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3歲的孩子確實僅僅只是一個需要家長帶著成長的孩子,他們即便是想做什麼事情,或者是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很多都無法通過自己的雙手或者是自主行為將之變為事實。
但是,家長忽視的是,孩子在沒有能力的時候確實沒辦法,然而,當孩子逐漸長大,這些「後遺症」就會開始顯現。最明顯的就是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其實都是由於三歲前父母的教育不當造成的。
1.陪伴
三歲前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遠遠超出父母的想像,細心的父母能夠發現,自己只要稍微離開孩子幾分鐘,或者是不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孩子便會哭著找。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安全感最主要的來源,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隱藏著的某種「依賴鏈」,這種「依賴鏈」迫使孩子不斷地尋求家長的「氣味」,從而才能達到心安。
所以,3歲之前的孩子往往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不管是孩子睡著還是醒著,只要能夠看得見家長,孩子才會覺得安全。
2.規矩
很多家長認為3歲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即便孩子沒規矩也任由孩子,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3歲前的孩子,很需要家長進行規矩意識的教導。比如告訴孩子什麼東西能碰,什麼東西不可碰,哪些事情是小孩子不可以做,小孩子做哪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很沒有禮貌的,小孩子做哪些事情能夠得到大人的誇獎等等。
孩子可能還不理解,但是家長教多了,自然會產生規矩意識,從而學會從小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會更加懂禮貌,養成好習慣。
3.表達情緒的能力
3歲前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足以使他們能夠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情緒,有些孩子說話甚至還磕磕巴巴,沒辦法說出一句很完整的話,所以即便是內心有情緒,也只能通過哭鬧或者是打人這樣的方式來發洩,但這樣會讓孩子習慣性地用一種非理性的方式去排解自己的情緒。
所以,3歲前的孩子還需要學會表達情緒的能力,它包括語言上的表達以及控制或者是通過自己的肢體來表達情緒的能力。
1.遇事習慣性哭鬧,依賴家長
缺少家長陪伴的孩子,安全感缺失也非常嚴重,他們除了可能會從心理上疏遠家長之外,更多的是會對家長產生更多的依賴感。
當家長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可能會長時間哭鬧,家長也會選擇用各種方法哄孩子,當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方式,當想要得到某物,或者是表達自己的訴求時,也會選擇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種壞習慣對孩子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缺乏規矩意識,屢教不改
李玫瑾教授曾生活過,孩子6歲之前就應該給他樹立規矩意識。一般來說,從孩子會說話會走路起,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以及行動能力起,就應該約束孩子的一些行為,否則孩子會因為缺乏規矩意識而屢次犯錯,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
3歲前的孩子對於事情的是非對錯沒有概念,他只知道自己想做某件事,或者是喜歡做某件事,但是卻不知道這件事會對他自己、會對別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比如說,孩子走路總是喜歡拉著家長,不管紅燈還是綠燈,這時候家長若是不和孩子強調「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孩子可能在不注意的時候自己就往馬路上走了。這是一件非常的事情,不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同時也影響了別人。
3.喜歡暴力解決問題
缺少情緒表達能力的孩子,容易養成極端的性格,比如說當遇到自己覺得不開心的事情時,會選擇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這個壞習慣,被家長批評了之後覺得不開心,或者是心裡委屈的時候,不會用理性的方式溝通解決問題,而是下意識地用武力或者是其它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比如說,小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本來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只要好好說開了過個一會兒就好了。但是,不會表達自己的孩子就會選擇用「拳頭」來為自己出一口氣,認為只要把別的孩子打哭了,自己就贏了。
這樣極端的壞習慣對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很不利。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在孩子3歲前,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在擁有足夠安全感的前提下,長大後對家長的依賴會有所減少。
同時,家長應該注意的是,陪伴孩子指的是「有效陪伴」,並不是說陪在孩子的身邊就叫陪伴。一個小時的有效陪伴抵得過三個小時的簡單陪伴,所以,家長應該注意自己陪孩子的方式,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儘可能地幫助孩子,在孩子有疑惑的時候儘量回應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做到這樣,孩子自然也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
2.建議孩子的規矩意識
家長應該注意建立孩子的規矩意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說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等等,最好用語言以及自己身體力行的方式給孩子做好科普以及示範。
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紅燈的時候是不可以過去的,因為對面的車會行駛過來,只有綠燈的時候才可以過去等等;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要總是用筷子在碗裡面隨便翻,這樣會影響到大家的食慾,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等等。
要想孩子學會規矩,家長必須得先自己教,並且做出示範。
3.培養孩子管控情緒的能力
培養孩子管控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很重要。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不隨意吼孩子或者是打罵孩子,當孩子做錯的時候就事論事,告訴孩子為什麼是錯,孩子才會明白講道理的重要性,而不是什麼事情都習慣性用拳頭來解決。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也可以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教給他一些簡單的詞彙諸如「生氣」、「委屈」等等,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學會管控情緒。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遇事情容易哭鬧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