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是輸出的基礎,先聽後說,「聽」就是一種語言輸入的方式,給孩子通過「磨耳朵」來進行英語啟蒙,已經逐漸融入到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當中,但能做到有效的「磨耳朵」的卻只佔少數。
▁
根據一些家長反映,他們給孩子提供了很多聽力資源,動畫片、繪本音頻、英文兒歌,每天都放著讓孩子聽,一心以為通過不斷地、大量地聽,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有所輸出,然而實際的情況卻遠不及想像般美好。
——貌似已經輸入很多東西了,卻見不得孩子有多少進步,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都等不到孩子開口說英語的一天。
可以看出,
足量的輸入並不是輸出的充分條件。
強調大量的聽力輸入當然是沒錯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聽力輸入的價值和效果,真正地把接收到的語言信息吸收內化,這樣的輸入才是富有意義的。
嚴謹來說,聽力輸入應該分為兩個部分:聽力過程(input)和吸收(intake)。由此意味著,聽力的過程並不代表著這必定是一個吸收的過程,如果語言信息沒有被吸收、儲存在腦海中,那麼就算輸入再多,也等同在做無用功,因為純粹的聽力輸入斷不會帶來自然而然的口語輸出。
▁
那麼真正有意義的聽力輸入該是怎樣的呢?
根據語言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所提出的輸入假說,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incomprehensible input)對於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他也表示,口語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語料之後自然獲得的。
由此可見,語言習得的關鍵除了要有足夠的輸入量(enough input),還必須保證這些輸入是可理解的。
因此,聽力輸入的正確姿勢應該是情境對應的,也就是語言聲音必須要跟意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當孩子聽到聲音時,能夠對應上特定的情境並理解聲音所包涵的意思,這才是有效的聽力輸入。
相反,給孩子進行「磨耳朵」,而不給予任何輔助信息來幫助他們理解聽到的聲音,這樣的聽力輸入相當於是一種「無腦磨耳」,孩子沒有思考和吸收,不求甚解,囫圇吞棗,一點都沒聽懂,那更談不上能開口說了。這種輸入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是一種無效的輸入。
因此,想讓孩子在英語啟蒙階段取得高效的進步,光靠大量的聽力輸入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選對合適的輸入材料才行。
英語動畫片即便有情境畫面的顯現,但聲音和畫面並非高度對應,孩子理解起來不但吃力,難免也會有所偏差。
當然不是說通過看動畫片、聽繪本音頻這種方式來進行英語啟蒙是絕對不可行的,但這需要家長具有相當的英語水平,能夠在聽力過程中給孩子作出恰當的解釋,幫助孩子正確理解當中的內容,並且能夠騰出大量時間陪著孩子聽。
如果家長實在是有心無力,光靠這些方式來啟蒙是很難出效果的,將它們作為輔助和補充學習的工具無疑是更明智的做法。
那麼想讓孩子進行輕鬆高效的「磨耳朵」,又可以靠「誰」呢?
邦元英語在線課程通過聲音和情境圖片的高度對應,為孩子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聽力訓練,著力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和英語思維,孩子聽多了、聽懂了,英語自然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