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患上抑鬱症的人,像一隻玻璃杯子一樣,而不容易患上抑鬱症的人就像一隻塑料杯子,掉在地上也可以彈起來,對於精神壓力和精神打擊具有「吸收」的功能。同時還有一種很現實的幻想,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心。只有這樣的人才很難患上抑鬱症。
這樣的人不會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自己意願去做,具有一定的寬容心,因而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矛盾和糾葛。常常回憶過去,總是想到自己經受了多麼大的痛苦,這就是容易患上抑鬱症的基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也一定要試著向前看、向前走。
另外,不和他人同步、我行我素的人也不容易患上抑鬱症,因為,不在乎他人評價按照自己想法行動,不會積壓委屈與不滿情緒。
坦率地承認自己的成功是借鑑了別人的經驗和得到了他人幫助的人,正直與人相處的人,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者。
保持一個柔性的心理非常重要。較真、責任感強的人的心是玻璃水杯。而具有一個柔性心理的人的心是塑料水杯。為了養成一種柔性性格,學會放鬆身心和進行積極地正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不強求」。通過調整呼吸使精神得到放鬆也有效果。進行積極地正性思考也是不可欠缺的。「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這樣的否定和悲觀的論調將會極大的消耗精神能量。
但是,如果以積極地、正確的態度思考問題,習得凡事都採取積極向上的態度,就不會消耗精神能量。
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方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數據顯示,目前焦慮及抑鬱人群日趨增多,抑鬱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焦慮、抑鬱情緒與人體內的腦電波頻率密切相關,大腦生物反饋對於訓練調節腦電波頻率有一定的作用。
1、失銳氣:這是一種人為的情緒失調,把別人的真心讚美當作阿諛奉承,對正常的人際關係想入非非,毫無根據地自怨自艾或憤世嫉俗,導致本來鬆弛的情緒變得緊張。
2、消極化: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覺當成事實的證據,如:「我有負罪感,那麼我一定是幹了什麼壞事」。尤其情緒低沉時,這種感覺推理特別活躍。
3、走極端:這種現象表現為走極端,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這種人一遇挫折便有徹底失敗的感覺,進而覺得自身已不具任何價值,失去自信。
4、疑心病:有些人無事生非,終日擔心自己將大病臨頭,遇事往往自我斷論,主觀猜疑,杞人憂天。
5、謬推斷:有的人把一般性過失、欠缺、挫折和困難看得過於嚴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轉的錯事。生活中總是過分誇大自已的不足和過低估計自身的長處。
6、公式化:認為事情只要發生一次,就會不斷重現。生活中遇到困難與不幸,即認為困難、不幸會重複出現。
7、自卑心:有的人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責任,並且妄下結論,認為一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過失和無能所致。此種變形的自卑、內疚心理,來源於人格的變形和過分的責任感及義務感。
8、變色鏡:有的人遇事總想消極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變色鏡看問題,濾掉了所有的光明,整個世界看起來暗淡無光。
自我調整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工作和家庭至少要有一樣是穩定的,儘量避免精神和肉體的刺激。因為變化意味著壓力,而我們對於壓力比身心健康的人敏感得多,受損的大腦對壓力的調適能力更差。
培養一些業餘愛好轉移注意力,比如音樂、讀書、寫作、運動、旅遊,對自身氣質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也讓自己有更多獲得愉悅感的途徑。尤其是運動對抑鬱症狀的緩解有很好的效果。
與信任的人分享、尋找團隊扶持
常常跟信任的朋友深入的交流分享,也常常向信任的長者請教,還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成長改變的平臺幫助自己一點一點地走出舒適區,不斷突破自我、擴張自己的境界。
改變認知,保護好自己
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精神支持系統。通過心理輔導改變固有的不合理的認知,了解自己、應對壓力。現在有很多心理輔導和課程對於調整認知很有幫助。
保護好自己的心,遠離傷害源。如果明明知道一些人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和傷害,就不要一意孤行。
藥物治療
如果有軀體症狀,比如失眠/嗜睡、胸悶氣短、心慌、乏力、食慾減退或者暴飲暴食、身體任何部位疼痛等,則需要通過藥物來緩解症狀,不那麼難受了才可能去做前面幾項。病情穩定了也不能輕易減藥甚至停藥。
抑鬱症患者對氣候變化很敏感,在換季的時候,醫生通常建議加大藥量以防病情加重。
調養身心
人的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身體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到情緒。通過規律作息、注重飲食健康、按時運動、服用功能性保健品等,改善身體狀態後,整個人情緒和精神狀況好了很多,也越來越健康美麗自信。從表面上看不像患有抑鬱症。
物理治療
在使用藥物的同時可以使用物理治療方式大腦生物反饋來幫助解決抑鬱症,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是通過採集腦電波信號,將正在訓練腦電波以動畫的方式形象、實時的展示給使用者,並進行全程提示、增強,使異常腦電波逐步恢復到正常範圍。抑制β波,提升ɑ波,這有助於緩解工作壓力,緩解疲勞症狀,鎮靜抗焦慮。調節大腦中腦電的波段平穩,消除疲勞,放鬆心情,能使人進入更好的精神愉悅狀態。同藥物相比,不但更有效,而且沒有不良反應,訓練過程輕鬆。
抑鬱會迫使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一直轉個不停,要學會停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過平衡自律的生活,學會愛自己,做真正對身心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