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主力東渡黃河,萬餘人組成留守兵團,擊退日軍80餘次進攻

2020-12-11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全面抗戰爆發後短短數月,山西省大部分地區迅速淪陷,作為陝西、山西分界的黃河成為淪陷區和國統區的分界線。一旦讓日寇突破黃河防線,就可以長驅直入,佔領富庶的關中平原,向南翻越秦嶺,從北面包抄陪都重慶,威脅國民政府安全;向北攻上黃土高原,威脅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

為了守衛「北起府谷,南至宜川,有千裡之遙」的黃河防線,剛剛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抽出第129師385旅(欠769團),120師359旅718團及各師炮兵營、輜重營等部9千餘人,組成陝甘寧邊區留守部隊,以保衛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安全。

不久,留守部隊統一整編為肖勁光任司令的八路軍留守兵團,兵力也擴充到1萬5千餘人,編為警備第1至第8團和第770團、騎兵營,共下屬12個團,作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保衛黃河河防、清除邊區匪患、進行反頑鬥爭、參與生產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11月,日寇結束了在華北地區的大規模用兵後,調遣部隊兵臨黃河要津風陵渡等地,企圖西渡黃河佔領陝甘寧邊區,進攻大西北。面對黃河防線的緊張局面,八路軍留守兵團根據黨中央指示,「將黃河河防劃為三個地段,成立了兩延(延川、延長)、五縣(綏德、葭縣、米脂、清澗、吳堡)、神(木)府(谷)河防司令部」,並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對河防兵力進行了調整。

從1938年2月起,山西日寇開始頻繁進攻陝甘寧邊區河防,並憑藉其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多次以炮火、飛機猛烈襲擊八路軍留守兵團駐守的河防陣地,進攻兵力、頻率不斷增強。對此,留守兵團命令各河防部隊不畏強敵,積極備戰,迅速做好了敵情偵察、戰前動員等各項工作,並在廣大群眾支持下,依託黃河天險,選擇有利地形,很快就構築起一道類似坑道的堅固防禦工事。

當時,負責山西防務的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曾派員前來視察,並情不自禁稱讚道:「八路軍能做這樣堅固的工事,實是我們所預料不到」,「這真正算國防工事」。後來的實踐證明,這道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充分的戰前準備,成為八路軍留守兵團在黃河河防守備戰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自1938年春至1939年底,「日軍先後對我留守兵團部隊駐守的黃河河防發動23次進攻,每次使用兵力少則2000餘人,多則2萬餘人。」其中,規模較大的重要戰役主要有7次,包括:1938年3月的神府河防戰鬥,1939年1月的馬頭關、涼水巖河防戰鬥,1938年5月,1939年6月、9月、12月在宋家川進行的四次河防戰鬥,以及1939年11月的磧口河防戰鬥。

1941年和1942年,日軍又連續數次調集兵力進犯。「憑藉飛機、大炮等裝備上的優勢,曾多次企圖強渡黃河,速戰速決,摧毀我邊區根據地。」但邊區河防部隊運用「半渡而擊」「主動出擊」「兩面夾擊」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沉著勇敢地戰鬥,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同時,黃河以東晉察冀、晉綏等敵後根據地的八路軍部隊也全力配合,對日寇用於進攻黃河防線的輜重、渡河器材全力截擊,協助留守陝甘寧邊區的河防部隊先後對來犯日 軍作戰80餘次,對中國堅持8年抗戰作出了戰略性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八路軍129師東渡黃河抗日的革命故事
    八路軍129師東渡黃河抗日的革命故事。為了在我師主力到達前搞清敵、我、友三方的情況,師前方指揮所和七六九團一起組成了先遭隊,由劉師長親自率領,九月三十日從莊裡鎮出發。先造隊行軍四天,到了韓城縣的芝川鎮。這裡是黃河的一個渡口,河面寬,水流較緩。
  • 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師兩個人才1支槍
    文章配發的照片,確實是一張老照片,是1937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福爾曼一行,在陝西涇陽縣雲陽鎮拍攝的,此時,正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關鍵時刻。美軍記者拍攝的紅軍是如此的精銳,是因為駐紮在陝北雲陽的紅軍部隊屬於原紅軍第一軍團,是專門抽調全軍最好的裝備組成的,以展示紅軍的戰鬥力,故此武器顯得十分精良,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 一枚不起眼的獎章,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
    1940年,日本乘德國軍隊在歐洲迅速推進、英法等國無暇東顧之機,加強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進攻,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除去其「南進」的後顧之憂,企圖徹底摧毀我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以鞏固其佔領地區。
  • 霸氣的徐州 徐州會戰之首次打破日軍不敗神話
    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取得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這是臺兒莊戰役中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
  • 龐炳勳:從抗日名將到日軍俘虜,抗戰勝利後在臺灣開餐館度日
    臺兒莊戰役中,雜牌弱旅第三軍團迎戰日軍第一主力板垣師團(即日軍第五師團),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為戰役勝利立下大功。龐炳勳本人也因此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一枚。1939年9月,龐炳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27軍、第40軍和新5軍(孫殿英)三個軍,戰鬥力一般。
  • 衡陽會戰,泰山軍打服十萬日軍,日軍屍體堆積如山只能砍左手帶回
    74軍號稱是國軍第一主力,被譽為虎賁軍,第十軍由於善於防守,被譽為泰山軍。世人只知74軍,但卻不知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泰山軍的威名絲毫不亞於74軍。在三次長沙會戰期間,尤其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黃埔一期生李玉堂率領的第十軍給予了日軍沉重打擊,很好地配合了薛嶽的天路戰法。
  • 八路軍和國軍各自擊斃了一名日軍師團長,為何他才是第一個?
    1939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挺進山東,建立了魯西根據地,6月30日,沼田德重便率領日軍第114師團對魯西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八路軍魯西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勇的指揮之下,對日軍第114師團展開了遊擊戰、伏擊戰,迫使日軍停止了掃蕩。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我們看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情況下八路軍都是清一色的布帽子,這就比較臉譜化了。其實當時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即便是主力部隊也有不少是罩著白頭巾的,而繳獲了日軍鋼盔之後,也是會使用的。 為什麼強調後面這點呢?因為現在不少人以為八路軍繳獲鋼盔是不用的。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想法呢?一方面是影視劇中很少體現這一點,另一方面是相關的圖像資料比較少。
  • 河南挺進兵團:舞鋼虎頭山之戰痛擊日軍
    □記者馬國福/文圖    閱讀提示    舞鋼市東南部的尹集鎮有一座小山虎頭山,1945年2月,這裡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新四軍黃霖兵團在此以200多人成功阻擊了1500多名日軍的瘋狂進攻,並殲敵180多人,打出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 新四軍三個團擊退五千日軍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連說三個「不」
    新四軍三個團曾擊退五千日軍的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後,卻連說三個「不」。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偽政府在南京成立。侵華日軍為「綏靖京畿」,同時為了控制南京段長江航線,於4月下旬不惜從京滬沿線抽調了五千多人的兵力,對皖南的新四軍部隊進行了第一次春季大「掃蕩」。新四軍負責守衛軍部的部隊有第一支隊第一團(老一團)、老三團(屬第二支隊)、老五團(屬第三支隊)。
  • 民國三次戰爭,為何山東始終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今天,我就以「野生戰略家」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民國三次戰爭,為何山東都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這三次戰爭分別是:二次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二次北伐,日軍幹涉差點功虧一簣。山東軍閥韓復榘在做出一些抵抗之後,迅速放棄了黃河防線,山東就露在了日軍攻擊之下。即便如此,山東南部的臺兒莊地區,還是打出了兩場大仗,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除了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其實還有慘勝的臨沂戰役。不過,國軍在山東,並沒有支撐太久,畢竟旁邊就是青島,日軍登陸包抄後路非常方便。
  • 郭天民看到日軍的倉庫後感慨萬千.日本人再打一個八年都夠了.
    23日,經過三天的激戰,八路軍佔領了張家口和萬全城。同時,對應作戰的部隊也前後恢復了涿鹿、尚義、康保、崇禮等縣城。此戰殲滅日本假軍2000餘人,獲得輕重機槍20餘支,獲得各種炮50門、步槍1萬支。8月24日,冀察軍區八路軍約5千人進入張家口市內。張家口市也是這些從山溝中出生的八路軍至今見過的最大的城市。進入張家口的八路軍同時接收了日軍在這個城市遺留下來的七十多個物資倉庫。
  • 這支部隊誕生於抗日烽火中,打破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因此,在抗戰前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可隨著此部隊的誕生,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被就此打破。 在被賦予「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之前,此部隊隸屬於八路軍1縱隊25團8連。8連自踏上抗日戰場,表現極為不俗。它先後參加大小戰鬥近百餘次,而其中最壯烈、最驚心動魄的,要數發生在80年前的大洛坡反偷襲白刃大戰!也正是此戰,讓8連威名遠揚,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 日軍掃蕩為何總是失敗?因為八路軍用了一絕妙戰術,讓其暈頭轉向
    日軍掃蕩為何總是失敗?因為八路軍用了一絕妙戰術,讓其暈頭轉向,日軍經常被打得雲裡霧裡,摸不清情況。日軍那麼厲害,武器那麼先進,在正面戰場所向披靡,可是面對八路軍的時候為何頻頻吃癟呢?但是最終國軍在正面戰場大量的殺傷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加上八路軍深入日軍的後方,對日軍補給線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進一步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 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八路軍掛雲山六壯士!
    八路軍方面,按照日方記載為八路軍平井遊擊第4支隊第3連,由李洪三指揮,兵力約五百餘人,全員身穿黃色軍服,裝備步槍、輕機槍和手榴彈。而八路軍部隊實際為平井獲支隊第二大隊第三中隊和建屏縣一區武裝委員會的民兵、兒童團約百餘人,不到二百人,統一由中隊長李鴻山指揮。9月5日,駐石門等地日軍第110聯隊集中兵力圍追堵截,企圖把晉察冀軍區的轉移部隊消滅在滹沱河畔。
  •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特殊編制:一個團5個連,總共700人
    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 我國建立了抗戰民族統一戰線, 並分別從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戰。 在敵後戰場上,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武器裝備落後, 無法與日軍進行正面抗擊, 為此,八路軍採取了縮編兵力的手段, 將主力團縮編成小團, 並以此向日軍發動襲擊。
  • 亮劍中的日軍山崎大隊,為何非常難打?
    《亮劍》中的山崎大隊在電視劇《亮劍》中,山崎治平中佐率領日軍第29旅團第12聯隊500餘人的一個步兵大隊,因為誤打誤撞闖進了我晉西北根據地腹地,襲擊了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等重要軍事目標。由於山崎大隊深入我晉西北根據地腹地,想走並非那麼容易,所以山崎就想出了一個「中心開花」的戰術,他將自己的大隊作為誘餌,引誘八路軍主力過來包圍,同時電報向日軍指揮部要求援兵火速趕來增援,對八路軍主力進行反包圍,從而一舉將八路軍主力全殲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