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他和一個計程車司機聊天,對方就跟他說,他的孩子有多叛逆,多不好管,如何如何。
樊登就對他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三歲以前。」
計程車司機就笑了:「三歲以前他懂個屁!」
樊登看出來,對方是在「根深蒂固」的嘲笑他,認為孩子三歲以前什麼都聽不懂,你跟他講道理有什麼用?
經常看育兒文章的父母應該都知道,三歲以前是有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是,還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現代的育兒觀,仍然用想當然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育。
實際上,在那個孩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看起來沒有絲毫差異的時候,他們的差距已經逐漸拉開了。
在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在孩子聽父母講話的時候,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衝突的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就已經為孩子的性格行為刻畫出了一套基本的模板。
我曾經有一次聽一個同事講了一句話,高興了好幾天,而且現在想起來都還忍不住的開心。
那次和同事一起吃飯,她剛剛回了一趟老家,見到了家裡一些親戚朋友的孩子,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
她還沒結婚,而且有機會見到我家孩子,她很喜歡我們家的兩小隻。
那次她就說,「平時和你家孩子相處習慣了不覺得,這次回去發現老家同齡的小朋友,跟你家孩子差得確實挺遠的。」
我畢竟是個育兒師,加上孩子爸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用心,看來我們的付出不算白費。而且我對自己的要求一向是不能耕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所以聽到她這樣誇我兒子,還是挺高興的。
我繼續問,哪裡看出來的。她表示說不上來,但就是一種整體的感覺。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中說,不同家庭當中,對於孩子在三歲以前所聽到的詞彙量的差距,可以達到3000萬字之多。
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它可以改變孩子的整個素質,那麼大家就都能掌握這比巨大的財富。
著名教授曾仕強老師曾經在講座中提到一個故事。
有個5歲的小朋友,有一次跟爸爸說出這樣的話:「爸爸我做錯了事情,我把玩具摔壞了,我一定有錯,可是我不知道我錯在哪裡,你能不能告訴我?」
曾仕強老師聽到一個小孩子這樣講話,很好奇的看了孩子幾眼,問孩子的爸爸說,「你是怎麼做的,把孩子教得這麼成功。一般小孩子玩具壞了,會哭鬧,可是你的孩子可以說出這麼成熟的話來。」
這位爸爸就說,「這是我們無意中教出來的」。
原來,他們夫妻兩個在一起的時候,雙方個性都很強,經常吵架。有了孩子之後,兩個人就約定說,我們不能再吵架了,這樣對孩子不好。
我們知道,孕婦在懷孕時期,如果媽媽一直在生氣,那麼對孩子的胎教不好,孩子出生後容易煩躁敏感,他知道這一點,所以就跟老婆說,我們最好不要吵架,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平和。
然後兩個人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兩個人要吵架的時候,就趕快對對方說:「我一定有錯,但是我的錯在哪裡,我沒有發現,你來告訴我。」
後來就發現,這個辦法非常好,每次這句話一出口,原本很難溝通的矛盾就能夠溝通了,而且本來脾氣不好的兩個人突然脾氣變好了,一個人說我有錯,另一個人會說,其實你的錯不如我的錯多……
而就是這樣一種習慣,延續下來,孩子耳濡目染,也學到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在孩子面前說的每句話,其實都是一個綜合範本,裡面不僅有詞彙量,還有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交流技巧,處事方式,他是一種綜合影響。
所以我總是告訴自己,育兒育己,父母先行,育兒即是育己,育兒先去育己。
就像董卿說的那樣,一開始當媽媽,會很迷茫,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成長。後來才發現,其實很簡單,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要首先成為一個那樣的人,父母努力的去做更好的自己,那麼孩子也會成為更好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