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後短短數月,山西省大部分地區迅速淪陷,作為陝西、山西分界的黃河成為淪陷區和國統區的分界線。一旦讓日寇突破黃河防線,就可以長驅直入,佔領富庶的關中平原,向南翻越秦嶺,從北面包抄陪都重慶,威脅國民政府安全;向北攻上黃土高原,威脅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
為了守衛「北起府谷,南至宜川,有千裡之遙」的黃河防線,剛剛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抽出第129師385旅(欠769團),120師359旅718團及各師炮兵營、輜重營等部9千餘人,組成陝甘寧邊區留守部隊,以保衛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安全。
不久,留守部隊統一整編為肖勁光任司令的八路軍留守兵團,兵力也擴充到1萬5千餘人,編為警備第1至第8團和第770團、騎兵營,共下屬12個團,作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保衛黃河河防、清除邊區匪患、進行反頑鬥爭、參與生產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11月,日寇結束了在華北地區的大規模用兵後,調遣部隊兵臨黃河要津風陵渡等地,企圖西渡黃河佔領陝甘寧邊區,進攻大西北。面對黃河防線的緊張局面,八路軍留守兵團根據黨中央指示,「將黃河河防劃為三個地段,成立了兩延(延川、延長)、五縣(綏德、葭縣、米脂、清澗、吳堡)、神(木)府(谷)河防司令部」,並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對河防兵力進行了調整。
從1938年2月起,山西日寇開始頻繁進攻陝甘寧邊區河防,並憑藉其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多次以炮火、飛機猛烈襲擊八路軍留守兵團駐守的河防陣地,進攻兵力、頻率不斷增強。對此,留守兵團命令各河防部隊不畏強敵,積極備戰,迅速做好了敵情偵察、戰前動員等各項工作,並在廣大群眾支持下,依託黃河天險,選擇有利地形,很快就構築起一道類似坑道的堅固防禦工事。
當時,負責山西防務的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曾派員前來視察,並情不自禁稱讚道:「八路軍能做這樣堅固的工事,實是我們所預料不到」,「這真正算國防工事」。後來的實踐證明,這道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充分的戰前準備,成為八路軍留守兵團在黃河河防守備戰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自1938年春至1939年底,「日軍先後對我留守兵團部隊駐守的黃河河防發動23次進攻,每次使用兵力少則2000餘人,多則2萬餘人。」其中,規模較大的重要戰役主要有7次,包括:1938年3月的神府河防戰鬥,1939年1月的馬頭關、涼水巖河防戰鬥,1938年5月,1939年6月、9月、12月在宋家川進行的四次河防戰鬥,以及1939年11月的磧口河防戰鬥。
1941年和1942年,日軍又連續數次調集兵力進犯。「憑藉飛機、大炮等裝備上的優勢,曾多次企圖強渡黃河,速戰速決,摧毀我邊區根據地。」但邊區河防部隊運用「半渡而擊」「主動出擊」「兩面夾擊」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沉著勇敢地戰鬥,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同時,黃河以東晉察冀、晉綏等敵後根據地的八路軍部隊也全力配合,對日寇用於進攻黃河防線的輜重、渡河器材全力截擊,協助留守陝甘寧邊區的河防部隊先後對來犯日 軍作戰80餘次,對中國堅持8年抗戰作出了戰略性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