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女兒結婚了,似乎就和原來的家庭沒有太大關係了。
女兒成了婆家人,那麼孫輩就是奶奶家的,而且孫輩的姓是跟爺爺姓的。
所以說,一般大家都默認,孩子應該由奶奶來帶。
這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了。
然而,現實生活中,無論在小區裡遛娃,還是在學校或者輔導班門口接送孩子,姥姥姥爺已經隨處可見了。
現在流行一句話:「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爸爸回家葛優躺,姥爺每天菜市場」。
細心留意身邊的人會發現,姥姥帶娃的現象普遍存在了。
許多網友,甚至調侃「奶奶去哪兒了」?
對於奶奶的逐漸缺席,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
1.寶媽獨生女
姥姥帶孩子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女。
因為90後們都是計劃生育時出生的,尤其是城鎮的90後,獨生女則更多。
帶一個孩子有多累,相信每個媽媽都深有體會。
媽媽既要工作又要帶娃,根本忙不過來。
作為母親,為了女兒少吃苦,姥姥就選擇了自己多承擔一些。
所以說,姥姥幫忙帶孩子不是因為她有多閒,而是她知道如果放手不管,最累的人是她的女兒。
獨生女的家庭,孩子只有一個,老人心疼自己的女兒,不願意自己的女兒辛苦,所以就主動要求幫忙帶娃。
不管帶娃多累,姥姥都會對女兒說:你再睡會兒,我來哄娃;你先吃,我抱娃;衣服放那兒,我來洗。
寶媽是姥姥的孩子,姥姥肯定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多休息,把身體養好,不要有太大壓力。
許多人說是姥姥「霸佔」了孩子,其實帶過娃的都知道,帶娃是個辛苦活兒。
姥姥辛苦帶的娃又不和自己姓,甚至還要主動貼補家用,目的就是為了女兒生活過得更好。
姥姥帶孩子啥也不圖,只為幫女兒分擔帶孩子的辛苦,生了孩子,哪兒有什麼毫不費力,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負重前行。
2.二胎開放
隨著二胎的開放,當媽媽既要忙於工作又要照顧兩個孩子的衣食住行時,可謂「心力交瘁」。
寶媽為了減輕生活的負擔,產假過後就要返回職場。
由於奶奶年齡大了,要帶兩個孩子,的確是很辛苦的。
奶奶帶了一個娃後,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也忙不過來,就會請姥姥過來幫忙帶娃。
這樣,姥姥帶娃的機率也隨之加大。
現在的90後大多已結婚生子,兩個年輕人都是工薪階層,養娃和日常開銷極大,加上婆婆身體力行方面不能給予更多幫助,又請不起保姆,就只能請姥姥來幫忙帶娃了。
3.避免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是一個世紀難題,畢竟,兩代人具有不同的成長和社會環境,因此,在概念上必須存在許多差異。
還有就是,一旦出現婆媳矛盾,丈夫夾在中間,處理事情把握不好尺寸,更容易發生矛盾。
讓姥姥帶孩子,就可以避免這個世紀難題,親媽和閨女即使有了矛盾,也沒隔夜仇。
而在婆媳之間,由於親疏關係和身份角色不同,加之性格各異隔閡較深,發生問題不好溝通,很容易引發婆媳矛盾。
有的婆婆說:「現在帶娃與從前不同了,不知道如何帶娃?」
其實,真正的原因也是想避開婆媳矛盾,覺得兩代人帶娃觀念不同,出現分歧,不利於婆媳關係,選擇「避而遠之」了。
因此,婆媳之間很難相處,造成了婆婆帶娃少,而姥姥則多。
4.婆婆不願幫忙
確實,現實中有些婆婆不願意幫忙帶娃。
奶奶們觀念改變了,想要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拒絕幫忙帶孩子。
有的婆婆是從工作單位退休或者是以前曾擔任過領導職務,想在晚年享受清福。
自然是,不願意讓帶娃佔用自己的寶貴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婆婆居住的地方與夫妻倆不同。
過來帶孩子後,她們發現當地的生活方式和節奏難以適應,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這也導致婆婆不願意提供幫助。
由於生活習慣不同,有的婆婆會說:「把孩子放老家,我幫你們帶」。
但是,如果真的將孩子留在老家,孩子便成了「留守兒童」,父母們當然也不願意。
還有就是,婆婆在夫妻倆剛結婚時就跟他們說:「自己不適應和年輕人一起生活,等老了再過來!」
這話,言外之意就是不幫著夫妻倆帶娃了。
不管咋說,帶孩子不是姥姥的義務,而是媽媽給女兒的額外恩賜。
無論是姥姥帶娃,還是婆婆幫忙帶,作為父母,還是要擔負起育兒的責任,讓老人享受真正的清福。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也要讓孩子懂得感恩,讓孩子們懂得老人們的辛苦付出,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本文出自公眾號「觀海茶樓」,如您喜歡,請您關注查詢更多文章內容。