長。

胡祖儀很器重胡耀邦,在學業上和品德上都嚴格要求,常常用高年級的作業讓他試做,給他輔導,課餘則常常給他講些楊家將、嶽飛、戚繼光、譚嗣同等愛國英雄的故事。這使得童年時代的胡耀邦就受到勤奮好學等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精忠報國精神的薰陶。

1926年,十一歲的胡耀邦在興文小學讀完初小,到文家市裡仁學堂讀高小。

文家市在瀏陽縣東鄉,羅霄山脈西麓,緊鄰江西,是一個很著名的集鎮。裡仁學堂就在文家市街上的文廟裡。這座文廟興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後來在這裡創辦了文華書院,辛亥革命後改為立人(裡仁)學校。學校按新式教育的要求,開設了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課程,在國民革命高潮興起之後,又增設了「三民主義」。校長陳世喬是既有豐富學識、又有革命思想的青年,此時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教師裡面的甘思藻、吳千晉、尤清風等也都是共產黨員。這是一所充盈著進步色彩的學校。

胡耀邦去鎮上讀書,這在家裡也算一件大事。雖然學費仍由泮宮樂育會供給,但報名費一塊銀元還要自己交,東借西借總算借到了。母親也比以前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她就得給胡耀邦準備紅薯絲飯,一半作早餐,一半帶去上學。父親一早就要到文家市去挑煤,胡耀邦就隨他一起上路。這一段路坡崗起伏,來回四十裡。少年胡耀邦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往返於這崎嶇的路上。這一時期的天天長途步行,確實鍛鍊了他的腳力,使他一直到晚年還保持健步疾走的習慣。放學時碰上壞天氣回不了家,有時他就到離文家市較近的外祖父家或姨母家住一宿。

裡仁學堂的諸多課程,為胡耀邦打開了新的天地。他覺得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誘人,強烈的求知慾望使他將各個科目都學得很認真。他勤奮、專心、肯思考,入學不久,在班級裡就贏得了好學生的名聲,也很快就引起了教師們的注意。此時比他大兩歲的表兄楊世俊(後來改名楊勇)也在裡仁學堂讀書。楊世俊的母親劉世珍同胡耀邦的母親劉明倫是堂姊妹,是他的姨母。楊世俊性格外向,驍勇好動,一身虎氣,而胡耀邦則顯得有些斯文。表兄弟兩人雖然性格不同,但很合得來。幾十年後,已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的楊勇回憶這段學校生活時說:耀邦是好學生,我是淘氣包兒,念書他幫我的忙,打架我幫他的忙。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共產黨員陳世喬、甘思藻等經常給學生宣講打倒列強、爭取國家獨立,農民要組織起來鬧翻身,要進行國民運動等等道理。楊世俊對這些道理總是接受得很快,而且能夠發揮,所以甘思藻秘密發展楊世俊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來又成立了共青團支部。甘思藻對年紀尚小的胡耀邦也著意培養,介紹他讀《中國青年》上的一些文章,對他講什麼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農民如何受剝削等等。這些,在少年胡耀邦的心靈裡,播撒了階級意識的種子,喚醒了他對革命的朦朧追求。不久,他擔任了裡仁學堂的少年先鋒隊隊長兼宣傳組組長。他既熱情又主動地參加教唱革命歌曲、宣傳破除迷信等等工作,有時也走到校外,在牆上塗寫大字標語:「打倒軍閥」「打倒列強」……

三、迎著星火走去

胡耀邦在裡仁學堂讀書的頭一年,中國大革命運動出現了洶湧澎湃的高潮。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其先頭部隊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快速向北推進,李宗仁的第七軍、唐生智的第八軍也相繼出兵,7月中旬打敗了吳佩孚部隊,佔領了長沙。北伐軍的節節勝利,帶動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蓬勃興起。與此同時,毛澤東在廣州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大批湖南籍學員,也紛紛趕回湖南,發動和領導農民運動。一時之間,湖南的廣大農村,到處建立農民協會,農民們起來鬧減租減息,鬥爭惡霸地主,摧毀封建剝削和統治,那種空前的農村大革命的局面,正像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所說:「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早已積蓄革命力量的瀏陽,此時農民運動也如火如荼地迅猛展開。1924年,經過共產黨人潘心源、田波陽、夏明翰等的發動,瀏陽縣開始建立起黨組織,以後兩年陸續發展了三百多名黨員,許多鎮、鄉都建立起了黨支部;1926年又建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不到一年就有二百多團員分布在鎮、鄉和學校。此時農民協會也普遍興起。據1926年11月份湖南省各縣農民協會會員統計資料,瀏陽縣有區農民協會二十一個,鄉農民協會五百八十六個,會員人數近十四萬。鄉農民協會數目及會員人數,都居全省五十九個縣的第三位。農民協會領導貧苦農民向封建特權和土豪劣紳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響徹瀏陽河畔。隨著革命鬥爭的深入,許多鎮、鄉建立了農民自己的蘇維埃政權組織,甚至赤衛隊等武裝。

這場農民運動的風暴,也使中和鄉沸騰起來,鄉民們興高採烈地推出立場堅定、公道能幹的人擔任鄉蘇維埃和各種革命組織的骨幹。胡耀邦的父親胡祖倫擔任了鄉蘇維埃政府的土地委員,母親劉明倫擔任了鄉婦聯主任和第八區的婦聯主席,哥哥胡耀福擔任了共青團支部書記和第八區工會執行委員。胡耀邦的母親雖然子女眾多,家務繁重,生活艱苦,且纏足不利於行,但她深明大義,熱心公益事業,教育子女正派做人。擔任了婦聯領導工作之後,她在發動婦女參加革命鬥爭、破除歧視婦女的觀念、維護婦女的權益等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表現了不辭辛苦、沉毅果斷的精神。

無處不在的熱火朝天的革命形勢,父母、哥哥們投身運動的昂揚激情,都使胡耀邦受到深深感染。在不上課的時候,他也同小夥伴們一起出去作宣傳,或者組織少年先鋒隊隊員們拿著紅纓槍站崗。這一時期,他也常常去五神嶺將軍廟舅舅那裡。舅舅劉元階粗通文墨,自學醫術,能看點小病。劉元階開朗豁達,有些駝背,沒有妻室,在五神嶺將軍廟守廟。胡耀邦自從到裡仁學堂讀書,就常去看他,幫他做些打掃衛生等雜活。劉元階也很喜歡小外甥胡耀邦,常常給外甥講些《西遊記》《封神演義》的故事。劉元階不是共產黨員,但一向同情革命,樂於為革命活動做些有益的事情。因此,此時瀏陽縣第八區十三鄉的蘇維埃政府、工農赤衛隊和農民協會,就都把這將軍廟作為辦公地點,很多會議都在這裡召開。胡耀邦每次來到這裡,也都主動幫助做些事。那些幹部們見他機警勤快,往往派他一些工作,如抄寫材料、發通知、送信等等,他都幹得很好,總是受到稱讚。

但是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黨」反共政變,江、浙、贛、皖、閩等省迅即展開了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血腥屠殺。雖然武漢的汪精衛方面一時還維持同共產黨合作的姿態,但是在湖南的國民黨第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調動軍隊,也於5月21日襲擊湖南省農民協會及其他革命組織(史稱「馬日事變」),白色恐怖迅速籠罩省城長沙,土豪劣紳乘勢反攻倒算,大革命的成果喪失殆盡。此時,中共湖南臨時省委號召各縣組織農軍,奪回長沙。在省農民協會秘書長柳直荀的組織下,瀏陽等縣農民集結起了浩浩蕩蕩的農軍,頭纏麻布長巾,手持梭鏢、火銃,前往參加攻打長沙。然而由於另外十幾個縣的農軍沒有按計劃趕到,以致這一支農軍成了孤軍。許克祥的軍隊依仗先進的槍炮還擊,打退了農軍的進攻,並在城郊一帶對工農群眾展開了瘋狂的屠殺。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布「分共」,國共合作徹底失敗。三湘大地頓時烏雲翻滾,白色恐怖席捲城鄉。重新陷入國民黨統治的瀏陽,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橫遭殘酷迫害,每日都有農會的骨幹被殺。裡仁學堂也被查封,校長陳世喬,教師甘思藻、吳千晉、尤清風等遠避他鄉,後來陳、吳、尤都被國民黨捕獲,慘遭殺害。噩耗傳來,胡耀邦和同學們曾冒險去老師家中弔唁。胡耀邦幾乎每天都會聽到一些革命者流血犧牲的消息,他心中鬱結著越來越多的悲痛和憤恨。

繼「八一」南昌起義之後,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總結教訓、因應對策的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議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

經過毛澤東大量的艱苦工作,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參加秋收起義的主力,除了原北伐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外,還有瀏陽、平江等地的農軍,安源煤礦的工人等,共五千餘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師長為餘灑度,盧德銘任總指揮。起義的最初意圖是攻取長沙。9月11日,三個團分別從江西修水、銅鼓、安源等地出發,進入湘境,會合平江、瀏陽的起義農民,準備向長沙挺進。這時,瀏陽的農軍在農會組織下,配合起義軍佔領了瀏陽的縣城和一些集鎮。起義軍在醴陵老關、銅鼓白沙的戰鬥也取得了勝利。但是國民黨的軍隊人多勢眾,武器精良,分路阻擊向長沙進軍的起義軍,部分起義軍遭到較大的損失。毛澤東鑑於敵我力量懸殊,14日,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下令起義部隊三個團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地址:濟南市市中區勝利大街56號
電話:86193069/86193076
營業時間:早9:30—晚9:30
山東書城 品質生活 精緻閱讀

相關焦點

  • 胡耀邦1915-1989
    書名:胡耀邦1915-1989(全三卷)  作者:張黎群、張定、嚴如平、唐非、李公天  胡耀邦同志是我黨卓越的領導人,曾任黨的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縱觀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在舉國上下紀念胡耀邦同志的光輝事跡和歷史性貢獻之際,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推出了三卷本《胡耀邦(1915-1989)》,作為獻禮,以示紀念。
  • 胡耀邦為何多次拒絕當中央主席?珍貴史圖
    圖為鄧小平與胡耀邦(右)、趙紫陽(中)。胡耀邦,1915年生,湖南瀏陽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他是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具體執行者,但1987年胡耀邦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辭職。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而此時的鄧小平已74歲,很注重對接班人的選擇。鄧小平選擇接班人的標準是:既不能「左」,又不能右,既要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為主,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胡耀邦脫穎而出。
  • 胡耀邦同志逝世18周年紀念
    胡耀邦同志逝世18周年紀念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6日 17:02 來源:人民網     1989年4月15    人民網:4月15日胡耀邦逝世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胡耀邦自青少年起參加革命,長期在黨和軍隊中從事黨、團工作,在「文革」後的撥亂反正和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中有顯著成績,1980年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黨的總書記。
  • 《人民日報》上的胡耀邦最後3年:較多涉送花圈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這一年的11月,中共十三大選出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成員,胡耀邦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未進入政治局常委會。此後,他的排名大多數時候在宋平之後。在此之外,胡耀邦參加了數次遺體告別儀式,如何長工、廖夢醒、夏之栩等。胡最後一次親自到現場參加哀悼的消息,來自《人民日報》1989年3月13日的報導——他參加了公安部原警衛局局長李樹槐的遺體告別儀式。
  • 胡耀邦墓清明祭:斯人已去經年 依然思重人稠
    胡耀邦墓清明祭:斯人已去經年 依然思重人稠     清明節期間,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胡耀邦墓碑前瞻仰。連日來,來此瞻仰憑弔胡耀邦的當地民眾或外地遊客絡繹不絕。
  • 胡耀邦突然得病和去世的前後經過:就要度過危險期了,可惜去世!
    (陳冠任原創,發表於百家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洗稿和抓取)1989年春,胡耀邦總書記突然在北京醫院去世,令人許多人料想不到,噩耗一出,震驚了全世界。沒過多久,胡耀邦就覺得胸悶心慌,但仍然堅持著。草案讀完後,教委主任發言。這時,胡耀邦覺得胸痛難忍,呼吸困難,撐不住了,一邊站起一邊舉手說:「我請個假……」大家磚頭一看,他已經面色蒼白。有人問:「你是不是不舒服?」他搖搖晃晃著說:「可能不行了。心臟的毛病……」旁邊的秦基偉急忙站起來,扶住他,誰知胡耀邦反而一把跌坐下來了。
  • 張裕可雅1915 EXTRA紀念版白蘭地即將上市
    中新網10月21日電 為紀念張裕可雅白蘭地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舊金山世博會)榮獲金獎,張裕公司決定推出可雅1915 EXTRA紀念酒。在10月18日舉行的「張裕白蘭地老酒回購暨年份酒戰略首發」新聞發布會上,可雅1915 EXTRA紀念酒首次亮相,瓶型設計融合了時光概念和中國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採用法國巴卡拉水晶製成。EXTRA是一個白蘭地等級概念,以法國幹邑白蘭地的等級劃分標準為例,EXTRA的最年輕白蘭地原酒的橡木桶陳釀時間為10年。
  • 華國鋒與胡耀邦的「君子之交」
    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被納入視野。當年11月,胡耀邦受中央委派,到他的家鄉湖南省,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兼湘潭地委第一書記。主要工作地點也在湘潭。此前,湘潭地委已經有第一書記,就是華國鋒。由於中央下派胡耀邦來鍛鍊,加上胡耀邦是八大當選的中央委員,因此,組織上讓華國鋒改任第二書記。華國鋒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並且親自乘吉普車到長沙將胡耀邦接到湘潭上任。
  • 「解放者」胡耀邦
    而真正奠定這個時代發展基礎的,是在胡耀邦主持指揮下進行的平反冤假錯案和為「地主富農分子」摘帽的工作。也就是胡耀邦在「新隆中對」中所說的:「冤獄一理,人心大喜」。胡耀邦才是中國新時代的奠基者和開啟者。胡耀邦 圖片來源:百度人類社會從人與人的直接關係考察,可以分為傳統的身份等級社會和現代的契約平等社會兩種類型。
  • 胡耀邦怎樣以「兩個不管」解決「兩個凡是」?
    胡耀邦接到批轉來的申訴信,當天下午就委託部裡兩位同志去看望王先梅,以儘快幫助解決問題。他決定選擇「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作為平反冤假錯案的突破口,從而全面展開清理大案要案的工作。與此同時,胡耀邦根據薄一波的請求,派秘書去他家聽了他的申訴。胡耀邦看到談話記錄後,當即寫了好幾頁的批語。
  • 胡耀邦與李昭:「摯愛之情不改」
    胡耀邦富於哲理的傾吐,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也使李昭滿是驚喜與激動,她一時說不出話來,沉默了好一陣,才鼓起勇氣用只有胡耀邦才能聽得見的聲音說:「你是年輕有為的高級幹部,覺悟高,才華橫溢,我可差得遠著呢……」 不等她說完,胡耀邦接過話,滿懷激情地說:「你是中國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獻身革命的共產黨員,讓我們在為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的過程中攜手共進,相濡以沫,創造幸福生活。」
  • 胡耀邦瀏陽社會調查:不當「過路神仙」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63年5月間,掛職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湘潭地委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到瀏陽農村做社會調查。他到了官渡區,由時任官渡區委書記彭仲先陪同下鄉。
  • 胡氏宗親沉痛悼念胡耀邦夫人李昭
    燭光裡的媽媽 - 毛阿敏3月12日,中共中央前總書記胡耀邦故居,五嶽控股集團主席胡鎮已從信陽來京沉痛悼念胡耀邦夫人李昭
  • 文革胡耀邦被紅衛兵用皮帶抽得滿地打滾
    這時,葉劍英元帥路過西安,葉帥跟胡耀邦有很深厚的友誼,聽說胡耀邦病了,便去醫院看望。葉帥對胡耀邦說,既然人家不歡迎你,你還呆在這裡幹什麼?你不如回北京養病!胡耀邦接受了葉帥的意見,在「文革」前夕回到了北京治病。雖然胡耀邦這時仍是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由於生病,並不過問具體工作。正因為這樣,由胡克實代替他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
  • 撥亂反正的重要醞釀 胡耀邦與鄧小平的首次接觸
    1977年7月15日出版的《理論動態》《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沈寶祥的文章,通過作者回憶的第一視角,再現了胡耀邦與鄧小平在理論問題上「第一次接觸」的前前後後。文章如下:胡耀邦從1977年3月開始主持中央黨校工作,職務是副校長。他在中央黨校復校開學前,首先創辦了一個小刊物,刊名叫《理論動態》。我從這年的6月4日開始,同幾位同志一起,在他的具體指導下參加籌辦這個刊物。《理論動態》於1977年7月15日創刊,出了第1期。這個刊物一期只刊登一篇文章。第1期刊登的文章是《「繼續革命」問題的探討》,作者吳江。
  • 胡耀邦一生不搞特殊化:我們家人不該走後門
    胡耀邦拒絕「雞犬升天」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封建社會的惡習,曾擔任黨的總書記的胡耀邦對此特別痛恨,多次告誡部下與親屬,絕不能學封建社會那一套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稿修改紀事 胡耀邦第一次審閱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觀點是胡耀邦同志一直都為之踐行的真理,目前這份由他親筆審閱的文稿能成為我們的館藏文物,其意義非同小可。」對於近日新收藏的這件珍貴文物,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表示,不僅可以透過文稿回溯歷史,同時也可以從胡耀邦同志的審閱過程看出其認真、嚴謹的一面。目前,這件文物雖還不曾被定級,但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 胡耀邦三文章「救國」,葉劍英為鄧小平「最後一搏」
    沒過幾天,他聽說文章的後面有胡耀邦在暗中指揮,就說:「把大字報送給胡耀邦。」 大字報就這樣被送到黨校來了。胡耀邦對郭玉峰其人並不陌生,20世紀40年代,胡是軍隊當中的兵團政委,那時候郭玉峰是他所屬的一個團政委。胡耀邦怎麼也沒有想到,他昔日的部下會對這些南徵北戰的老革命如此無情,不禁連連感嘆:「郭玉峰怎麼會變得這樣厲害?」
  • 1977—1986年胡耀邦:遭到錯誤打擊,找我,我管
    在胡耀邦和習仲勳看來,對待基層信訪的態度,不論來信說什麼,各級領導幹部都要認真對待。而來信來訪中,有關冤假錯案的問題佔的比重很大。 1977年12月15日,胡耀邦出任中組部部長,很快,中組部和胡耀邦家門前便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聚集著一群群上訪的人。胡耀邦夜以繼日地工作,重要信訪案子親自過問、審查、批示,直至最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