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最早出現了「閹割」。這兩個字是會意字,既在象徵男性生殖器的「且」字旁邊畫上一個刀具。在西周時期,宗法制度逐漸形成,在專制王權與宗法制度的互相結合之下,必然要求君主後代血統的純正性,血緣關係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確立了宦官制度。宦官制度的確立說白了就是為了避免君主被「喜當爹」。
在我國,史書中最早明確記載其名字的宦官叫豎刁,是春秋時齊國的宦官,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必須指出的是在先秦乃至西漢時期的宦官並不一定都是閹人,從東漢開始宦官才全部由閹人擔當。《後漢書·宦者列傳》就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也就是說,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後才悉數用閹人做為內侍。
我國的閹割行業奉華佗為行業祖師爺,因為據傳說曹操死前召華佗看頭痛病,認為華佗開顱手術是有意謀殺他,便關在獄中殺害。華佗把一本《青囊書》贈給吳押獄,希望其繼承醫術。不料醫書被吳妻不慎焚毀,只留下了閹割內容。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
古代的閹割手段大致是可分為「盡去其勢」,也就是用刀具等利器整個切除男性的生殖器,另外還有用利刃割開陰囊,剝出睪丸。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繩系法」:在男童幼小時,用一根麻繩從生殖器的「睪丸」根部系死,既不影響溺尿,卻阻礙了生殖器的正常發育。久而久之,男童的生殖器便會失去功能。以及「揉捏法」:在男童幼小時,由深諳此道之人每天輕輕揉捏睪丸,漸漸適應後,再加大手勁,直至將睪丸捏碎。
古時候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可想而知,向切割生殖器這樣的高風險外科手術,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到了清朝出現了專門負責淨身的機構「慎刑司」, 民間也有專門幹這行的「刀子匠」。光緒年間在京城出了兩位壟斷這個行業的「閹割小能手」,一個叫畢五,一個叫小刀劉。他們兩家每一季要為內務府輸送大概30個左右的太監。由於業務熟練,效率高,還被朝廷授予七品頂戴,跟縣令平級。
閹割的步驟通常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割睪丸。在球囊左右各橫割開一個深口子,把筋絡割斷,閹割者身子打挺把睪丸擠出來。這時刀子匠會把豬苦膽貼到球囊左右兩邊。第二步是割陰莖。這一步的技術含量就比較高了,割淺了會留有餘勢,將來裡面的脆骨會往外鼓出,以後需要做修復手術;如果割深了,將來痊癒後會往裡塌陷,形成坑狀,解小便時呈扇面狀,容易尿一褲子。陰莖割除後,要插上一根大麥稈,避免排尿口日後長死。然後把另一個豬苦膽劈開敷在創口上。
而切割下來的生殖器並不會遺棄,而是會被油炸保存。你沒聽錯,就是油炸。根據《清廷太監雜記》一文的記載:先將割下物用水洗淨,用香油炸透,濾淨油滴,以黃色油綢包「八寶散」 (石灰、珍珠末、潮腦、樟腦面、麝香、透骨草、沉香、辰砂等碾成粉末),將油炸物粘滿「八寶散」包好。中國人講究留全屍,很多入宮後的太監日後都會想方設法贖回自己的小丁丁,死後在縫回去,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性生活,就把這個願望留到死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