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提到的要主動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我回顧了下自己好像每天都會做幾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很樂意去突破和提升自己。
比如我平面設計做了許多年,為了提升自己,現在在學習C4D立體設計,除了專業上的學習,我每天還在練習並不熟練的瑜伽,並不熟練的寫作…好像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逐漸成為了自己的剛需,而在以前我是十分懶惰的,懶於思考,懶得行動,只做擅長的事,很怕做不熟悉的事,因為怕失敗,結果就是一晃幾年過去了,除了每年遞增的微弱工資,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更談不上成長,我終於厭倦了這種重複的生活,決心投入終生成長,開始做不擅長的事,經歷了很大很久的挫敗,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性格、能力、整個人。
比如剛開始學習c4d的時候,習慣了平面的二維世界,進入三維空間,各種不習慣,錯一個動作可能就全部崩盤重頭再來,有時候真的會急哭,覺得是自己太笨了,但就在一次次的焦躁,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自我打碎中再恢復過來,我發現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從不會到會,到嘗試做好,得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真的會激勵自己繼續突破下去,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儘可能把事情做好哪怕一次,這份做好的體驗會引領自己做好更多的事情!
所以學習是不斷積累正反饋的過程,一定要做好,不要輕易放棄,只要堅持下去,成功會越來越多。
學以致用,我們上學那麼多年,最後好像忘記了學習的目的,變得追求好成績,如果這個知識考不到用不到,便不值得學習,現在我才感覺到這個思維有多麼可怕。我在工作很多年裡都是只學習用的到的知識,美其名曰「實踐中學習才是真正有用的學習」,而這個學習方式帶來的弊端就是,經常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焦慮和「臨陣磨槍」的緊迫感,而且會讓我們的學習過度停留於表面,膚淺,學習最好的方式還是系統的學習,系統學習才能以終為始,帶著更廣的視角去學習,最終我們還是要學以致用。比如英語,考過四六級英語的人有很多,有些成績還相當不錯,但在真是生活中很可能還是個英語啞巴,因為我們已經忘了自己為什麼學習英語,我們學習英語難道不是為了更廣大的世界和得到一手新鮮的資訊嗎?難道不是為了交流嗎?拓寬人生界限…難道我們學習英語就是為了那一紙成績書?肯定不是的。
比如設計,我也見過很多學習設計的同學,在做老師布置的設計作業時十分用心,面對商業案例照樣束手無策,然後用自己的老方法繼續錯下去,這就是不夠靈活,難道我們學習專業課程是為了取悅老師取悅同學?難道不是為了更專業地為客戶解決問題?我們就是很容易學著學著就忘了學習的目的。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忘了自己學習的目的,每天沉浸在學習的自我滿足和自我感動中,但是真實的生活變化不大。因為只學習不用,毛爺爺都說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行動起來吧,去想想自己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然後去用,去實踐。
不要把時間花在搜集和選擇上,我之前作圖有個很大的問題,經常會花很長的時間去搜集素材搜集資料,然後面對大量的素材更加無從下手,各種風格各種元素,挑花了眼,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懶,但就是進步慢,其實就是努力錯了地方,特別現在的時代,資料信息鋪天蓋地的,很容易挑花了眼,一不小心就把時間花在了挑挑揀揀上,卻忘了,行動起來才能收穫結果,方法固然重要,但不行動起來,再好的方法也是花拳繡腿。
去用行動影響別人,我每天都有專欄的學習,經常在留言去看到有人說家人不支持自己的學習進步,甚至會受到最親近人的厭惡和嘲笑。我沒有這種煩惱,因為我很早就想通了一件事,不管學習什麼,怎麼成長,你得讓身邊最親近的人得到好處,也就是你得讓身邊人感覺到你變得更好了,對他們也更好了,試問這樣誰還會反對你,嘲笑你?如果你口口聲聲說要成長要學習,卻以忽略家人為代價,甚至什麼家庭責任都不承擔只為了自己的成長,有什麼意義…
我學習演講,就很好的用在了我的生活中,積極的演講心態我用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去積極溝通,主動交流,幫助他們了解我,信任我,也幫助自己去了解他們,這使得我們的關係相處起來更融洽了,試問,如果學習帶來的是大家相處更舒服了,人家為什麼反對你?
用行動去影響別人,而不是用嘴巴去管教人。
最後的話
結果可視化,如果感覺現在的堅持有點累,就多去想一下目標實現的場景,越細緻越好,你會對目標的實現願意付出更大的動力,這叫結果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