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熊二
編輯/馨月
在小時候我們總是能夠從爸媽的口中了解到別人家的孩子,這個人有時候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有時候是我們仰慕的對象,有時候又是讓我們恨得咬牙切齒的人。
這個人在我們第一次考試進步的時候就能夠次次保持年級第一;
在我們剛剛學會第一支舞時,就已經能夠獨立上臺表演。
這位孩子成為了支配我們童年的噩夢,而父母總是叫他們&34;,我們動不動就得被父母拿著和他比較。
許多父母都覺得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跟別人的差距在哪裡,能夠讓孩子更有動力去進步和學習,如果孩子沒有一個比較的對象就會滿足於當前,不思進取。
孩子們拿出來被比較的原因都是因為父母認為的:只不過是給孩子找一個學習的榜樣而已,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換位想過,如果處在那個被比較位置的是我們,我們能夠奮起直追,尋求進步嗎?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老公總是一回到家就開始誇別人的老婆有多美麗有多賢惠,你是會努力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還是只是會覺得自己的老公忽視了你的作為和努力?
大人在比較的時候尚且會感到不滿,討厭,那麼那些內心更加脆弱敏感的孩子們,如果他們被比較時,父母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和殺傷力又該有多大呢?
那些愛比較的父母,在一次次的比較中,讓孩子和自己的心靈被雙重否定,也使得自己越來越深陷比較之路。
在當下的環境中,焦慮似乎是當代父母的標配心理,曾有人定義這一代的家長: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長,但他們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
人和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比較的心理,作為父母,即使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但是面對各種信息流的充斥,自己總是能夠看見別人家孩子的近況,一旦知道了別人家孩子的事情,就會忍不住和自己的孩子開始比較了,這種從無意識的比較到有意識的比較,也就導致了父母們逐漸的焦慮。
&34;&34;
於是別人家的孩子的成就就成了讓自己孩子努力的對象,一旦發現對方有什麼優秀的地方,媽媽們就開始讓自己的孩子開始追趕別人的腳步。
但是別人家的孩子也在不斷前進著,於是自己的孩子就只能陷入接著追,接著比的比較怪圈。
當父母進入這種比較怪圈的時候,即使是每天都看到孩子的進步,有沒有辦法對孩子的成就做出正確評價,因為家長們習慣了拿別人最好的長處來和自己的孩子短板進行比較。
但是家長卻沒有想過,自己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都是那些特地被表現出來,讓別人能夠看到最好的一面,是理想化的樣子,而自己孩子的每一面家長都能夠看到,是真實的樣子,二者是不能被放在一個平面上去比較的,而比較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和嫉妒。
父母對孩子的判定,決定著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感,當父母總是讓孩子被比較來比較去的時候,就等於告訴孩子你是不好的,你需要不斷的改進自己,孩子就會在父母的不斷否定之中降低自己的自我認同感,變得消極自卑、不再自信。
讓孩子活在別人的影子裡,最終會讓孩子丟失掉自己,正確的教育成就自信的孩子,但是比較教育會讓孩子在別人家的孩子面前感到自卑,甚至是生出嫉妒的心理。
而嫉妒會讓人的理性思維被破壞掉,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更容易採用那些極端的方式來獲取自我認同,所以最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比較。
1、多方面看待孩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世間沒有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各自獨立而不同的,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是互相之間卻沒有好壞之分,所以作為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包容孩子那些不夠完美的缺點,而不是永遠拿尺子去量孩子的短板。
2、用縱向教育代替橫向教育
記得作家海明威說過:&34;。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評價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橫向比較,這種比較就是拿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真正正確有效的比較式縱向比較,也就是拿現在的孩子和過去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原來的孩子只考了59分,但是這次考了61分,說明孩子這次就是進步了;
原來的孩子只能說幾個英文單詞,但是現在可以唱一首完整的英語歌曲,那麼就是值得表揚的。
對孩子進行肯定,讚美孩子的進步,讓孩子從鼓勵中得到自信,學著主動進步,孩子才能越變越好。
3、發現孩子的特別,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方法,只是因為現有教育資源的局限性,所以在學校裡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分類教育,只能夠統一的教學,但是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的教育方式,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家長可以發揮孩子的長處,比如說孩子也許讀書不好,但是孩子卻很有繪畫天賦,或者是不愛運動的孩子也許非常喜歡音樂。
人類愛是教育的強大力量。誰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誰能進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與眾不同的鮮花,家長不要用標準的眼光去審視尚未開花的孩子,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園丁,陪在花苞的旁邊,也許自己家的孩子只是比別人家的花開得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